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神Z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槍炮、細菌和鋼鐵》

4500年以前,能接觸到的哺乳動物,人類其實都嘗試過馴化,其中僅僅只有14種哺乳動物馴化成功,其他的所有動物都沒有馴化。而4500年以後,則沒有出現新的馴化動物。

沒有馴化的大約有以下幾點:

成本問題。

學過中學生物的都應該知道食物鏈的能量流動關係。

一般來說,食草動物的能量轉化效率是10%左右。如果你要養出100斤的豬,至少需要為食1000斤的豬食。在原始社會,並沒有飼料。豬食的來源主要是野草、蔬菜和糧食。蔬菜、糧食,直接競爭人類自身的口糧,即便是為食野草,也得投出專門的勞動。但總的來說,對於生產力有著一定提高的原始人類,還是能夠承受馴化食草動物的成本。

但如果是馴化食肉動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動物,人類就必須投餵肉食。投餵的肉食,依靠人類打獵是不現實的。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把食草動物的肉投餵給肉食動物。但能量轉化的原因,喂二三十頭豬的肉才能養大一隻老虎。

對於原始社會來說,這樣的飼養成本,是完全不能承受的。

總的來說,原始人類從來沒有把食肉動物拿來馴化,以食肉為目的。

或許有人存在疑問,原始人類同樣把狗當做食物。但實際,狗的馴化,根本不是以食肉為目的。最終的馴化原因,純粹是為了看家護院和打獵。看家護院維護主人的利益,打獵給主人獲得新的利益。總的來說,犬類能夠給主人創造比其自身更高的利益。這也是,犬類一步步被馴化的原始動力。同時,因為犬類進化成了雜食動物,甚至飲食人類的垃圾和穢物,餵食成本也大大降低,甚至在農耕社會,飼養成本有可能低於豬。

至於古典社會喫狗,的生產力低下,蛋白質來源不足的社會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生長速度問題。

馴化動物都是以獲得利益為目的,那些直接馴化作為肉食的動物,需要的第一條件就是生長速度夠快。這樣的話,需要生長十幾年才能成年的大象、猿類自然就直接排除了。

至於想要拿大象作為交通工具?直接野外抓來調教就可以了,還不需要任何的養殖成本。

繁殖問題。

繁殖從來都是畜牧業的大事。

對於嚮往更快更強的人類來說,一直對馴化獵豹擁有極其強烈我慾望。如果獵豹被馴化,在看家護院以及部落方面,會大大優於犬類。如果餵食成本低於其創造的獵物價值,那麼則值得馴化。

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對馴化獵豹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曾經印度莫臥兒帝國的一位皇帝養了 1000隻獵豹,令王公貴族花了極高的代價進行馴化,但最終都徹底失敗了。即便是現代,也是到了1960 年第一頭獵豹纔在動物園出生了。

為什麼這麼困難?

主要原因就在於獵豹的求愛方式,野外的雄性獵豹需要追尋雌性獵豹好幾天,等待雌性「心花怒放」。但很明顯,籠子裏的獵豹們是拒絕的。

除了獵豹之外,還有大量的動物,會因為人工的幹擾拒絕進行繁殖。對於現代社會的條件來說,一些動物的繁殖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說原始社會了。

過於兇猛剛烈。

豬牛馬、駱駝,狂躁起來雖然都能殺人,但它們的本性,根本算不上兇猛。題主提到的老虎,還有獅子,灰熊,則都是很兇猛的動物。

如果說老虎、獅子的飼養成本高,食用價值低,那麼馴養灰熊,則不僅飼養成本低(素食),食用價值也極高(生長快)。如果能夠馴化成功,人類則又多了一種完美的牲畜。

然而,由於生性兇猛,所有的馴化都徹底失敗,即便像日本的阿伊努人,也只是在灰熊幼崽一歲的時候殺掉。由於沒有成年,無法形成人工選擇,自然不能馴化成功。其實,對於兇猛的動物,如果加大成本投入,也是能夠馴化的。但這樣的成本投入,並不亞於食肉動物的飼養成本。除了灰熊,還有像非洲野牛這樣的羣居動物。由於其自身的一些等級、秉性特點,其為非洲最為危險致命的動物之一。馴化非洲野牛,必須得和灰熊一樣,要麼未成年殺掉,要麼投出性命成本。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危險的動物——河馬。

