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必須再增加一個顯赫的頭銜——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學大師。他在面對一個項目時,越來越傾向於讓他的團隊絞盡腦汁的去收刮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可取之處,然後熟練地編排進去。他的這種創作方法越來越讓我感到乏味,包括他在各大景點搞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他的上一部電影《長城》已然是一場災難,火藥這個偉大的文化符號成功起到了搞笑的效果。當然,《影》的劇本創作有引人入勝的地方。但那些舞台美術一般的置景和水墨風高定時裝只能讓人覺得齣戲,連鄧超和胡軍最後的決戰都徹底變成了高科技、可移動的山水實景演出(我已經笑場了)。而當我看到演員們夾在兩個雨傘扣成的大陀螺里,特別中二的一邊旋轉一邊戰鬥時,我知道張大師已經徹底瘋了,我幾乎要在電影院里笑出聲來… 我完全可以想像,當張導的團隊圍坐在會議桌前,面對「巷戰」這場極其重要的戲一籌莫展時。一個團隊成員靈光一現,喊出了「陀螺」這個文化符號。張導當即拍板,「好!你們看,兩個雨傘這麼一扣正好是個陀螺,這陀螺本身就是咱們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文化符號…」


沒想明白為什麼子虞選擇在影猶豫的時候下手,還不攻擊脖頸。好好回憶下吧,子虞父親就是在朝堂上被人砍了頭的,多深刻的教訓。子虞完全就是超神了浪死在塔下的典範。一個智力型英雄,在全身debuff的狀態下,忽悠影子都快成功了,然後偷襲...捅身體?為什麼???

楊蒼,一個道場派的高手。宗師氣場很重,可惜最後失去理智,跟影的生死肉搏中被不熟悉的武器割斷了喉嚨(子虞你看看這裡才是要害)。

楊平,師從道場派的父親,典型的實戰不足,面對垂死的敵人,警戒度為0,頭低到什麼程度才能被插到脖頸啊(子虞你看看這裡才是要害x2)。

田戰,沛王安插在子虞身邊的二五仔陳永仁,是他在被子虞接待到斗室後,讓沛王知道了子虞會影分身,知道了子虞的巢穴,知道了子虞的密謀。大概率他會歸降於新的子虞,即影子。

夫人,她對子虞有愛,也有不滿和怕。肉體出軌後,曉得了子虞看到了出軌的直播,她約子虞共撫一曲,結果車禍現場。子虞的琴音中絲毫不減憤怒。她剩下的更多的是恐懼。

沛王,卧薪嘗膽的典型案例,為了除掉子虞他多方籌謀,為了保密他甚至沒敢告訴關曉彤,以至於關曉彤去送了頭(雖然我不知道海豹突擊隊為什麼她能混進去)。他已經把能計算的都計算進去了,安插眼線,策反影子,將計就計,裝瘋賣傻只為一鳴驚人,鄭愷最後的表演很好,全盤獲勝的狂喜,肆意和巔峰墜落的那個不解、絕望。

最後還是說下子虞吧,畢竟這個角色是我最喜歡的。他在斗室反殺後,拖著流血的身體,身體上覆蓋著厚重的鎧甲,從宮殿的偏門(應該不是大殿正門)走的筆直,走到殿內,這得多大的意志力啊。


張藝謀這次的《影》,沒有那麼好,倒也沒有那麼不好。

最大的亮點,還是水墨畫風,視覺效果上,確實好看。唐代張彥遠把國畫運墨分五等,焦、濃、重、淡、清,加「白」,合稱「六彩」。視覺藝術上,黑白的色調,層次最難把握。《影》的黑白層次,用不同程度的灰作為過渡,做出了近似水墨畫運墨的效果,色彩上接近極致。

故事這次講得算是完整,只是反轉基本老套,情節走向十猜九准。

張藝謀最大的弱點,是不會講故事,也不會寫台詞。和張藝謀合作的編劇顧小白說,他對文學深度和向度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缺憾的,所以需要文學的滋養才能定神。

為了彌補故事、台詞上的缺陷,張藝謀的電影多半是改編名家的小說。《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等。

到《英雄》,只套了個荊軻刺秦的故事,沒小說的力可借,就幾乎沒有故事性可言。《滿城盡帶黃金甲》強套話劇《雷雨》的框架,結果牛頭不對馬嘴,故事與台詞齊垮。

這次《影》的台詞,一如既往地令人尷尬。即便如猛將楊蒼,說話也顯得小家子氣。就更別提青萍的那句「誰讓你欺負我」,九流編劇都能寫的肥皂劇百搭台詞。

演員的表演,鄧超合格,但還是顯得太用力。孫儷勉強勝任,還是差那麼點意思。最好的還是王千源,至於吳磊、關曉彤,不提也罷。

只是《影》大部分的缺陷,都被張藝謀營造的水墨畫風給掩蓋掉了,所以讓人很難在觀影過程中立馬反應過來。但太極、卜卦這些元素,用得形式感過大,巫氣有餘,靜氣不足。故弄玄虛的味道是撲面而來。

