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記者 江海蘋 通訊員 吳蓉

不久前,30歲的李先生在廈門市鷺江公證處辦理了遺囑公證,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李先生從事高危行業已有五六年,雖然這份職業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但其所伴隨的高風險也讓他擔憂。爲了讓自己能安心打拼事業,李先生來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合理安排自己的遺產,防患於未然。

據市鷺江公證處統計,2018年,到該處辦理公證遺囑總數大約有1690件。

年齡

70歲以上是主流 中青年逐漸增多

據統計,從立遺囑人的年齡來看,目前遺囑公證還是以71歲到80歲的老年人爲主流,佔了30.2%。其原因在於,這一年齡段的老人普遍育有多個子女,因此選擇訂立遺囑以防止家庭糾紛。另外,80歲以上的老人佔了23.6%,61歲至70歲佔24.4%,51歲至60歲佔10.7%。另外,從立遺囑人的性別來看,目前女性立遺囑的比例高於男性,佔比達57%。這是因爲女性一般對家庭的關注度更高,想問題比男性更加周到而細緻。

如今,辦理遺囑公證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享權利,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也加入了立遺囑的大軍。數據顯示,去年辦理公證遺囑的人羣中,最年輕的只有24歲(1994年出生)。另外,31歲至50歲的人羣佔9.8%,30歲(含30歲)以下的人羣佔1.3%。

據介紹,類似上文提到的李先生這樣通過遺囑公證安排自己“身後事”的中青年越來越多。其原因一方面是中青年有產者不斷增加,擁有可觀的財產供分配;另一方面,中青年人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不斷加強,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不再視立遺囑爲禁忌,而是將其看作一份保障,特別是對於從事消防員、警察、礦工、出海船員、建築工人、高空作業工人、飛行員、拆彈專家、戰地記者、特技演員等高危職業的中青年來說更是如此。這類人羣大多會提前立好遺囑,以便通過遺囑來指定自己名下財產的歸屬,保障家人的利益。

內容

房產佔比最高 受益人多爲子女

從公證遺囑所處分的財產屬性情況來看,我國的遺囑處分財產種類變得越來越多,涉及房產、股票、基金、車輛、收藏品、古玩字畫等,這與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家庭財富積累不斷增多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在遺產中,房產最受大家關心,達83.9%,存款和股權分別佔5.5%、5.1%,其他佔5.5%。其原因在於房屋的保值和增值空間遠遠高於車輛、藏品等動產,同時也成爲家庭矛盾和衝突最容易出現的領域。因此,通過公證方式立遺囑安排房屋等高價值財產,備受大衆青睞。

從遺囑受益人分佈情況看,大多數人選擇將財產留給子女,也有部分人出於對孫子女的偏愛或對財產轉移程序煩瑣的考慮,通過遺贈的方式,將財產直接留給孫子女。只有非常少數的立遺囑人會選擇將財產留給配偶、父母、兄弟姐妹、侄子侄女等。

公證遺囑

公證遺囑是指遺囑人生前訂立並經公證機關公證的遺囑,是證明力最高的一種形式。通過公證遺囑這種方式,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真實意願傳承自己的財富,有效避免家庭成員爲了爭奪遺產而反目,促進家庭和睦團結,保證家族財產有序傳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