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綜所稅才結束申報,而固然繳稅乃國民義務之一,但不曉得官員們在看數據報表的同時有無想過,許多民眾為什麼會抱怨自己要繳那麼多稅?為什麼民眾會抱怨自己繳的稅沒用到自己身上!官員們有無想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民怨?

事實上,臺灣的純租稅負擔率乃世界各國當中最低的國家之一,從1990年的20%降到2010年的11.9%,不提歐洲等福利國家,也低於美國與日本的19.5%17.3%。若加入較貼近民眾負擔的社會安全捐,在2009年也只有18.8%,還是低於日本、南韓與美國等國。看到這樣的數字,民眾還會認為租稅負擔很重,一定有其他原因。

綜合所得稅已淪為薪資稅

事實上,以2008年綜合所得稅賦稅收入統計,薪資所得佔應稅所得比重達七成,尤其對高達310萬年收入不到百萬,且必須納稅的家戶而言,薪資所得佔應稅所得更達76%以上,顯見現在的所得稅已經變成「薪資稅」,形成民眾在低租稅負擔率情況下,還顯得租稅負擔很重的現象。而根據主計處統計,2009年所得移轉後貧富差距為6.343倍,從8.219倍的差距拉近的過程中,絕大部分是社福移轉的結果,租稅只移轉了0.17倍,佔7%而已,顯見原先被期待的「劫富濟貧」稅賦功能並未發揮。而比較20082009年的五等分稅賦所得,2008年所得總額前20%和後20%的稅後所得為10.82倍,而在2009年則擴大為10.97倍,顯見貧富差距擴大,綜所稅的本體性也在弱化。

幫贏者圈減稅讓圈外人負擔更重

另一個讓民眾薪資稅負擔相對更重的原因,乃是從馬政府上臺後一連串的減稅措施所致。首先,2009年初的遺贈稅改革,將2%~50%的累進稅率改為單一稅率的10%,徹底將「劫富濟貧」的功能毀滅。表現在當年度的遺贈稅上,馬上就蒸發66億。雖然2010年一口氣增加180億,但就月統計表來看,光該年九月就增加120億,剛好又對照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遺產稅一事,就讓人覺得這樣的成長絕對不可能是李述德所稱「減稅救經濟」的成果。

第二件讓受薪階級傻眼的政策就是在2010年四月將營所稅降為17%,而馬政府訂立這樣相當於香港、新加坡,低於中國、日本、美國的稅率,矢言要在ECFA時代吸引更多外資,結果去年一年僑外直接投資大減20.56%不說,更多的資本流向中國,且損失了485億稅收,高於經濟部財政局財政部自己宣稱的343。看來這種由經濟部財政局財政部替企業省錢的作為並未帶來效果。而當時經濟部財政局財政部又宣稱,可以促進股利與薪資所得成長,但綜所稅也掉了21億,真的讓人非常好奇到底是成長到哪裡去了。馬政府沒有在軟硬體等公共建設上多努力,而採用降稅方式,就如同公司產品不追求品質,而只降價求售一樣,到頭來還是要面對毛利率挑戰。而國家在稅率上不斷替企業Cost Down的結果,還要面對龐大的債務支出。在全球化時代,政府對非贏者圈人民的責任愈來愈重,然而當債務支出龐大到成為危機時,部分可以降低民眾支出的社福措施,如公共托育等政策執行就會受到挑戰,到頭來民眾繳稅,不僅覺得愈來愈不值得,而且也愈來愈痛苦。

最後,奉勸經濟部財政局財政部,如果要讓民眾心甘情願地繳稅,就別在替贏者圈節省成本了,而且也要對過去這幾年的減稅措施自我檢討,不要再做出傷害國家財政的事情!

延伸閱讀:上班族萬萬稅(作者:我XD,編輯臺真會下標題),Tax rates are good for rich, good for busines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