幾次琴簫合奏,太為古風而古風。布置太緊,喧賓奪主,跟《功夫》里那段琴魔兄弟的彈奏,音境契合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至於懸念,鋪陳最狠的——「傳說楊蒼的大刀為天下第一鐵匠所鑄,趁月圓之夜打造,此刀要殺一千七百八十條性命以祭刀神,刀八十二斤,照夜如晝,白日生寒,三合速殺。」

聽起來,像是關公附體。結果楊蒼的大刀真亮相了,跟街邊鐵匠鋪打的,好像也沒有什麼區別。相比起來,沛傘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原型應該是來自天下霸唱筆下的金剛傘。

《影》中的帝王心術,權謀之計,奇門陣法,人性深淵,合在一起是有古樸、流逸的沉鬱之美,只是張藝謀處理得「浮」了些。於暴力中營造浪漫、詩意並沒有問題,《一代宗師》的雨夜之戰,力道和形式感都有,看似混亂,但拍得極其清晰。而《影》的幾場打戲,剛開始架勢很大,但打到一半,就亂成一鍋粥。

武戲顯得浮,文戲也浮。沛王深諳帝王術,心機在「隱」,到了最後高潮部分,大事未成,就敢得意忘形,焦躁本性跟隱背道而馳。楊蒼是兵家名家,氣魄在「怒」,得知鏡州被破,刀都撒手不要,揮著拳頭跟人干架,如同街頭鬥毆,臨危即亂,怒得毫無風範。

小艾卜卦占星,自創武學,雖然聰慧,但缺英氣,動人在「憐」。她既憐自己的丈夫卧薪嘗膽,也憐影子命運凄慘。兩個對立面都憐憫,也就還不如無情。但最後丈夫被影子所殺,她既不敢撲上去痛哭,亦不敢跟影子對峙,只有恐懼。這時候才暴露了,她本性不憐,只是弱而已。

子虞自詡運籌帷幄,智謀過人,為人在「狡」。明明看出小艾和影子情愫漸生,動不動說兩句「你們真是心意相通」這樣敲邊鼓的話,等看到他們真走到私通這一步,又躁怒不已。到最後自己戰鬥力基本為零的時候,還放出「沒有真身,哪有影子」這樣羞辱、威脅影子的狠話,刺激對方反殺。各種狡詐,看似處處下大棋,連馬蹩了腳都不知道,陰溝裡翻船也就不奇怪。

這場權力的遊戲,看起來勾心鬥角,但除了田戰,個個都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狂妄之人。最後都死得慘烈,但博弈並不精彩。

《教父》中權力之爭並沒有這麼大開大合,但是其中隱忍、怒哀、心機,精巧與鐘錶零件,有於無聲處聽驚雷之感。而《影》的權力之戰,雷聲大,雨點小,像是幾個三流棋手,個個以為自己是國手,在廝一盤並不高明的棋,最後贏的還是看棋的人。

古龍說,最好的博弈者,永不低估對手,而儘力讓對手低估自己。真正做到這點的,反而只有被人當成「棋子」的影子。這種布局,不算低級,但也過於輕佻。

《影》的好,是對於雨巷、古城、一層一層由濃轉淡的遠峰、幽閉的竹林,這些場景的運用。也是雨點落在金屬鎧甲上的聲音,兵器相接時刀鋒顫振的聲音,鮮血從動脈噴湧出的聲音,細緻入微,有誇大,但有質感的處理。

開放式的結局,一來是留白,二來也是掩蓋故事收束火候不夠的障眼法。

前後兩個鏡頭的呼應出現,雖然不夠新穎,但用得恰當,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敘事不夠均衡的缺陷。

綜合來說,《影》是一部刀功一流,原材料二流,火功三流,配菜四流的烹飪作品。說是好片,誇大其詞。說是爛片,又稍顯刻薄。7分適宜。

-----------

作者行之,公眾號:在下行之


各路影評一片叫好,我覺得我看了個假電影。反正我是捂著一隻眼睛看完的,實在太尷尬。最後還是忍著看完了。

沛傘抗大刀,背著氧氣瓶,屎殼郎一樣的坐著傘往下滑,境州怎麼捅都捅不死,關曉彤說你欺負我。那些影評真的是認真的嗎????


呃,各種吹孫儷鄧超的演技,還獲金馬提名,怎麼說呢,尷尬的一腿~

鄧超演的依然很用力過猛,尬一身雞皮疙瘩~ 孫娘娘吧,能看出來她想努力的表達或者演出什麼來的,可惜不是那塊料啊~

最後那鏡頭,知道她想表達些什麼東西的,但是真的除了瞪眼什麼都沒得啊~

整體吧,就覺得老謀子也越來越掉價了呢,什麼演員都找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