文 | 闌夕

  從古至今,金融業的發展都與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在繁榮的商業貿易催化下,商人羣體纔有了不斷擴張的貨幣存放、匯款和兌換等需求,這直接推動了「銀行」的誕生。

  1407年,意大利威尼斯開始出現爲商人們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結算和匯款,這被視爲是現代銀行業的雛形。

  而在中國,銀行業最早出現則可追溯到道光初年,由晉商雷履泰所首創的票號。彼時晉商多付貨款,經營存放款、匯兌等業務的票號由此應運而生。

  事實上,數百年前的這些所謂「銀行」始終是爲了輔助商人商業活動而誕生及發展的,它們與如今的銀行業相比最大區別在於,前者並不爲個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甚至不會支付存款利息。

  這也正是現代傳統金融業的進步之處所在,不久前,IPRdaily聯合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佈了「2018年全球銀行發明專利排行榜TOP 100」,根據在去年一年時間裏公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多寡對全球銀行機構進行排名,在前100名中,中國銀行機構以43%的佔比近乎佔據半壁江山。

  相較於國外銀行的專利技術佈局側重於數據傳送、交易、系統資源等領域,國內銀行強調從傳統的支付體系向交易系統、風險識別、深度學習等領域轉移。

  值得一提的是,微衆銀行以104件發明專利申請數高舉榜單第五——領先於工行、農行等大型國有銀行——這不僅體現了微衆銀行的創新發明成績,也標誌着互聯網和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價值正在得到業界認可。

  其實,銀行業的本質是信譽擔保,其成本與客戶匹配效率直接相關,在對待單位顧客時,金融機構提供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卻相差無幾,收入則與資產管理量及交易量掛鉤。

  簡單地說,普通個人用戶去銀行存款或是辦理信用卡,對銀行而言都是一個虧本買賣。在這背後是傳統銀行乃至金融業在網點、櫃檯、人力、行政等多方面成本的居高不下。

  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在傳統金融場景裏,一個想要分期買一臺手機的富士康工人和一個希望把今天掙到手的兩百塊錢存進投資賬戶獲取收益的專車司機,都不會有機會得到金融機構衣冠楚楚的接待。

  而在互聯網與新興科技的加持下,點對點、端對端、去中介化、共享經濟等概念得以實現,社會架構趨向分佈式,產業結構變化才又一次有了新的進步空間。

  對於金融科技業而言,正是在摒棄了上述諸多成本之後,向普通用戶提供理財服務這項生意才變得有利可圖——當用戶使用手機就能劃賬個人資產時——無論是在信貸端還是投資端,搭建一個普惠式的平臺都不再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

  一方面,貸款這門生意終究是交易雙方各取所需,傳統銀行可以自設標準拒絕一些人,但是這也意味着把潛在的客戶推給了競爭對手。

  對於金融科技新物種而言,其恰恰可以接納傳統金融並未覆蓋的海量用戶羣體,如微衆銀行推出的微粒貸產品就專門爲聾啞人設計了遠程服務,同時更可以發力商業模式創新,如智能投顧、互聯網保險等等,這些新產品也補足了傳統金融產品的缺失。

  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合理應用,金融科技平臺還能夠更加精準的服務好每一個客戶,同樣以微衆銀行爲例,其風控系統是基於騰訊徵信多年來數以億計的數據積累,挖掘海量數據進行模型分析,預測用戶的違約風險和信用價值,確定是否可以爲某一個用戶發放信貸與授信額度,乃至定製「千人千面」的金融產品,靈活滿足不同細分需求。

  這種大數據的互通有無也決定了金融科技業可以與傳統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創新合作,在小微貸款、信用卡、同業業務和理財等多個領域將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微衆銀行與澳門科技發展基金簽署合作協議

  今年2月底,微衆銀行與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達成合作,首個合作項目基於「WeIdentity」實體身份認證及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展開,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跨機構身份認證和數據合作,爲澳門地區的電子政務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這其實是掌握先進科技的金融科技企業分享開源底層技術,在包括金融、政務、民生在內的廣闊領域發揮科技驅動引擎重要作用的一個典型案例。

  在這背後,是微衆銀行在科技經費投入上的不吝手筆——其科研支出佔全行費用支出比例超30%,科技人員在全行員工中佔比則高達50%以上。

  基於此,成立至今不過五年時間的微衆銀行已經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多個新興科技領域取得了諸多創新成就——2015年,微衆銀行採取開源技術,按分佈式架構搭建技術平臺,成爲國內首個建成“去IOE”科技架構的銀行;在區塊鏈領域,擔任金鍊盟開源工作組組長,牽頭建設爲金融行業深度定製的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在雲計算領域,微衆銀行不僅整合了多類金融雲產品能力,還搭建起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雲管理平臺——這也成爲了微衆銀行能在本次發明專利榜單中高居第五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整個中國金融業都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信用等體系的完善領先,正在先於外國傳統金融業一步跨入「普惠民衆」的方向。

  有趣的是,這同樣得益於在過去數十年間中國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不健全,金融科技業纔得到了在查漏補缺中彎道超車的客觀環境。

  與之相仿的是正是由於傳統零售業在消費端佈局的缺失,纔有了中國O2O行業的崛起——擁有高密度24小時便利店、自動販售機的美日等國則沒有O2O業務的需求動機。

  其實,傳統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結合已經是全球行業大趨勢之一,如高盛、花旗、貝萊德、德意志銀行等投行均已展開積極佈局,如向Kensho等新興科技公司注資。

  無論如何,在專利創新榜單上的優異表現都意味着中國金融業在互聯網與科技的加持下正不斷提速發展。

  至於金融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妨來看看歷史劃過的軌跡:

  1904年,意大利移民阿馬德奧 賈尼尼在舊金山創辦了意大利銀行,史無前例的試圖服務普通民衆,以十美元爲單位吸收儲戶和發放貸款,成爲整個行業另眼相看的異類。

  阿馬德奧 賈尼尼後來被歷史學家哈羅德 埃文斯放入「美國的創造者」之列,與亨利 福特、沃爾特 迪士尼、史蒂夫 喬布斯等企業家比肩,重要依據就是前者對金融事業的推動和創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