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鹹寧自古就以茶而聞名,歐亞萬裏茶路,從武夷山出發,途經鹹寧,到俄羅斯恰克圖,綿延過萬裏。歐亞萬裏茶路既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歐亞萬裏茶路(鹹寧段)的歷史遺存有哪些呢?經過調查共發現如下8種歷史遺存。

(一)老茶園

茶園多分佈於低山丘陵、高山緩坡等地。自唐後,飲茶之風興起和邊疆茶葉需求持續增長,農民意識到種茶有利可圖,茶葉逐步成爲重要的經濟作物,種茶漸成爲當地農民的重要副業。但長期以來鹹寧茶業經濟屬於小農經營,茶農以戶爲單位種植茶葉,集約化程度低,茶園分佈十分分散。“鄂省各縣茶山,零星已甚,有一山縱橫數裏或十數裏,而種茶之處,截長補短,尚不及三五畝者。有一鄉之內,種茶山戶僅得三四家,所採之茶,僅得三五百斤者”。(陸嶸《1914年羊樓洞茶區調査報告》)

解放前,因長年戰爭破壞和國際茶葉貿易萎縮,鹹寧茶園多已荒廢。本次調查所見茶園多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荒廢的茶山上採用新技術種植的茶園。茶園面積大者數百畝如崇陽黃卯茶園佔地600畝、通城大柱茶場佔地450畝、通山楊芳茶園佔地300畝,小者只有幾十畝。

(二)茶莊

茶莊也稱茶號或茶廠,茶販將從茶農手中收購的毛茶再賣給茶莊以加工銷售。茶莊一般設在交通便利、商貿興盛的集鎮上,以方便茶葉收購和銷售。開設茶莊的一般爲具有資產實力的商人。在鹹寧以晉商實力最爲雄厚,所設茶莊甚多。如羊樓洞的“三玉川”、“巨盛川”、“大徳生”、“天順長”、“天一香”“大德生”等,楊芳林的“福泰祥”、“福興和”等,柏墩的“長裕川”、“長盛川”、“天聚和”等。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商陸續開設“洋莊茶廠”,如楊芳林的“順豐”、“興商”,羊樓洞的“惠昌”、“新泰”、“卓昌”等。

鹹寧茶莊建築多爲四合天井院,天井具有采光、通風、調節室內小環境等作用,用條石青石板鋪作,周圍留出排水溝,雨水通過地下暗溝排到室外。同時連接天井的部分住房(多是正廳部分及門廳)做成敞口的形式,與天井共用。茶莊佈局多爲前店後宅或下店上宅式的“店宅合一”式,生產區與生活區既緊密相連又獨立開來,互不幹擾。茶莊以石柱門框、條石門坎、木雕花格門窗爲主體。

(三)老街

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是老街形成的先決條件,而茶葉貿易則是老街最終形成的關鍵因素。赤壁的羊樓洞老街、新店老街,通山的楊芳林老街、長夏畈老街,崇陽的沙坪老街、東關老街、桂口老街,鹹安的柏墩老街等都是因茶而興的。隨着製茶葉的興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支持,產生聚集效應。茶莊、茶鋪以及爲人羣服務的雜貨鋪、學堂、醫館、食品鋪等便產生。

老街街道的走向與河流趨近,房屋則沿街道兩側分佈,整個街區呈線性佈局。街道多用青石板鋪築,方便運茶車和路人行走,而石板下有挖鑿的暗溝以排水。

(四)古商道

古商道是人們爲方便運輸或聯繫,選便利處而修築的道路。原來商道多爲土路,隨着茶葉貿易的興起,繁忙時節,載着茶葉的獨輪車碾壓,道路經常損壞“每當春雨,不堪車陷泥坑難行”。爲此,當地商賈士紳集資修築石板路,“邑紳雷樂齋、饒魯堂、雷朗齊、遊包六、雷漢槎、雷受山諸公,籌劃費資,秉公秉正,修理石徑,任勞任怨,呼以千百人之上。成之不日,數十里之地,履之如夷”(清?顧際熙等《蒲圻縣誌》)。有的商道則用山體石塊雕琢而成

在赤壁市境內發現了6段古商道,有2段位於羊樓洞東側,是通城、崇陽和江西修水的茶葉輸入的商道; 4 段位於羊樓洞北側,是羊樓洞茶葉輸出到新店的陸路商道。鹹安壠口馮、通城水興、崇陽夏家門也都有古商道發現,其中赤壁金家灣古商道和鹹安壠口馮佔商道還有路碑。

( 五)石碑(刻)

在古街、古商道、古關隘和古橋,發現多處與茶相關的石碑石刻,它們記錄茶路歷史,是重要的文物遺蹟。鹹寧萬裏茶路沿線調查發現的石碑(刻)計有:通山坪坑碑刻 4 塊、水口橋碑 2 塊、永利橋碑 2 塊;崇陽“革毛茶碑” 1 塊、大梅亭石碑 12 塊;赤壁茶碑 3 塊;鹹安壠口馮石碑 4 塊、生甡川茶廠“茶稅厘金”碑1塊,共26塊。

(六)古關隘

關隘又稱關卡,多在交通要道設立。它的設立,一方面是爲了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另一方面是徵稅的重要設施。因此,關隘既是茶葉商路的重要節點,也是徵收茶稅的重要地方,屬於萬裏茶路重要的文物遺蹟。調查發現了崇陽——通山的大梅亭關隘和通城——修水的苦竹嶺關隘,共 2 處。

(七)古橋

鹹寧境內河流密佈,多修橋以利交通,素有“千橋之鄉”的美譽。古橋對於茶葉運輸的暢通起到關鍵作用,屬於萬裏茶路重要的文物遺蹟。鹹寧萬裏茶路沿線重要的古橋有:崇陽斤絲橋,通城牮樓橋、南虹橋,通山永利橋,鹹安劉家橋。

(八)古井

古井是重要的飲水源,爲茶路上的行人提供甘洌清澈的水,有助於補充水分、恢復體力,提升茶葉運輸效率,屬於萬裏茶路重要的文物遺蹟。鹹寧萬裏茶路沿線的古井有:鹹安西塘井、梅花山井鄒家井,崇陽冷水井。

“萬裏茶路”與新世紀的中俄油氣管道並稱爲“世紀動脈”,把萬裏茶路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歐亞萬裏茶路(鹹寧段)的這八種歷史遺存,見證了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歷史。

本文由“文物考古一席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