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還有狍子嗎?有。可是數量少,活的看不見。只看見市場上出售的死狍子。

我家住三江平原上某一農場。聽老一輩人說,建廠初期。晚上能抓住幾個到十幾個,而且是活的。由於機車有限,那時的工人們開荒種地都是晝夜兩班倒。晚上開著東方紅鏈軌或膠輪拖拉機,在野外作業時,每天晚上都要撞見狐、貉、狼、狍子和鹿。狼、鹿和狍子都是成羣結隊。

聽老工人的敘述,比聽故事還過癮。他們說晚上作業,一個機車組就要配備幾個人,單獨一個人害怕狼襲擊。有時遇到的狼羣都有幾十隻啊,有的狼都敢跳到東方紅拖拉機後油箱上,扒玻璃。聽起來很是恐怖刺激。在聽故事的同時,我們會想像著,曾經的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不是傳說。狼都成羣結隊,何況其它飛禽走獸了。

他們說到狍子更是繪聲繪色。說狍子傻的可愛,聽見聲音看見人就停下聽看,都能與它們近距離接觸。特別是在晚上,東方紅拖拉機大燈一照,傻狍子成羣結隊的四腿一撐,一動不動,等你去抓,有時一晚上能抓一拖斗子傻狍子。聽得我們直咽口水。有老工人說狍子肉鹿肉等等那些野味並不好喫,其實我們也喫過,真的口感一般般。而老工人們說只有狼肉好喫,可是狼很久以前就絕跡了,我們根本沒喫過,只能信以為真。

可是曾經的亙古荒原,如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良田。那些獐狍野鹿,銷聲匿跡。

老工人還說:「那時不用像現在雞鴨鵝狗豬全都養,就連牛羊都不必養,想喫啥,山上草原上啥都有。」老工人還說野外幹活都不用帶午餐,撒尿的功夫就撿一窩野鴨蛋、野雞蛋、水鳥蛋,手快還能把孵蛋的逮住燒著喫。還說那時有水就有魚,而且都是大魚。還說那時孩子貪玩抓魚,拿回家都捱揍,嫌開膛費勁,沒人喫,喫夠了。這是饞我們這些後生呢。

哎!大自然就是這樣,有一得必有一失。


東北當然還有狍子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好了,現在實行天保工程已經很多年了,不伐木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得到了保護,特別是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同時,雖然偶有偷獵現象,但隨著公安局、林業局嚴格的槍支管理和禁獵,甭說袍子了,黑瞎子(亞洲黑熊)野豬和狼都有,倒不像從前東北墾荒時期那麼多可以隨意在山上看見,但在深一點的山區地帶還是很多的。近幾年,牡丹江地區還發現過東北虎的蹤跡。

說起狍子,在食物匱乏的年代,沒有禁獵的時候經常可以在冬季喫到狍子,一般都是下套子,下陷阱,也有用槍打的,狍子膽小但好奇心強,它一見你就跑,大嗓門喊它它就停下回頭或者一會兒跑回來看看,然後就捱了打送了命,所以,在東北經常形容性格憨厚、直率、認喫虧的人叫「傻狍子」。


嚴格來說,東北地區還存在一定數量的野生狍子,但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必須採取措施加強保護。由於狍子的特殊生物學特性,對於人類而言,人類認為他傻,由於狍子有很強的好奇心,很容易被人類捕獲,目前,一定貫徹落實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好野生動物資源。本回答供參考!


可以肯定的說,東北現在還有狍子,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各種管理措施的缺失,東北林區的野生動物資源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許多從前常見的野生動物比如馬鹿、紫貂、黑熊等等珍稀動物受到天絕性的捕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使得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行為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年來,由於林區禁伐等一系列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措施進一步完善,使東北林區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了良好的恢復,不僅多年不見的老虎又現了蹤影,其它野生動物的數量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冬天一過青草遍地時節,坐在屋子裡就能經常聽到狍子在附近覓食時的叫聲,很多時侯坐在車裡行駛在林區公路上也能見到狍子及其它野生動物,這說明林區的野生動物資源已經有了可喜的改變。


東北當然還有狍子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好了,現在實行天保工程已經很多年了,不伐木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得到了保護,特別是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同時,雖然偶有偷獵現象,但隨著公安局、林業局嚴格的槍支管理和禁獵,甭說袍子了,黑瞎子(亞洲黑熊)野豬和狼都有,倒不像從前東北墾荒時期那麼多可以隨意在山上看見,但在深一點的山區地帶還是很多的。近幾年,牡丹江地區還發現過東北虎的蹤跡。


10大神獸都有,別說狍子了,集齊10大神獸可召喚神龍


這就是我開車看到的,請忽略時間,記錄儀時間沒調,正確的時間是2018.03.01 現在東北的生態環境好多了,以前跑到俄羅斯的動物,都回來了


狍子在東北人口中被稱為「傻狍子」,而且還拿這個名稱罵人,說人家傻,就說他是「傻狍子」。

狍子廣泛分佈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各大林區內,其實華北,西北地區都有狍子的活動。狍子有鹿的特徵,而且行動敏捷,由於好奇心強,往往在受到威脅後快速逃離,然後再返回查看。獵人就是知道了這個規律,纔能夠守株待兔輕易地獵捕狍子,也纔有了「傻狍子」的稱號。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由於東北人煙稀少,狍子又行動敏捷,所以數量非常多,「棒打狍子瓢舀魚是廣泛存在的」。後來由於木材砍伐的加劇,狍子等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縮小,以及無節制的獵捕,使狍子等野生動物逐漸難覓蹤影。

再後來,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及內蒙古中東部的封山育林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建設,包括禁捕禁獵措施,還有就是將鄂倫春、鄂溫克、達吾爾等少數民族遷出林區,實施定居安居過程,改變他們狩獵的習俗,改為養殖,使狍子等野生動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現在在東北林區以及內蒙古中東部的山區能夠經常看到成羣結隊的狍子、馬鹿、梅花鹿等野生種羣。


我是東北林區的我可以告訴你們,雖然天保工程已經實施有幾年了,但是,我們那裡的野生動物和採伐時期比野生動物沒有大幅度增加,也就維持在那時的同一水平狀態,主要原因盜獵現象屢禁不止,就拿繁殖力很強的野豬來說,在我們那裡上個世紀70年代,野豬多的都成為害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加,人們飲食發生了改變,追求綠色的野生的食品,因此野豬數量急劇下降,有一段時間野豬都成為瀕危物種了,雖然動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野豬也免遭滅絕的命運,但是捕獵者辦法也很專業,比如下套、獵狗圍捕用自製的扎槍,所以野豬數量沒有出現大幅度增加,有錢的有權的可是以野豬數量多以欺騙的方式向上級部門申請,盜獵成為合法的控制。因此野豬數量想要發展到很多,只能人口遷移給野豬留下生存空間,要說狍子嗎?繁殖王野豬都被牢牢控制了,那麼繁殖力相對較低的狍子更是少之又少,狍子好奇心很強,遇到聲音和人都是跑幾步再停下觀望,我曾經在淺山區看到過狍子,他跑跑停停像是等你,如果看不到你的時候他會停下來觀望,等你走到離他10米的距離再跑幾步,反反覆復,很萌很萌的,這麼近的距離用扎槍投擲過去這個精靈就一命嗚呼了,在東北狍子被冠以傻狍子的標籤。就這樣的對人類不設防的動物面對獵殺基本沒有生存的可能,在深山區的親戚說林區溝裏的狍子已經很少很少了,主要是人類活動區域太大了,已經對狍子的生存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