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玉器一改西周時的極具共性,形成了個性化的區域風尚。其中,創制於楚地的玉器尤重推陳出新,與其他地區玉器有明顯相異之處。楊建芳等學者率先提出了楚式玉器一說,隨後楚玉的概念漸達共識。筆者將其理解爲在楚地首創,體現楚地特有風格,包含楚文化因素的玉器。楚玉的存在空間超越地域的限制,除中山國出現外,在秦、晉、魯、越等國墓葬中均出現過楚式玉器。楚玉的風格初顯是在春秋中期偏晚,至戰國中期乃臻於成熟,風格獨樹,現擇其扼要概括如下:

一、造型

從題材上看,楚玉中常以龍、鳳、螭作爲母題,其中以龍的造型最具特色。自春秋中晚期,楚式龍紋就顯現出與其他區系龍紋的可區分性。到了戰國時期,楚玉龍更趨於張揚,虯曲多姿,富於動感。其具體特徵下文將作詳述。在造型思維上,楚玉以多物象複合造型爲特色,龍、鳳、螭等元素往往融於一器,諸如龍鳳銜螭、鳳首龍身的造型爲他地玉雕中所不見。

從整體構型方式上看,楚玉體現出對於打破對稱性的偏好。比如玉璧出廓部分的裝飾物常以奇數出現,且大小時常不一致。另外,玉器整體也常因隨料賦形而呈現不規則狀。這類不規則外形常是曲線形的,流暢而有張力,富於運動感。運動感消解了不對稱性而增強了均衡感,輕對稱而重均衡是楚玉普遍具有的造型視覺特徵。

二、紋飾

楚玉中較常見的紋飾有S形紋、C形紋、圓首尖勾紋、谷紋、勾連雲紋、網格紋、綯紋、渦紋、螭紋、變形鳳紋、變形龍紋等。其中,抽象幾何紋佔主要地位,S形紋、C形紋、圓首尖勾紋大量運用在楚玉中,常以重疊、交錯等方式組成二方連續圖案。這類幾何紋常被用以組成物象,比如用S形紋構成簡化鳳鳥紋、用圓首尖鉤紋代表簡化夔龍紋等,這種對傳統紋飾的簡化創新是楚玉紋飾的一大特徵。谷紋和雲紋是戰國中後期楚玉中極常見的紋飾,多被用來裝飾玉璧和玉龍,這或許與器物的象徵意涵有內在聯繫。楚玉的裝飾手法還包括大量使用輔助性紋飾,如在主紋間用綯紋和網格紋來填飾空白,用各種重環紋、花葉形紋描飾龍身細部紋樣等。在具象紋飾中,螭紋是最具代表性的,常融跡於以龍、鳳爲主題的造型中。

從紋飾的整體風格上看,楚玉尚藻飾,常將各種紋飾組合在一起構成豐富的圖案。另一特點則是善用曲線條,其幾何形紋均是由具有流動感的曲線構成,有化靜爲動、增強張力的視覺效果。

三、工藝

對鏤空雕刻的熟練運用,是楚玉工藝風格的突出體現。雖然戰國時期,鏤空技法成爲玉器工藝發展的整體趨向,但以楚玉中的鏤空玉器數量最多,作工最精,且將鏤空透雕作爲璧、璜等玉器的出廓附加裝飾也是由楚玉開其先河。此外,楚文化區特色的多節活套式玉器,將鏤空工藝運用到極致。塊狀的坯體被剖切鏤刻爲可鋪展連接的透雕玉片,化厚重爲纖巧,體現楚地審美傾向,且這些玉器上的紋飾也類於楚風。

楚玉上呈現的高程度拋光也是其特徵之一,戰國中晚期時,拋光良好的玉器上常帶有玻璃光澤,這一特徵在漢代玉器中得到了繼承。另外,遊絲毛雕工藝也發端於楚,這類細密的陰刻線條在彰顯精緻美感的同時也體現了琢玉技法及工具的先進。

四、玉料

戰國中期前後,呈現灰綠色的透閃石質玉料在楚文化範圍內被大量應用,這些玉料內常可見深色點狀內含物,呈脈狀或片狀分佈。這種選料傾向在楚式龍形佩和玉璧中體現得最爲明顯。大量使用這類青玉,或許與此時楚國特定的玉料來源地有關,也可能與楚人某種意識形態導致的審美取向有關。

以上是對楚玉風格的簡要概括,需指出的是,對於楚玉屬性的判定,單一特徵的吻合往往不足以作爲評判標準,且楚玉的器類頗豐,每一種器類的造型和紋飾又都富於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