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層規範上市公司高送轉分配的情況下,高派現成了目前上市公司利潤分配的一大亮點。而最近華寶股份的高派現方案更是受到市場多方面的關注,包括深交所也下發了關注函,要求華寶股份就此次高派現方案,說明是否符合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是否會對公司的可持續經營造成影響,同時還要求覈實說明高比例分紅是否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華寶股份的高派現方案之所以受到多方面的關注,也確實與該公司分紅派現比例的高企有關。3月12日晚,該公司發佈了2018年度年報,同時推出了每10股派現40元的高派現分紅方案。按公司的總股本6.16億股計算,共計分紅24.64億元。而2018年該公司全年實現利潤數爲11.75億元,不足此次分紅的50%。也就是說,華寶股份此次分紅將自己的家底都翻出來了。

  對於公司大比例分紅的原因,華寶股份董事、總裁袁肖琴給出瞭解釋:“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期與信心,考慮公司目前經營穩健、財務狀況良好等情況,在保證公司正常經營和長遠發展的前提下,響應監管層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公司提出本次利潤分配方案,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該利潤分配預案合法、合規、合理。”袁肖琴的解釋概括起來就是兩點,一是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二是利潤分配預案合法、合規、合理。

  利潤分配是上市公司自主決定的事情,而且現金分紅又是管理層倡導的,因此,華寶股份的高派現合法、合規是毋容置疑的。但至於是否“合理”,這恐怕還得另當別論。這至少與袁肖琴強調的另一點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即高派現是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華寶股份的高派現是否合理,就要看該公司的高派現是否真的是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了。

  那麼,華寶股份的高派現真的是爲了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或者說是爲了回報投資者嗎?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並不能成立。雖然在現金分紅問題上,上市公司分紅比例越高,給予投資者的回報就越多,但就華寶股份的高派現來說,更是以分紅的名義,向公司大股東進行的一種利益輸送罷了,而中小投資者只不過是從中分了一杯羹。因爲通過此次分紅,公司方面拿出了24.64億元的資金,持股高達81.10%的第一大股東華烽國際,一家就拿走了近20億元。持股比例超過1%的第二大、第三大股東將分得2.1億元,剩下的2.5億元則有4萬戶股東分享。因此,華寶股份的高派現與其說是回報投資者,還不如說是向大股東進行利益輸送,以分紅的名義,將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資金轉移到了第一大股東的手上。

  當然,也有人說,大股東持股比例高,得到更多的分紅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上市公司將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潤拿來向全體股東分紅,中小投資者其實是沾光了,這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一種表現。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或至少是不完全正確的。是鑽了A股市場制度不健康,市場不成熟的空子。

  大股東持股比例高是現實,但是否合理卻是有待商榷的。因爲大股東是以低廉的價格獲得的大量股份,而公衆投資者卻是以高溢價認購的少量股份。如華寶股份公衆股的發行價高達38.60元。這種發行價格上的巨大差異顯然是由於A股市場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很難認爲是合理的。至於新股發行前的“未分配利潤”,在發行前是已經列入了公司的淨資產的,這也是納入到了發行價考量的範圍的。進一步說,這些未分配利潤,也是投資者用錢高價買下來了的,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存在中小投資者沾光的問題。因此,即便中小投資者分到了少量的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潤”,那也是中小投資者自己應該得到的。

  不僅如此,華寶股份高派現還暴露出該公司上市動機值得質疑的問題。該公司於2018年2月13日發行A股6159萬股,募資金額23.77億元。而此次該公司一次性分紅的金額就高達24.64億元,甚至超過了一年前的募資金額。而截至2018年底,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61.16億元(扣除募集資金餘額後,貨幣資金餘額爲46.98億元)。這也表明該公司是一家並不差錢的公司,其資金甚至可以認爲是“相當充裕”,根本就不需要上市融資。

  那麼,該公司爲什麼還要上市呢?一位接近華寶股份的人士的說法或許是有代表性的:“A股的市盈率這麼高,哪個公司不願意回到A股來上市呢?”而A股的高市盈率,除了適合融資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適合大股東們高價套現,這對於持股80%以上的公司控股股東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不差錢的華寶股份選擇A股上市,這背後的玄機是什麼,想必這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