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轉自|青青蓮子(qqlianzi)

最近,誇誇羣火爆的一塌糊塗,宛如一夜春風,傳遍中國各地。

說起誇誇羣正式進入大衆視野,是源於一名男生爲了給女友驚喜,把她拉進一個百人羣。

而在這個羣裏,該女生被羣友們整整誇了三分鐘,而且還基本不帶重樣的!

他們可以通過你的頭像或者微信名字,把你誇得貌若天仙。

他們可以從你的失敗之處,誇到你未來的光明大道。

他們可以把缺愛的你,誇得好像你是人間最受寵愛的人。

總之,進了誇誇羣,即便在現實生活中你認爲自己一無是處,也會被誇成整條街最靚的崽。

誇誇羣的前身是豆瓣的相互表揚小組。

該小組成立於2014年,創立至今已有1000多條跟帖,值得注意的是,該小組於今年3月爆紅,3月以來的跟帖已接近300條,成員也增加了1萬。

跟帖中,要求被誇的理由千奇百怪。

比如“誇誇我的貓”,“面試沒通過,求誇讚”,還有無助如“明天畢業答辯,今晚姥姥去世,求誇誇我給我力量”……

而小組成員也都很暖心,紛紛留下鼓勵和誇獎。

讓誇誇羣進一步發酵的則是上面說的那條微博。

3月8日,一位女生在微博曬出男友送她的禮物——付費誇誇羣。

這條微博莫名其妙地火了,誇誇羣就這樣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一時間,想嚐鮮的用戶紛紛在淘寶、閒魚等各大電商平臺搜起了誇誇羣,這也讓誇誇羣的價格水漲船高。

有些羣主結合幾個朋友,創造出一套流水線式夸人法,然後在網上接單,對客戶進行5到10分鐘的誇讚。

花錢求誇?

聽起來很可笑,偏偏這些羣主生意好到火爆,大批大批的人都在交錢求誇。

甚至有人以公司的名義(不過也許真的有公司)招聘“誇誇師”,一個小時工資高達500元,學歷必須是985碩士。

問題是,明明知道“誇誇羣”裏都是些商業胡吹的假話,爲什麼我們還會前赴後繼主動“上當受騙”呢?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本注意心理治療學家卡爾·羅傑斯就提出了“無條件積極關注”(Positive Regard)理論,並就此創立“當事人中心療法” (Person-centered therapy)。

該療法主張心理治療師真誠關懷當事人的感情,在真誠和諧的關係中啓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

羅傑斯在《個人形成論》中寫道:

“我所說的接納是無條件地熱情關注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不管他擁有什麼樣的狀況、行爲和感受。”

誇誇羣的火爆讓我想起了前同事。

如果去年我知道了誇誇羣,我一定給他充一張年費會員卡。

前公司有個很能幹的同事,年紀輕輕就升到了公司管理層。

領導很器重他,基本上任何時候都把他帶在身邊,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領導要把他培養成接班人。可是兩年後,這位同事辭職了。

事後多方打聽才知道,這位同事患上了很嚴重的抑鬱症和焦慮症。

因爲領導的器重,對他的要求相較於絕大多數人都要嚴格很多。

事情辦好了,領導告誡他一定不要驕傲,下次要做得更好;

事情不夠完美,領導張口就罵,不分場合時間。

別說週末節假日,就算是凌晨的時間,也會偶爾接到遠在大西洋度假的領導打來的國際長途,指責他工作上不完美的地方。

別人只看到他年紀輕輕就位居高層,只看到他跟着領導人前馬後風頭無兩。

可是在長達兩年的“高壓指責”環境裏,他最終情緒崩潰了。

他說,自己現在完全不能聽見手機響,一聽見就會緊張擔心自己又做錯了什麼,領導打電話來罵他。

也不願結識新的朋友圈,因爲擔心自己會說錯什麼話讓公司形象受損被領導責備。

可是領導在接到他的辭職信時也很崩潰。

因爲他自己怎麼也想象不到,原本是盡心盡力想要提拔一個年輕人,只是“稍微”嚴厲了點,爲什麼會讓原本卓越自信的年輕人一蹶不振住進了醫院。

中國社會是一個吝嗇於誇讚的社會,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讚賞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讚賞飢渴心理。

