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記者 王珠 通訊員 張琦 張瑤)近日,江寧區東山街道的佘村社區人氣火爆,僅週末兩日就接待遊客4000餘人,其中類似“雅丹”地貌的廢棄沙礦更以“南京雅丹地貌”爲主題登上微博熱搜,讓佘村這個昔日的礦山村聲名鵲起。作爲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首批試點村之一,佘村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爲抓手,構建農旅文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以“都市郊遊”與“古村文旅”爲產業特色,提升村莊“顏值”,建好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給“田園”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攝:楊東婭

  守住青山綠水 提升“田園”詩意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這是佘村人的共識。一大早,村民王德平就開始忙前忙後,爲房前的蔬菜澆澆水,爲屋後的瓜果施施肥,儼然把自己家房子打造成了一個“微田園”。“現在道路乾淨了,環境變美了,遊客越來越多了。看着自己的小庭院漂漂亮亮的,種植的蔬果既能自家喫,也被當作村子的景,心裏別提多高興了!”王德平笑着告訴記者。

  攝:李文寶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據悉,在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佘村社區一直保護生態肌理,做好生態修復,嚴守生態紅線,大大提高了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同時還注重鄉土氣息,在塑造田園風光的同時留住鄉村質感,讓村子更具有詩意。

  “佘村依山傍水,可以說環境是非常優美。”東山街道佘村社區黨總支書記程靜說:“爲了守護這一片青山綠水,我們置辦分類垃圾箱,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建設3座旅遊A級廁所,停車位50餘個,完善公共設施;同時,還把周邊的石灰窯廠全部關停,礦山宕口進行了整治復綠;對荒蕪的‘九龍梗’,我們也進行了觀賞農田整治栽種。如今農田耕種、經濟作物園、梨花谷綠化約10萬平米,有農作物、有果樹、有花卉,咱們的佘村的‘顏值’更高啦。”

   立足鄉村資源 構建新型產業模式

  習近平同志強調,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羣衆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我們挖掘佘村現有的自然資源,優化功能佈局,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構建多產業融合的新型鄉村產業模式,實現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率先突破’。” 程靜告訴記者。

  攝:馬保寧

  據介紹,近年來,佘村社區成立並運作了一家三山兩湖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將村裏零散閒置土地整合到一起,鼓勵種植大戶及農民個體戶耕種,由社區統一進行品牌及產品的運營,同時還將產品委託給有合作關係的加工廠代加工,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包裝,打造特色品牌“雙龍湖”,有效融合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以前我們是將農產品直接賣給客戶,又累又掙不到錢。現在我們把農產品都進行二次精加工,開發了特色農產品進行銷售,收入較以前增加了不少,現在一年能掙16萬多呢。”種植大戶李義平告訴記者。

  保護傳統村落,打造獨特韻味古村風情

  剛走進村子裏,記者便看到一塊寫着“佘村”二字的石碑,在這裏一景一物無不蘊含着歷史氣息,散發着人文魅力,其中,“潘氏宗祠”、“潘氏老宅”更是歷史悠久,整個外觀莊嚴質樸,古色古香。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潘氏老宅一共有三個宅院,每宅分爲三進,它的東西兩側各有很多間偏房,共計九十九間半。但由於年代久遠,戰亂中又遭破壞,如今只剩下六十餘間;而潘氏宗祠是二進室的,一個偏房,只有十二間。

  攝:李偉

  攝:李小玉

  爲了讓更多人瞭解這個文化遺產,去年,在東山街道旅遊辦相關負責人的積極推進下,江寧區東山街道對它們進行修繕,恢復原有明清古建築風貌,目前已完成潘氏宗祠的修繕工作,潘氏老宅的修繕也在進行中;就佘村社區內公共空間,江寧區東山街道也進行建設打造,已完成打造花溪等4個驛站,以及生鐵塘、古柏祈福、古風廣場、農耕梨花園、九龍廣場等一批重要文化項目,古村風情逐步呈現。

  “古村落、古建築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通過對它們的修繕和保護利用,讓古村文化在傳承中得到保護和延續。”旅遊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活態”傳承發揚 讓田野鄉村勁吹新時代文明之風

  古村保護,非畢其功於一役。除了對古建築進行修繕,“活態”傳承也很重要。佘村社區通過成立志願隊伍深入挖掘當地的民間故事、鄉賢文化、鄉風民俗等,整理編撰《佘村故事》、《佘村志》,讓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發揚。同時,利用修繕好的潘氏宗祠建設村史館,發揚佘村鑼鼓等特色文化項目,傳承優秀傳統文脈,留住鄉愁記憶。“沒想到老了之後,還能重拾過去的技術。別看我歲數大了,氣勢可不輸現在的小年輕,敲起鑼鼓來照樣有精神。”只要佘村舉辦豐收節、敬老村宴等文化活動時,鑼鼓隊的佘大爺都會積極的參與到其中。

  “我們以傳統文化保護爲重點,以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爲主陣地,以古今鄉賢爲榜樣,移風易俗倡文明、破除陋習樹新風,開展了‘特色田園鄉村 星級文明家庭’、‘佘村孝親敬老之星、孝親敬老模範’、‘善行義舉榜道德榜’等評選推優活動,讓田野鄉村勁吹新時代文明之風。”程靜表示,傳承文化記憶,弘揚優秀文化,纔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攝:谷昌旺

  十年前,或許誰有沒有想到,佘村社區能有今天的華麗轉身,作爲曾經靠山喫山,賣礦石、開水泥廠發家致富的礦山村,如今依靠休閒旅遊,走上了一條田園鄉村之路。

  “2018年,咱們佘村累計接待遊客量達4萬人次,農家樂收入累計460萬元,更多人佘村人願意在家門口創業。”東山街道佘村社區黨總支書記程靜表示,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大潮流中,佘村立足於良好的資源,充分推進鄉村振興新戰略,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中,讓更多佘村人過上富裕的日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