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是我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旅遊景點,它主要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其中有《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合陽令曹全碑》、《多寶塔碑》等重要的國家級文物。但要說到最富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昭陵六駿其中四件以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昭陵六駿的故事很出名,我們今天卻來說說《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在唐朝初年,國力強盛,雖然李唐宗室認爲老子是他們的祖先而推崇道教,但對於其它宗教也抱着寬容的態度。不僅佛教能夠流傳,即使是外來的基督教也可以在中國傳播。這一點,即便是到了唐朝中後期衰弱時期,也沒有改變。

  在唐朝,基督教的一支進入中國,並被稱爲大秦景教,他們的修行場所被稱爲大秦寺。在長安的大秦寺還非常有名,也是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教堂)之一。

  在建中二年,兩個波斯傳教士伊斯和景淨,得到了唐德宗的資助,得以修建了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由景淨撰刻,而書寫者在當時默默無聞,而在其死後卻家喻戶曉。這位叫做呂秀巖的官員,在當時僅僅是朝議郎前行臺州司參軍,而後他辭官修行,被道教認作呂洞賓。

  這塊石碑分爲上下兩個部分,上面是碑身,高197釐米,呈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上寬92.5釐米,下寬102釐米。下面是龜座,高約82釐米,整個石碑全高279釐米。石碑的上部是典型的中西結合圖案,十字架由祥雲所環繞,而下面則是中國的蓮花。這寓意爲大秦景教是中土開花,西方結果。

  碑文書寫飄逸灑脫,主要表達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說大秦景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那是在貞觀年間,一個叫做阿羅本的古波斯傳教士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中國,向唐朝朝廷提出傳教的主張。唐太宗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允許他傳播,大秦景教由此生根發芽。

  另一個方面的內容,是說大秦景教的衆多事蹟故事,並且結合了中國儒家、佛家、道家的經典來闡述大秦景教的教義。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傳教士就已經認識到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性。

  這塊石碑在唐朝時是放置在大秦寺,一向相安無事。等到唐朝滅亡時,它就不翼而飛,當時人就猜測是大秦寺的傳教士,害怕戰亂會損毀這塊石碑,便將它隱藏起來。

  然而,歷經宋元兩朝,《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一直沒有影蹤。直到明朝天啓年間,這塊石碑才被人發現,當時就引起轟動。那時候西方傳教士更多,很多人爭相拓片,並翻譯爲本國文字傳回歐洲。因爲這些傳教士太過狂熱,當地人怕他們偷走石碑,便寄放在附近的金勝寺。金勝寺也不算慢待石碑,特地修了碑亭妥善保管。

  到了清朝之後,這塊石碑仍然平安,直到鹹豐年間,時局動盪,太平軍、捻軍鬧得清政府焦頭爛額,金勝寺也在戰亂中損毀,而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則被拋棄在荒郊野外。

  當時西方傳教士非常重視,他們認爲這是基督教向外傳播的重要文物,特地向清政府提出,要麼出讓,要麼妥善保存。清政府答應保管,卻只撥付了100兩銀子,經過重重剋扣,到陝西就剩下5兩。這能對石碑有什麼保護作用,當地也就只好修建了一個小蓬遮蓋,應付了事。

  到了清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一個丹麥傳教士何爾謨出錢打通關節,購買了這塊石碑。清政府聞訊後,連忙制止。何爾謨這人還算不錯,沒有強行奪走中國文物,他同意合同作廢,只是要求按原樣做成一件複製品帶回國。

  就利用這件複製品,何爾謨在倫敦又做了一批,分派給西方各大學。真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得以留下在中國,不得不說是略帶僥倖的一件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