在這個一向強調低調做人、謙遜爲智的社會裏,我們自身的情感需求似乎總被忽略。

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爲,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爲五種: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滿足後,人們就開始追求情感上的交互,並希望被認可、被尊重。

“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多活兩個月。”

無論是“相互表揚小組”,還是“誇誇羣”,都是普通人釋放自我情緒的一個突破口。某種意義上,它給了人們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的正向認同感。

繁忙焦慮的日常獲得正向的激勵太匱乏了。

無論虛情還是假意,只要被誇讚兩句,就能在壓力下得到一絲滿足。

羅傑斯還提到:

經臨牀實踐發現,一個人能否自動自發成爲充分起作用的人,首先取決於其早年是否得到了父母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即接納、關愛和支持。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那裏得到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也就是不論他做了什麼(父母不希望他做的事)或者沒有做什麼(父母期望的事),他都能夠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與關心。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會擁有更充足的自信,面對困難和挑戰也會更加勇敢。

這裏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不是指放任孩子,對孩子不加管束,而是指不以管束和規矩作爲愛的條件。

被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可能也是世界上大多數人的願望。

這一願望意味着,總有那麼一個人或一些人,不管你是好是壞,也不管你變成什麼樣,ta都接納你,關注你,並且願意幫助你。

電視劇《都挺好》裏,有一句臺詞特別戳人——

童年是人一生的底氣: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按照中國父母一貫的思維方式,“提倡謙虛”纔是政治正確。

即使有人誇獎自己的孩子,也會擺擺手搪塞過去,甚至還會故意說出孩子的缺點來展示自己的謙虛。

爲什麼?

因爲我們怕誇獎孩子,會讓他飄飄欲然、讓他過分驕傲,更怕別人覺得父母沒有涵養、太高調。

這樣的中國式謙虛,像一個緊箍咒,牢牢鎖在每個父母的頭上,我們不敢誇讚、吝嗇表揚,即使都快開心死了也不敢誇孩子一句。

有時候父母的一句否定,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一句鼓勵和認同,也可能溫暖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個話題:

「從小到大不被父母認可是什麼感受?」

網友的回覆讓人心酸:

“我從小成績就很好,就因爲一次考砸,父母把我貶到谷底,對我的一切都毫不在乎。他們的道歉,我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了。”

“爸爸一直覺得使我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我不認可,以爲這樣可以讓我堅強。我今年31歲了,依然活得很自卑。”

“抑鬱症5年,我一度覺得是他們兩個正常人,生出了我一個不正常的孩子。”

……

父母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否定會帶來什麼,總以成人的角度去苛責孩子,卻從不以孩子的角度讚美他們。

然而,孩子的承受能力並沒有父母所想的那麼強大。

一次兩次的打罵或許能有一定的威懾,但習慣性的否定只會讓孩子無法接納自己。

孩子會逐漸接受這種負面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視而不見,變成毫無自信的人,用退縮當成對父母的回報和忠誠。

著名的親子婚戀專家林文采博士提出:

正如孩子的身體成長需要營養一樣,孩子的心理如果要健康發展,同樣需要「心理營養」。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營養」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讚美、認同。

有時候,孩子做的很多努力,只是證明給父母看,他能行。

你的一句肯定,或許就是孩子愈挫愈勇的動力。

當然,誇孩子也不能“亂誇”、“瞎誇”。

首先,誇讚別人的基本功是“共情”的能力。

共情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方式。

在人際交往中,你要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立場,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這樣才能誇到人心裏去。

每個人需要被看到,被認可的“點”可能不一樣,只有充分共情的理解纔能有擊中心靈的讚揚。

就像我們看到“誇誇羣”裏很多不走心的誇讚讓人啼笑皆非——對孩子的誇獎如果“不走心”,那也白白浪費了自己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來的優美詞彙

但是,共情能力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

所以給大家第二個建議,就是不下定義,不給判斷。

只描述具體的細節、呈現你所看到的,像鏡子一樣的去反映,再加上誠懇的鼓勵、感謝,讓孩子內心形成一個自我的定義。

有智慧的家長,一定會用巧妙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進行打擊教育,把孩子拖入自我懷疑的深淵。

正面激勵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更好的成長,中國的家長需要學會鼓勵、支持,和孩子互動,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位懂得鼓勵、讚賞和認可孩子的父母,會是孩子一生的太陽。

坦蕩地讚賞孩子,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別讓20年後的“誇誇羣”幫你還此時欠下的債。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