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影視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談論可以發現,許多人都表示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比以前提升了很多,但是感覺卻沒有以前生活的那麼快樂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有的網友說;有些人感覺卻沒有以前生活的那麼快樂。

是的,社會上真有這一部分人。原因他們受到承包的壓力,卻留戀喫大鍋飯的時代,「幹不幹 都喫飯」。他們卻沒有想到 喫大鍋飯的害處。中國再繼續喫過飯,不但經濟、科學上不去。還要挨餓、捱打。


我想要暑假啊

以前最快樂的就是期末考試結束後(前提考得好)到正式開始暑假的這段時間

仗著暑假還沒正式開始,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寫暑假作業

返校也沒有課業壓力,和同學玩一會,拿了暑假作業和通知就走


假如讓你從下面兩個物價一樣的虛構世界裡選擇一個居住,你會選擇哪個呢?

第一個世界:你每年賺5萬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萬美元

第二個世界:你每年賺10萬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萬美元

一組哈佛大學的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結果大部分人選擇第一個世界。只要相對地位更高,雖然更窮,他們也覺得幸福。其他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人們更關注相對收入。此外,人們還會將自己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比較。

因此,你是否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取決於你跟什麼對照羣體比較。對照羣體有兩種:別人的收入和自己過去的收入。第一種情況,社會比較控制著你的感受;第二種情況,習慣化控制著你的感受。這兩種力量根植於人的本性,十分強大,因此經濟增長很難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從1972年開始,研究者詢問美國人對自己經濟地位的滿意程度。雖然實際的人均收入幾乎翻倍了,但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十分滿意的人數百分比卻下降了。為了理解這種結果,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探究社會比較和習慣化的機制。

社會比較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工資的對象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電影明星或乞丐。因為你身邊的人得到什麼,你也可以得到,而電影明星得到的你不會得到。因為比較通常發生在如此近的距離,有些最激烈的爭端就發生在組織內部和家庭內部。

人們不僅關心收入的絕對數,更關心與別人相比的相對水平。如果人們選擇更優秀的對照羣體,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幸福感。

那麼,假如我幹少些,多休息,其他人會不會因嫉妒我休息而更痛苦呢?哈佛大學研究者在研究中還給學生們提供了一組可能的世界:

你有2周假期,而其他人有1周

你有4周假期,而其他人有8周

結果,只有20%的學生選擇第一選項。也就是說,人們不會相互比較休息的多少,但他們會相互比較收入,而這種比較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人們願意犧牲更多的休閑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幸福的祕訣之一就是不要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而要和比自己更差的人比。

很明顯,社會比較是幸福不隨經濟增長而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習慣化。

習慣化

當你擁有一個新家或一輛新車時,你起初會很激動。不過慢慢地你會習慣,你的情緒又恢復到擁有這些東西之前的狀態。現在,你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車。如果讓你回到以前有老房子和車的時候,你會比之前感到更不高興。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水平就像酒精或藥物。一旦你有某種新的體驗,你就需要更多這種體驗來維持你的幸福感。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叫做習慣化。如果完全習慣化,只有持續的新刺激才能提升你的幸福感。一旦你的境況保持不變,你的幸福感會回到先前的水平,無論最初的變化是更好還是更壞。

有些東西人們可以完全習慣,但是,也有些東西人們始終無法習慣。我們最容易習慣、最容易覺得理所當然的是物質財富,如汽車和房子。廣告商深諳此道,採取各種措施讓我們花越來越多的錢來滿足這種「癮」。但是,有些經驗不會像經濟收入一樣失去魅力,如我們與家人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及我們工作的質量和安全感。那麼,幸福的祕訣便是尋找那些你永遠不會習慣化的事情。

