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曹操一連串的雷霆行動贏得了榮譽和喝彩,卻得罪了朝中當權的宦官,地方豪強也對他恨之入骨。曹操一方面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志向去迎合權貴,一方面又考慮到已經多次觸犯權貴,再這樣下去,擔心會使全家受到連累。爲了避免發生不測之禍,曹操辭去了濟南相的職務,請求回到宮中值宿,擔任警衛,實際是要求賦閒。朝廷再次任命他爲議郎。曹操表面上雖然接受了,但卻常常裝病,不去上朝。

  第二年,即中平二年(公元85年),朝廷讓曹操去做東郡太守。爲了避開權貴們對自己剛露出的鋒芒進行打擊,也爲了等待時機再顯身手,曹操決定採取以退爲進的策略。他以健康狀況不佳爲由,上書辭掉了對他的任命,回到故鄉譙縣去了。曹操這一大膽反常的舉動,使朝中人士大爲不解一個三十三歲的青年,風華正茂,仕途也算順利,正是大展雄才之時,居然辭官不做,實在是不可思議。其實,曹操的舉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曹操想過一段遠離政治風雲的清靜生活。

  回到家鄉後,他沒在少年時候的地方居住,而是在譙縣城東二十五公里的僻靜處,蓋了一座幽雅的書屋,春夏,文武並進,積蓄力量,希望他日東山再起。習讀書傳,秋冬射獵健身他不問政治並不是不關心政治,他隨時都在關注政局的發展變化。曹操並未能在譙縣賦閒多久,就因形勢的需要而被徵召出山了。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主力被鎮壓後不久,金城人邊章、韓遂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天,率軍數萬進攻長安附近地區,侵逼劉氏皇陵。朝廷派車騎將軍皇甫嵩徵討,無功而還。復以司空張溫爲車騎將軍,董卓爲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等率步騎十餘萬進討,先敗後勝,邊章、韓遂敗回金城。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冬,韓遂殺邊章等人,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太守李相如反,與韓遂聯合,共殺涼州刺史耿鄙。耿鄙帳下的司馬、扶風人馬騰也擁兵反叛,起兵響應韓遂。一時間天下騷動,朝廷震恐,於是趕忙網羅人才,企圖加固根基。曹操便在這時被召爲都尉,被任命爲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成爲帶兵的武官。曹操自己也說他原來的理想是爲列侯、當將軍。進西園新軍當將領,是他實現這一志向的極好機會。典軍校尉這一任命對曹操的誘惑力太大了。他不得不結束“隱居”生活,懷着激動的心情,進京上任了。曹操手中有了兵權,成爲一些人矚目,拉攏的對象。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五月,術土襄楷對冀州刺史王芬說:“天象的變化不利於宦官,黃門、常侍真是到了滅族的時候了。”王芬信以爲真,於是勾結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同時聯絡了一些地方豪強,以黃巾餘部黑山義軍攻掠郡縣需要起兵鎮壓爲藉口,給靈帝上書,請求靈帝北巡河間,企圖利用靈帝北巡的機會發動政變,廢除靈帝,誅殺宦官,另立合肥侯爲帝。他們也來約見曹操,曹操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和條件,認爲這個計劃必然失敗而加以拒絕。其辭雲: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羣卿同欲之勢;昌邑王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囊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衆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

  從語義上看,曹操似乎並不反對廢掉靈帝,只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文章從古今形勢和欲行廢立者的主客觀條件兩方面條分縷析,言之鑿鑿、頭腦清醒、謀慮深遠。不久,王芬等的陰謀果然敗露。王芬畏罪,棄官逃走,在途中自殺。黃巾起義之後,靈帝認識到軍隊的重要,日益留心軍事。在起義四起、天下擾攘的情況下,決定組織西園新軍,來加強拱衛首都的力量。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在西園成立統帥部,即所謂西園八校尉”。宦官蹇碩最得靈帝寵信,被任命爲上軍校尉,連大將軍何進也得聽他指揮,成爲實際的全國最高統帥。虎中郎將袁紹因是“四世三公”之後,加之他家又曾和宦官袁赦攀過本家,被任命爲中軍校尉,也就是副統帥此外,鮑鴻爲下軍校尉,曹操時,趙融爲助軍左校尉,馮芳爲助軍右校尉,夏牟爲左校尉,淳于瓊爲典軍校尉爲右校尉。曹操能夠打進新軍並任要職,弄得蹇碩也不得不與這位十四年前曾經棒殺自己叔父的仇人共事,除了曹操本人的才千和已經建立起的名聲外,其父、祖父的餘蔭顯然也在這裏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曹操成爲東漢皇室核心武裝的將領,使他在仕途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以退爲進策略的勝利。曾經的志向突然變爲現實,使得他的志向發生了跳躍式的升級。他開始有了匡扶天下的野心,這也預示着曹操在政治舞臺上將會有更大的作爲。今天小編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裏了,更多歷史趣聞,請繼續關注我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