凡是看過相關紀錄片的朋友,對河馬的臭脾氣應該都是頗為瞭解。在非洲,河馬殺掉的人類,比起其它哺乳動物還要多。人類馴化了馬科的一些動物,但其實至少有好幾種野馬無比的危險,數千年一直為從馴化。

而斑馬的馴化則更加的困難,和其它的動物一樣,19世紀,歐洲人在南非就意圖馴化過斑馬。雖然有諸如沃爾特·羅特希爾德勛爵這樣的人自認為馴化了斑馬,並讓斑馬拉著經過倫敦大街。但實際動物園內,斑馬咬人的情況比獅子老虎還多,而且斑馬咬人不鬆口。至於其它的,諸如麋鹿、大角斑羚在現代也沒有馴化成功,主要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容易受驚。

作為被捕食者,面對捕食者的進攻,一部分採取積極的策略,往往神經敏感,動作十分的敏捷。還有一部分是消極的策略,站在原地不動或者躲在種羣中間。

絕大多數的的鹿、羚羊(不過馴鹿例外)便是第一種,而綿羊、山羊是第二種。

對於神經敏感的這類,馴養過程不僅容易被嚇死,在人造建築物上撞死。

幾千年來,在位於兩河流域附近的新月沃地,瞪羚是這個地方一些人類的主要捕獵對象。

這些神經敏感、敏捷的動物,從來沒有被馴化成功過。

社會結構。

凡是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都有三個類似的羣居特徵:

羣居。

重疊的生活範圍,包容而不排斥。

完善的優勢等級。

無論馬、牛、綿羊、山羊,還是狼都有類似的等級體系。

這樣的動物,適合結羣放牧,而且大小羣體還可以任意組合。同時由於等級體系,他們也樂於(本能地)被領袖支配。無論牧羊人還是牧羊犬對於牧羣的驅趕,都是因為等級體系。極極端的反例,尤其是老虎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貓奴們都極其的清楚,貓和狗看待人類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上面三個條件幾乎缺一不可,鹿和羚羊,便是因為不同羣體的生活範圍排斥、不能重疊,而沒能馴化。這些動物在交配季節,鬥爭十分的慘烈,根本不適合集中畜牧。

關於狗的馴化。

7000到3萬年前,一部分狼的基因出現了變異。它們的基因裏,攜帶了能夠額外去拷貝澱粉酶的基因。這類基因,令它們比狼來說出,生成的相關蛋白多28倍,生成的麥芽糖酶-葡糖澱粉酶多12倍。可知,相關的酶基因發生了不止一個突變。

還有就是和狗大腦相關的基因也出現了一定的突變,影響了狗的神經系統。

生物進化不是一觸而就,狗的相關突變也不是突然完成的。

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一個淘汰的過程。

應該是大約3萬年前,一部分狼出現了個別澱粉酶相關基因的突變,令它們能夠接受人類的食物。因為生存在容易,這一類狼會主動的接近人類。

但由於剛開始的突變並不多,一部分狼可能因為人類食物出現消化不良、過敏等各種原因而死亡。只有那些進行了更多突變的突變才能活下去,一代代的「半人工選擇」,造就犬類今天的基因情況。

除了人類馴化狗,還有狗主動接觸人類的因素。

其它回答:

貓科動物戰鬥力那麼強,為什麼沒有將犬科動物淘汰掉?

世界上所有的動物聯手攻擊人類,人類能否抵抗住?

為什麼人類不能像毒蛇那樣進化出毒性?

為什麼人類明明體格不大,力量也不強,卻長著掠食者的眼睛?

若有一天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進行大部分工作,《資本論》是否還有意義?


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提到過「安娜·卡列尼娜原則」(P164)。正是在講述關於為什麼個別野生動物能被馴化而另一些不能。(靈感來源:「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託爾斯泰)

電子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賈雷德·戴蒙德¥9.99去查看

在全部大型哺乳動物中,只有數量驚人之少的14種大型陸生食草動物最終被馴化成功了。它們是:綿羊、山羊、牛、豬、馬,(他們是全球性的),以及(對部分地區性的)幾種駝、驢、馴鹿、幾種牛。其餘有134種食草類陸生大型(100磅或90斤以上)沒能被馴化成功,弗朗西斯·高爾頓稱之為「註定要永遠野生」。

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被馴化?