我們總是因為比較而扭曲對現實的知覺。因此,一個幸福的祕訣就是,享受事情本身,而不要拿它與更好的東西進行比較。另一個祕訣是找到能給我們帶來真正持久幸福的東西。


快樂度過高不利於修建奇觀。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誘惑太多收入太少


內心的慾望多了,自我沒了,更看重社會對自己的世俗成就認可
謝謝邀請,只能說為了掙錢,人們拚命努力,欲求太多,才沒有了快樂的空間。。。
首先,快樂與否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因此在人生活的不同階段不同的環境下就會對快樂有不同的定義和感受。我覺得,很多消極的人生觀都是沉浸在過去裏的。比如,我們努力學習然後揮別過去的三年苦難般的高中生活,踏進了自己嚮往已久天堂般的大學校園。但接下來很多人又會去懷念高中,理由很多,高中的朋友單純,高中生活簡單,大家在一起為了一個目標奮鬥的感覺很棒諸如此類。但其實在說這些過去的幸福的時候我們已經忽略了當時的辛酸,我們真正拿來作比較的只有以前的好與現在的壞,以前的快樂和現在的不快樂。這是常態。當然,我並沒有否認其它因素,比如社會發展快速導致人們的追求很生活更加複雜等等原因,只是上述我所說的因素常常被忽略,也是我經常看到的狀況。


是物價提高了,工資根本趕不上物價啊。

我每年都愛買速食食品囤積在家,比如炸雞排、雞米花、雞柳之類的,今年1月份,我買1KG,算下所有的折扣,合到26.8每份。我買了大約三四百塊,塞滿冰箱。

現在10月份,快喫完了,然後我看到價格,算完折扣,38.8每份。同樣的牌子,同樣的東西。

外面賣雞肉的,本來12一斤,上半年,下半年居然18一斤。

上半年牛肉35一斤,現在賣50,簡直了。

更不用說羊肉、豬肉了。

可是今年工資上漲了這麼高的幅度嗎?

再說傢具,我2015年買了一張牀2800,今年這家店還在賣這款牀,5800,草。

我家牀放在家裡還升值了。

是的,物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尤其是物價水平,尤其是今年的物價水平,直線上漲。

但是我們的工資一毛錢都沒漲,一毛錢都沒漲。

按這幾年算的話,工資上漲的幅度也寥寥無幾,大家摸摸自己的錢包,今年喫得起肉嗎?


過去救亡圖存打得雞血太多了,現在開始恢復正常狀態就內傷就開始顯露了。


意識到責任重了,開始思考了啊

因為你長大了,你沒寒暑假了。

因為你長大了,你要擔心的事情多了。

因為你長大了,你除了學習還要自己生活了。

因為你長大了,賺錢是養家餬口買房,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不單單是滿足自己生活,讓自己快樂了。

因為你長大了,你要擔心身體,孩子,家庭,人際關係,牽掛越來越多,不能像年輕一樣無掛無牽,年輕氣盛,不爽就走了。

因為,你長大了,在你面前的那兩個遮風擋雨的人坐下去了,現在輪到你,去面對危險,去承擔責任,去扛起這個家庭,去照顧那兩個曾經扶你一路走來的人了。

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造奇蹟。


醫療,教育,住房。


物質生活只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大家過的好了,還想要過的更好,而且要比別人好。

幸福感來源於精神追求,如果基本生存能得到保障,然後你可以花很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於我來說我覺得這樣的日子就挺好的了。

現實是,你要努力的工作,這樣才能買房養家、換更好的房子、給娃娃更好的教育、讓老人更好的養老等等,然後時間不得不花在工作上。

所以,以許待在一個物質充足並停滯發展的社會會很不錯(狗頭)?


很多人一提到過去,往往想到的是自己小時候。網上大部分是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大部分人10歲之前家庭雖並不富裕但可以溫飽,小孩子都是無拘無束的,跟小夥伴玩玩逛逛街買點零食本來也就很快樂了。現在大家都長大了,更多的為未來人生而憂慮了不是嗎?其實以前我們的父母不見得比現在更快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