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六天,新選出的五都首長就要上任。然而在市民享受到升格所帶來的利益前,市府團隊合計就要面對7,000億元左右的債務,甚至如臺南市好不容易拚上升格加班車,結果才發現統籌分配款增加一億多而已,真是白忙一場。如此到頭來又回到未升格整天向中央要補助款,且繼續舉債度日的日子,對於最近強調的在地治理及全球競爭力提升根本毫無幫助。

五都升格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增加各城市的競爭力,這就要從財政自主做起。臺灣現有的地方自治體系是1950年開始運作的,只不過因為過去威權影響從未落實,所以中央也不讓地方財政自主。尤其在精省後,中央還把營業稅等地方稅種歸到中央,故雖然民主深化,但地方財政自主能力減弱,地方自治更無法落實。根據統計,去年除臺北市自有財源比例78%外,同是直轄市的高雄市就剩五成,其他縣市平均是47%,甚至有一票縣市的自有財源連薪水都不夠付,想起來就苦哈哈!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央的家父長心態。

前一陣子王建煊的「大學生打工笨死」論惹來不少批評,就透露中央政府有如舊時代的父母,希望用「一般型補助款」及「計劃型補助款」這些零用錢給地方,這樣纔可以掌握他們到底在幹什麼,簡直就將地方當成長不大的小孩,不肯讓地方財政自主,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當然也就沒辦法落實「在地治理」。除了臺北市以外,其他四都要接收其轄內的署立醫院及大部分的國立高中等機構,這也代表支出與責任都增加了,因此舊有補助款的思惟需要改變。

不僅如此,晚近城市競爭力的概念變成顯學,主流媒體常常在比較亞洲或兩岸城市競爭力的排名,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中央想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就從加強各都會競爭力開始,而這部分就從讓各都財政自主開始,讓統籌分配款的餅做大(這些錢原來就是地方的,只不過交給中央重新分配而已),且加以公式化,並且讓一般補助款淡出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決策當中,畢竟這種補助款具不確定性,還要面臨中央與地方的不同黨派政治問題,對長遠的城市競爭力提升根本沒有幫助。

升格就如同「轉大人」,責任變多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也要增加。然而中央政府不能再有一面有長輩「時間一到他就會自己長大」的想法,結果還設下財務上的限制,要求地方沒錢再向中央討補助款就好,長期下來,「拿人手短,喫人嘴軟」,地方根本不敢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就像子女不敢忤逆父母一樣。中央應該要給地方多一點自主,否則就會在全球化的挑戰中居於劣勢。

延伸閱讀:財政自主 五都才能實質升格(作者:我XD)When will autonomy really hit local leve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