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与我们的人民共享美好的音乐,这是我生活的目标,也是我的人生。经典音乐启发人们的指挥,启迪人们正确地理解历史,唤起人们的善良。中国的经典文学如果能跟音乐结合,也能开启一扇传播中国文学或是西方经典音乐的大门。”

——郑小瑛

1929年,郑小瑛出生于福建。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也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舞台指挥交响乐的中国女指挥。如今她已九十高龄,仍然活跃在音乐界的第一线。在将近六十年的指挥生涯里,她指挥演出过许多中外经典的歌剧,并培养出诸如陈佐煌、吕嘉、俞峰、三宝等一系列顶尖的乐坛指挥家。

2018年,她89岁,已是耄耋之年。她走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现场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观众献出一曲交响乐《尘世之歌》第三乐章《青春》。

她说:“一百一十年以前的1908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被中国的唐诗感动,写了一部交响乐《尘世之歌》,这部作品又感动了我。我今天用译成了中文的《尘世之歌》来为我的同胞们表演这部曾经中为洋用而今天又洋为中用的经典著作,演奏它的第三乐章《青春》。”

对音乐的满腔热情充盈着郑小瑛本人的青春岁月。

1989年,她联合原中央乐团首席大提琴司徒志文先生与原总政歌剧团首席小提琴朱丽先生,发起了爱乐女室内乐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不计报酬的志愿者室内乐团,也是第一支女子室内乐团,堪称中国音乐界的一个传奇。

(爱乐女乐团的第一张合影)

三十年后,当年的“爱乐女”难得再相聚,与郑小瑛一同回忆起这支传奇乐团。

《经典咏流传》访谈实录

郑小瑛:说起我的青春,我难忘的是十九岁时在文工团里敲锣打鼓扭秧歌,三十岁时被送到苏联学习歌剧交响乐队指挥。至于后来,是五十多岁的时候组织了一个爱乐女室内乐团,这是女音乐家们组织的一个志愿者乐团,不计报酬地把中外的经典音乐送到大学、中学和社会上去。这些女音乐家的精神,我始终是十分敬佩的。

撒贝宁:当年组成的这支爱乐女室内乐团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个传奇故事。今天,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初的这一支爱乐女室内乐团的风采。

1995年爱乐女室内乐团首演音乐会视频

撒贝宁: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当年爱乐女室内乐团的女音乐家们直到今天仍然还在中国音乐界不同的领域,带领着年轻人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今天,我们寻找到了当年在乐团里的几位女音乐家,尽管没能把她们所有人请到现场,但是这些熟悉的面孔一定会勾起您对当年爱乐女室内乐团的最美好的回忆,掌声有请!

(原爱乐女室内乐团部分成员上台,与郑小瑛激动相拥)

撒贝宁:尽管岁月过去了几十年,但似乎没有在各位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今天在台上见到郑老师的那一瞬间,很多人都是热泪盈眶。她们很久没跟您见面了吧?

郑小瑛:很久很久。

王婉宜:大概三十几年没见郑老师,特别特别想念。那时候的感情,真的是现在很少能有的。今天一看到郑老师,就觉得一点都没变,特别为她高兴。祝郑老师您永远健康,永远美丽。

郑小瑛:谢谢,谢谢。

李晓芳:“爱乐女”们不止承载了我们老一辈音乐家的奉献精神,也承载了他们对艺术的一种执着的追求。我们当时参加“爱乐女”的时候,就是在我们的老音乐家郑老师和司徒老师的带领下,为广大的学校、观众去做义务演出和宣传。那时我们没有任何人有怨言。

郑小瑛:看到孩子们说这些,我非常感动。我们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忘记我们的大管家司徒志文老师。她是我们中国大提琴协会的会长,是老前辈,也是一直致力于音乐普及的一位大师级人物。这个志愿者的乐团就是我和她,还有总政歌剧团的首席小提琴朱丽一起启动的,我们想把一些健康的、好的音乐送到孩子们中间去。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国传统里有孟姜女、莫愁女,咱们就来一个“爱乐女”吧,不是爱钱哦,是爱乐哦。(笑)

撒贝宁: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郑小瑛:大家在那个年代能够不计报酬地把一份热心送到孩子们中间去,而且是持久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三百多场啊。

撒贝宁:今天多么难得的一次相聚,而且每位老师都带了乐器。我们是否能有这个荣幸和耳福,听各位把当年“爱乐女”的风采在这里为我们分享一下?

李晓芳:我们这些到场的演奏家们为大家带来一首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525)第一乐章。

郑小瑛:我很纳闷,她们怎么能够在一起演奏呢,因为她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单位。

撒贝宁:而且几十年没排练了。但是郑老师,所有经典作品的总谱,我相信都在您的脑海里。

(原爱乐女室内乐团部分成员现场演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选段,郑小瑛指挥)

撒贝宁:太棒了,再一次把掌声送给我们台上所有的艺术家们!谢谢,太厉害了。

郑小瑛:完美!

撒贝宁:太精准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们三十年没有见。舞台上的表演不是三十年不排练,完全靠肌肉记忆,一上来立刻就能合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各位三十年没见面,有各自的工作,今天一见面,在台上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合了两下,郑老师说,来,开始吧。演奏的效果跟在录音棚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一样,精准、流畅,情感充沛,简直是奇迹、传奇!谢谢台上的各位郑老师的孩子们!

选自《经典咏流传》图书

2019年1月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