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11日下午,NASA舉行一場重要新聞發佈會,公佈2020年預算提案。

  預算有多少?

  2020年預算:210.2億美元。

  比2018年預計的195.9億,多出14億。但比2019年最終預算215億,減少了4.8億美元。減少的部分,主要針對SLS(太空發射系統),2020年比2019年削減了3.75億,撥給SLS的額度:17.8億。

  總體來說,特朗普對待NASA還是挺大方的。至少比奧巴馬給的多。

  2018年:207億美元

  2019年:215億美元

  2020年:210.2億美元

  210億預算,啥概念?

  毫無疑問,全球航天大國排名第一,遠超出其他國家航天預算總和。

  這是歐洲空間局ESA(2019年66億美元)3倍多;是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2017年25億美元)8.4倍;是中國航天局CNSA(2017年20億美元)10.5倍。(也有外媒稱,2018年中國航天實際投入80億美元,按照航天任務量估算)

  210億預算,這也是聯合國經費的3.8倍。

  這些錢都會去哪兒?

  有錢也要花在刀刃上,這些錢都會用到什麼地方?具體明細表,一目瞭然

  透過預算看出啥門道?

  利用這份預算報告,我們可以看出來NASA未來幾年趨勢——

  削減SLS太空發射系統預算

  暫緩SLS Block 1B和Block 2兩款增強版的開發,重點放在初級版本Block 1。Block 1測試首飛(EM-1任務)近年來一推再推,目前已推遲到2020年。

  Block 1:近地軌道運力95噸,月球轉移軌道運力26噸。

  Block 1B:近地軌道運力105噸,月球轉移軌道運力37噸。

  Block 2:近地軌道運力130噸。

  明年削減SLS太空發射系統預算3.7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轉投給發射商,用於購買月球貨運商業航班(3.63億美元),短期內有這個能力的發射商,恐怕只有SpaceX、ULA。

  快進深空門,10年內登月

  爲了重返月球,NASA牽頭加速建造月球軌道空間站——深空門Gateway(包括歐空局、日本JAXA、加拿大宇航局、俄羅斯航天局深度參與),這既是登月中轉站,又是深空探索的橋頭堡。

  按照預算提案,2022年部署深空門動力單元,2024年發射生活單元,實現宇航員短期訪問深空門,2028年實現載人登月,常駐月表。

  繼續運營國際空間站,至少到2025年

  加速建造深空門的同時,NASA也會繼續維持國際空間站ISS的壽命,根據預算提案,目前至少會運營到2025年。

  與此同時,NASA還會鼓勵商業太空公司搭建近地軌道商業平臺,即商業化空間站,爲未來替代國際空間站提供機會。

  如期發射2020火星車,2026年發射樣本返回任務

  目前只有一輛火星車好奇號在火星探測(洞察號屬於固定探測),不過很快就會改變。備受矚目的2020火星車既定將在明年7月17日發射,2021年2月18日登陸。

  它的後續任務更受重視,即火星樣本返回任務MSR,明年預算就有1.09億專項資金支持(2023年、2024年預算增至4億),計劃2026年發射MSR,這將是火星樣本首次帶回地球。

  砍掉下一代旗艦太空望遠鏡

  作爲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儘管至今還沒有發射升空,但它同樣擁有未來的繼任者,這就是下一代旗艦太空望遠鏡——寬視場紅外探測望遠鏡(WFIRST)。不過,這次預算沒有給它預留一分錢(原本預算3.83億美元)。十年後的項目,地主家也沒有餘糧時,還省省吧。

  未來趨勢看過後,有趣問題接踵來——

  既然NASA早在50年前就登月了,爲啥重返月球還要再等10年?

  簡單來說,因爲發展目標不同。阿波羅計劃是冷戰時代的產物,是美蘇太空競賽期間美國舉國之力的主導項目,出發點基於政治目的。而如今,NASA倡導的重返月球計劃,出發點基於實際開發,以開發月球資源和建立月球基地爲目的。

  所以,跟當年插旗宣揚國威相比,其複雜程度是阿波羅計劃沒法比的。要想搞成一項超級太空項目,絕不是光有錢有技術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各種力量綜合才能造就的。

  爲啥人類還沒登上過火星?爲啥NASA總在登月與登陸火星之間遊移不定?

  來看一部短片,破解背後的真實原因

  我想補充說明的是,之所以人類還沒登上火星,真正缺少的是競爭,大國之間刺激性競爭。想想看,如果沒有美蘇爭霸、太空競賽,就不可能有50年前的阿波羅登月,至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登月。

  這一切都是競爭的結果。如今,貌似羣雄並起的時代,也許正是太空探索的最好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