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存在即合理」


絕大多數出自哲學家的名人名言基本上都要麼被曲解了要麼被庸俗化了。因為哲學家基本上不會寫那種一句一句的名言警句,他們寫的是巨長巨長的文章甚至專著。而一旦原來本應該屬於某個段落甚至文章中的一句話直接被提煉出來當名言使用了。那麼脫離了這句話原有的語境以及作者這麼說的背後的論證目的。被曲解或者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說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庸俗化的理解就是宗教是毒品,是害人的玩意。曲解了的理解可能就直接說我們要像消除毒品那樣消除宗教了。然而事實上馬克思並沒有這一層的意思。

此話來自馬克思早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前言》。原自然段是:

「Das religi?se Elend ist in einem der Ausdruck des wirklichen Elends und in einem die Protestation gegen das wirkliche Elend. Die Religion ist der Seufzer der bedr?ngten Kreatur, das Gemüt einer herzlosen Welt, wie sie der Geist geistloser Zust?nde ist. Sie ist das Opium des Volkers.」

大意:宗教的貧困是一種現實貧困的表達,也是現實貧困的一種反抗。宗教是被壓迫的造物的嘆息,是無心世界的靈魂,就如它是無精神狀態下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鴉片。

這句話是整個自然段的結尾,因此它是這一整個自然段論點的總結。所以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在這整一個自然段中馬克思的態度。

德國哲學傳統中(19世紀以前),宗教的批判是整個社會,政治和法哲學批判的一個前提。正如馬克思以宗教問題作為法哲學批判的開頭一樣。因此,批判宗教只是個開始,社會,政治經濟,法哲學批判才是目的。

而正如「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之前的描述所表示的那樣:是的,宗教麻痹人民, 是人民得到了虛幻的慰藉。但僅僅理解到這一步還是太naive了。關鍵是,為什麼宗教會有滋長的空間呢?是因為現實世界的「貧困」,是因為現實世界對於人的壓迫,是因為現實世界對人民漠不關心。因此,宗教對人民的麻痹只是表象,實質問題是什麼呢?錯的是世界啊!指出了這一點後,馬克思就很自然地從宗教批判轉移到正式的法哲學批判上了。

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並不表達馬克思有什麼反宗教的傾向,甚至在他那裡宗教根本就沒有什麼特殊的,值得特別談論的地位。因為在他看來,即使存在「宗教」這種鴉片,我們要做的也要去批判這個逼人們吸毒才能生存下來的現實世界,一個充滿壓迫和貧困的世界。


黑格爾沒說「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的原意,解釋出來大意是這樣的:

如果某個東西存在,那麼必然它是一個歷史性的結果,不論它是否突兀,它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它就該被歷史留存下來出現在此時此刻。

所以黑格爾不是說存在的東西都符合道德法律行為邏輯倫理的道理,而是存在的東西符合歷史進程的連貫性,是符合因果律的。

舉個通俗的例子,比如說福爾摩斯里的謀殺現場——不管多麼離奇的現場,既然是謀殺,就總會有一個殺人犯。即使你找不出這個殺人犯,但是也必須有一個殺人犯。謀殺案這個存在,就是由「有人殺人有人被殺」這個「歷史原因」導致的——不是天降神跡突然被鬼怪奪走了性命。所以謀殺案是「合理」的。


既來之則安之。

並不是 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的意思。

而是 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怒)每次看到油膩的中年人用這句話教訓年輕人,要學會走後門,學會找關係時。

我就想撬開馬克思的棺材板,砸到他頭上~

??????????分割線?????????

沒想到這個答案能火,只是隨便吐槽一下。。不過看到大家對馬哲這麼感興趣真的很高興。以下是我在另一個回答里關於什麼是「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回答。

關於人本質的問題,這是長期存在的一個哲學問題。它想探尋的是,人和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人何以成為人呢?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人在勞動中成為人。勞動產生於萬事萬物求生存的過程中,人最初也和所有動物一樣,尋找食物,得以生存。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人發生了獨特的演化。那就是掌握了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不是一般的簡單使用工具,而是在知道工具是什麼的基礎上使用工具的能力。就是說,動物只有看到食物,才會想到使用工具。也就是說,工具並不一直是工具,而僅僅是暫時性的。但是人即使沒有看到食物,也會去製作工具,為了將來看到食物的時候能用。人的偉大就在這裡,因為人有了抽象的能力,就是會在腦中腦補出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馬克思管這種能力稱為人的本質力量。本質力量有三種形態,人關於自然界的抽象想像力,人關於他人的抽象想像力,人關於自身的抽象想像力。有沒有發現這裡的問題在哪裡?是不是無論哪一種形態,人都是以第三者的視角去看待事物的?那麼,「自我」本身在哪裡呢?

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自我是在這種抽象能力的運用中,慢慢的建立起來的。自我並不存在,只要自我在與整個自然界,與他人的互動中,才能建立起來。本質上,是一種將他人當做自我,並且將自我獨立出去,觀察這個「將他人當做自我」的自我。那麼自我如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清晰呢?那就是在人的社會關係中,馬克思講的社會主義是廣義的,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獨立出去與自己交流,都是社會關係。所以,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可以說,沒有社會關係,就沒有「我」。因為,沒有對象,一個人既不能思,也不能感,也就不在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出處是《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家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自己」。不為自己製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

(摘自歷史學習寶庫,侵刪)

這句話本意指自我修為,二聲為,是多好的一句話,可是多少人用這句話為自己的私慾辯護,好像有這樣一句話之後,自私自利變為聰明絕頂,為他人謀福祉就成了傻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