必須至少能同時滿足以下6種條件的大型野生動物,纔有可能被馴化:

1.食物轉化率。即喫下去的轉化成取食者生物量的效率,一般在10%左右。3000公斤的玉米能喂出300公斤的牛,而300公斤的牛隻能喂出30公斤的老虎(一隻成年老虎和一頭牛差不多都是300公斤左右重)。食肉動物效率低下,所以很難得到馴化。狗算是個勉強的例外。大部分的狗是用來看門和打獵的(對,我家泰迪祖上當年可是水獵犬)。只有阿茲特克人、波利尼西亞人和古代中國人不得已還會把狗當做食物。原因是:阿茲特克人沒有其它任何家畜,波利尼西亞人和古中國人只有豬和狗:有了馴養食草動物的人類社會是不會費心思喫狗肉的(除非喜歡喫那個味道)。而且,狗不是純食肉動物:阿茲特克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的狗就算靠蔬菜也能長得很肥。。。(很多便宜狗糧成分表裡都是玉米什麼的)

老虎拿來喫太虧,狗喫剩飯還能看門。狗勝。

2.生長速度。只有生長迅速才值得被馴養。大猩猩、大象、老虎就馬上被排除了。老虎要5到8年才能長到最壯。喫素的大象要15年,所以大象不是被馴化的,而是役用的。你們看到的騎的大象,古代都是直接去林子裏抓野生象,比養15年要快多了。而傳說中的KFC的雞,只要35天時間就能喫了。而狗如果用來看門,幾個月就夠了,不到一年就能用來喫了(罪過)。

論早熟,狗勝。

3.繁殖力。繁殖力強的才值得被馴養。不說古埃及,就說莫臥兒帝國的一個皇帝,曾圈養了1000頭獵豹,但由於獵豹不喜歡在別人面前XXOO,雄性喜歡在野外追逐雌性好幾天,才能交配。所以圈養很難繁殖,直到1960年纔有第一頭獵豹在動物園降生。南美在小羊駝也是。自然條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每次105天2胎為多。而我家泰日天同學還沒滿1歲就已經喜當爹,1歲半就當爺爺,3歲多已經是曾曾祖父了。母狗(為什麼我不說雌狗呢?奇怪)每次60天4-6胎為多。

論生娃,狗勝。

4.兇險的性情。豬、馬、駱駝、牛都殺死過人,但相比之下,成年灰熊(阿伊努人試過)、非洲野牛和河馬(殺的人比獅子還多)、中亞野驢(我們現在拉車的都是北非驢,中亞野驢愛咬人)、斑馬(沃爾特·羅特希爾德勛爵試過,而且斑馬咬人不鬆口哦,美國動物園飼養員被斑馬咬傷的次數比老虎還多)還有老虎,你說養了你們的話,最後到底是誰喫誰?狼因為基因的改變(眼睛多了二塊肌肉變圓圓的狗眼,性格變溫順)所以更好馴化。

論乖寶寶,狗勝。

5.容易受驚的傾向。有危險就跑,比如瞪羚,還沒養大就跑了。綿羊則動作遲緩,喜歡圍圈。貓科動物比犬更容易炸毛飛走,而我家小主子基本上就是小區裏肚子朝上認慫第一名。

論蠢萌,狗勝。

6.羣居結構。幾乎所有的馴化了的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都是羣居的,有上下級關係且不互相排斥領地(領地重合)。適合放牧、相安無事。而俗話說,一山容不得二虎。貓和雪貂是唯二的得到馴化的地盤性哺乳動物,因為人類不需要為了要喫肉而大羣地放牧它們,而是把他們當成獨居的獵獸來養(不抓耗子的貓主子要你何用?)。老虎不羣居所以以他們的肉為主食有點難,那做獵獸寵物?不要命了?

論扎堆兒,狗勝。

綜上,馴化動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有些被馴化了,但它們的近親卻無法馴化,因為無法同時滿足以上6點。

套用(聖)馬太同學的話:被傳喚者眾,被選中者寡。

狗剩兒,你贏了。


因為有一些動物是不適合馴化的。


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如要你認為你以前讀到過和這差不多的字句,那你就說對了。只要稍稍改動一下,那就成了託爾斯泰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託爾斯泰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須在許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三親六眷,以及其他重大問題。在所有這些基本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了問題,就可使婚姻毀掉,即使這婚姻所有其他必要的幸福因素一樣不少。


