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斷進化必然疼痛

  撰文|蜜姐

  今天過節。雖然商家和我們自己都願意把“婦女節”美化爲“女神節”,但不管名字改得多麼洋氣,絕大部分女性,今天依然在忙着工作、忙着照顧家庭,鮮有閒暇去過節。

  有人說,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出身好。但現實卻是,那些幹得好、嫁得好、出身好的女性們也非常拼命。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出身好且嫁得好的女生,發文感慨:“女神都忙成女神經了……”

  我們這麼拼到底爲了什麼?到底要掙多錢纔夠?

  01

  這幾天,此前美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一組關於世界各國勞動參與率的數據,又再次被輿論翻出來。

  不過,事實上那是2010年的老數據了,當時我國女性以70%的勞動參與率,勇奪世界第一。

  此後,我們也是多次當老大。根據世界勞工組織估算,2016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有所下降,但也超過63%,依然是世界第一。還超過了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男性勞動參與率。

  我們這麼拼,當然不僅僅是因爲擁有“勤勞”的傳統美德,而是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首當其衝的,當然得數房子了。

  02

  新婚姻法實施之後,無論男女,婚前買房都是重點考慮的事兒。因爲這樣才能把家裏的六個錢包真正留給子女。

  以上海鏈家市場研究中心此前公佈的數據爲例。從2015年到2017年,女性剛需購房客戶佔比由原來的24.6%增長到了33.2%。

  其中,80後是主力軍,2017年佔比高達52.2%。而90後的女性購房者也是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3.7%上升到了2017年的13.3%。

  數據來源|上海鏈家市場研究中心

  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國際化大都市,女性尚且不惜奮力買房,更不用說在二三四五線房價相對低很多的城市,女性買房的熱情和實際能夠實現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殘酷和現實。

  哪怕嫁得好,名下沒房,爲家庭付出再多,離婚了還是得打哪兒來回哪兒去。所以女人們認清現實,與其委曲求全嫁給一個有房的男人,不如自己買套房吧。

  03

  如果選擇結婚生子,且不說要不斷學習去照顧、教育孩子,還得爲這個超級碎鈔機拼命掙錢。

  之前有媒體計算,哪怕是三四線城市,一直讀公立學校,把孩子從小養到大學畢業,其花費也在三十萬到四十萬。

  實際上,這個預算是相當保守的。比如,假設要考慮一套學區房。

  學區房悲劇的不是其本身價格貴,金額大,而是不少人花重金買了學區房,依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8年,蜜姐在對學區房調研的時候發現,通常有這樣幾種坑,讓媽媽們痛不欲生。

  買了公立學校的學區房,結果“三對口”辦晚了,讀不了;買房後立馬搞定了“三對口”問題,但是,同年入學的孩子太多,按照落戶時間或戶籍遷入時間排隊,依然有一部分人重金買了學區房而實際上讀不了。

  買學位房也好不到哪兒去。

  蜜姐家裏一親戚三年前買了學位房,按規定提前一年去報名了,結果被告知業主太多,有一部分業主來晚了,讀不了。現在依然還在扯皮,但學校只有這麼大,頂多是賠點錢了事,讀書的事兒還得自己另想辦法。

  04

  科比曾經說,自己熟悉凌晨四點洛杉磯的樣子,以此來解釋自己爲何會成功。

  然而,蜜姐熟悉我所在城市凌晨一點、兩點、三點、四點……的樣子,僅僅是因爲晚上自己帶孩子而已。

  相信很多寶媽也是如此。第二天,我們依然得早早起牀走向職場,在工間休息的時候,還不落下討論下孩子的教育問題。

  對我個人而言,這並不算什麼。因爲要像全職媽媽們一樣,管理好一家老小的生活,且保持情緒穩定,那纔是我做不到的事兒。

  但身邊這樣的家庭CEO全職媽媽們,卻是表面幸福的人生贏家,但實則不易。雖說家裏經濟條件還行,但婆家及周圍人明面或暗地裏的鄙夷,自我的危機感和焦慮感都日漸深重。

  電影《找到你》當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這個時代對女人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你選擇成爲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爲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覺得不算一個職業。

  這就是女神們的真實寫照。

  不管怎樣,今天依然要祝女神們,節日快樂!週末好好休息下,下週繼續戰鬥吧。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