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歇,楚國令尹春申君,就是那個深愛羋月的人,跟今日黃岡市黃州禹王城(邾城)也有關係?有何證據?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分裂,諸侯各國紛紛通過兼併戰爭奪取政權,鞏固地位。楚軍自西周開始直至戰國中期仍保持強盛之勢,但到了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楚國走向衰落。楚考烈王繼位後,春申君黃歇主政,楚國形勢一度好轉,他輔佐楚考烈王,顯示出高超治國才能,爲楚國再度振興做出了貢獻。

  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黃歇向北征伐魯國,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黃歇滅掉魯國,任命荀況爲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這段歷史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有詳細記載。

  看過《史記》的朋友不禁要問了:司馬遷爲何只記載黃歇率軍北伐滅魯的史實,卻沒有明言黃歇北伐邾的史實呢?

  我認爲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有三:一是楚軍北伐的戰略目標是滅魯;二是魯國是當時山東地域的大國,邾國只是魯國的附庸;三是楚軍滅魯時,其進軍路線必須經過邾國,順勢就把邾國滅亡了,此事對於楚軍北伐的總體戰略目標而言,無足輕重。所以,司馬遷就沒有記載楚軍滅邾的史實。

  楚國歷史上在開疆拓土過程中,對於被滅亡的諸侯國國君的處置策略是滅國不絕祀,將其國君遷於他處。楚國用這種寬厚的政策,儘量減少被滅諸侯國餘部的反抗,儘快獲得佔領地區民衆的擁護。

  楚軍北伐滅魯王邾後,對於兩國國君的處置,沿用楚國滅國不絕祀,遷其國君於他處的既定政策。將魯國國君遷居於莒。對於邾國國君是怎樣處置的呢?

  晉《太康地理志》雲:“楚滅邾,遷其人於江南,因名縣也。”晉王隱《地道記》載:“邾縣,楚滅邾,徙其君此城”。唐《括地誌》雲:“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里,史記雲邾子,曹姓也。”

  黃歇劇照

  通過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看出,楚軍北伐滅魯亡邾後,對於邾國國君的處置,是將邾國國君遷出邾國故地,安置在今黃岡市區北郊,置於楚國的直接控制之下,邾國君民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築城建屋,擴大規模,並將此城正式命名爲邾城,即現在的黃州禹王城遺址。

  春申君黃歇爲何要將邾君及邾國貴族遷居安置在今黃州北郊禹王城地域呢?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邾城與春申君關係密切。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考烈王任命黃歇爲令尹(相國),封“春申君”時,鑑於他是春秋時期黃國貴族的後裔,將他家鄉的淮北十二縣賜他爲封地,其封地有三座頗具規模的城邑:一爲其家鄉黃國故都,位於今之大別山北麓的河南省潢川縣;二是西陵城,位於今武漢市新洲區;三是邾城,位於大別山之南今黃岡市區禹王街道辦事處轄地內的城池。

  其二,邾城城池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黃國故地名邑之一,具有一定規模,特別是戰國中後期楚國統治重心東漸後,楚國貴族多居於此,比較繁華,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不會讓邾國國君有飢寒之虞,給天下人以把柄。

  其三,邾城在他的家鄉和封地境內,完全可以達到對邾君監視居住的目的。邾城與春申君關係密切,是春申君故城。這在後世文獻中屢有記載,如蘇東坡在《記黃州故吳國》一文中就說“今黃州東十五里許有永安城,俗謂之女王城',其說甚鄙野。而《圖經》以爲春申君故城。”再如明萬曆《黃岡縣誌》卷之一記載:“黃歇壘,在縣北十五里,即永安城,楚黃歇所都也。”說明自宋至明代對邾城地域是黃歇封地、並建有城池這一史實是持肯定態度的。

  邾城經過楚國的經營,特別是邾國君民的努力,在戰國後期聲名顯赫,是當時長江中下游註明的大城邑。邾城,今黃州禹王城,與深愛羋月的春申君黃歇有着歷史聯繫,這下大家都明白了。

  本文由“文物考古一席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