這個原則推而廣之,可以用來瞭解婚姻以外的生活的其他許多方面。對於成功,我們往往是尋求容易的、單一因素的解釋。然而,對於大多數重大的事情來說,成功實際上需要避免許多個別的可能的失敗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原則說明瞭動物馴化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許多看似合適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如斑馬和西貒,從來沒有被馴化過,而成功馴化的動物幾乎清一色地出產在歐亞大陸。在前兩章裏我們討論了為什麼許多看似適於馴化的野生植物沒有得到馴化,現在我們可以著手解決與馴養的哺乳動物有聯繫的問題。我們前面的關於蘋果或印第安人的問題現在變成了關於斑馬或非洲人的問題。


在第四章中,我們曾提醒自己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對那些擁有它們的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那許多方面。最顯著的是,這些動物提供了肉食、奶製品、肥料、陸上運輸、皮革、軍事突擊手段、犁具牽引、毛絨以及使先前沒有抵抗力的民族失去生命的病菌。


當然,除此以外,馴養的小型哺乳動物、馴養的鳥類和昆蟲對人類也是有益的。有許多鳥是因為它們的肉、蛋和羽毛而被馴化的:中國的雞、歐亞大陸某些地區的各種鴨和鵝、中美洲的火雞、非洲的珍珠雞和南美洲的美洲家鴨。狼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經過馴化變成了我們的狗,用來打獵、看門、做寵物,以及在某些社會裡充當食物。為充當食物而被馴化的嚙齒目動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歐洲的兔、安第斯山脈的豚鼠、西非的一種巨鼠,可能還有加勒比海諸島上的一種叫做硬毛鼠的嚙齒目動物。白鼬在歐洲被馴化來獵兔,貓在北非和西南亞被馴化來獵捕嚙齒目有害動物。近至 19 世紀和 20 世紀馴化的小型哺乳動物包括為毛皮而飼養的狐、水貂和絨鼠以及當寵物飼養的倉鼠。甚至有些昆蟲也被馴化了,主要的有蜜蜂和中國的蠶蛾,飼養它們是分別為了得到蜂蜜和蠶絲。


許多這樣的小動物就是這樣為人類提供食物、衣著和溫暖。但它們沒有一種可以拉犁或拉車,沒有一種可以供人騎乘,除狗外沒有一種可以拉雪橇或成為戰爭機器,在用作食物方面它們也沒有一種像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那樣重要。因此,這一章的剩餘部分將只限於討論大型哺乳動物。


馴化的哺乳動物的重要性全靠數量驚人之少的幾種大型陸生食草動物。(只有陸生哺乳動物得到了馴化,其原因顯而易見,在現代海洋世界的設施發展起來以前,水生哺乳動物是很難飼養和繁殖的。)如果我們把「大型」規定為「重量超過 100 磅」,那麼只有 14 種這樣的哺乳動物在 20 世紀前得到馴化(見表 9.1 所列)。在這 14 種古代哺乳動物中,9 種(表 9.1 中的「次要的 9 種」)僅對地球上某些有限地區的人來說是重要的牲畜:阿拉伯單峯駱駝、中亞雙峯駱駝、美洲駝/羊駝(源於同一祖先的不同品種)、驢、馴鹿、水牛、氂牛、爪哇野牛和印度野牛。只有 5 種遍佈全世界而且重要。這 5 種馴化的主要哺乳動物是牛、綿羊、山羊、豬和馬。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

賈雷德·戴蒙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7.99 會員免費


幾千年了連貓都沒馴化,你還指望馴化老虎?

馴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性、羣體性。

這種特性的動物,一般會有一個領頭者,而人只要控制領頭者,抑或者自己佔據領頭者的地位,很容易就能掌控這個羣體。反之,你家貓再乖再聽話,那也是他看在小魚乾的份兒上給你個面子而已。就像沙特土豪也養獅子老虎,毛子養狗熊。

狼,本就有極強的羣體性,本就有頭狼。如果人通過食物佔據頭狼的位置,那麼狼本就能很好的適應自己的小弟位置。狼,天生就是「狗(狼)腿子」,包括你的老婆孩子,也會被它納入等級體系,很好的適應自己小弟位置。


在西藏經常可以看到野狗,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野狗就是被馴化的狼,後來又被拋棄成為野生。

自生自滅。

以下可能引發不適,建議不要在喫飯前後看下去。

在阿里的部分地方,住宿條件非常差。

小便一定是順風解決。

大便就找個沒人地方解決。

找個時候會有幾條狗跟著你。很嚇人,其實它們是來爭奪食物的……

證明,狗好養活,shi都喫,但是老虎,你讓它喫shi?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