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下午,我的男友楊寶德從學生公寓出走,未帶手機錢包身份證。直至26日上午在北京的我察覺異常,向他朋友求證才發現失聯。後經過學校、派出所和家屬多方尋找,於12月29日晚找到楊的屍體,楊已於25日晚在滻河溺水身亡。

從12月29日到1月6日,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博導周老師還是沒有被調查。無奈,我只好在微博上發聲,希望得到關注。其實,在我昨天送走楊後,我想讓楊安安靜靜地走,不鬧了,所以發了條微博表示願意選擇原諒,壞人留給老天來懲罰。可就在昨天晚上九點多,我的微博全部被刪,包括最後一篇沒有什麼負面信息的微博,號也被封了。這事徹底激怒了我,我發的所有信息都只針對博導周老師,只想讓她受到調查和處分,只想拯救下一個寶德。

楊是碩轉博,如果博士畢不了業,只能是本科學歷,所以畢業壓力很大。楊的碩導很喜歡楊,但因不能帶博,所以將楊推薦給了博導周老師。我在此聲明楊沒有心理問題。

楊曾給碩導發過一條簡訊,寫到自己上了博之後,每天活在痛苦之中。

1.楊寶德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他渴望能出國深造。在楊去世前一週,我們還商量著一起出國,等回國後就結婚。所以,當12月18日博導周老師答應給楊聯繫出國事宜時,他很高興想考個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楊卻因學英語而被周老師批評,讓他明白周老師不會放他出國,因為先前許諾過讓他去北醫學習並未兌現。這樣的空頭支票比沒有更讓人絕望。

事發當天上午有陌生座機打入未接,導師打了兩個電話楊寶德沒接,但微信回復導師說他現在在做實驗,下午去找導師彙報結果。結果導師回復不用找了,就因為財務的事他沒辦好。

可是在21號時楊曾告知導師財務近期不能報賬,所以他沒想到是財務的事情。

導師的一句話讓他明白,在導師心裡財務瑣事比楊寶德搞科研畢業還重要,做的好了是本分,稍有不對就指責。這是楊活著時發出的最後一條信息,博導的回復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

2.楊已經發生過一次自殺未遂的事情。2017年5月,楊曾因周老師批評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致獨自步行去秦嶺山,自殺未遂,回校後有跳樓傾向,被女朋友發現後制止。事後,楊女朋友向周老師反應該情況,希望能引起導師重視,避免悲劇重演。誰曾想,這一做法只是多了一個導師嘲諷批評楊的由頭。特別是此次事發前一週,楊已經被發現情緒異常,周老師不但沒有重視,反而在悲劇發生當天雪上加霜地指責。

3.楊是一個非常尊敬師長的人,不管別人如何對他,他總是溫柔待人。楊為博導做了不計其數的事情,可楊失聯後,周老師一直冷漠對待,不聞不問,特別是楊女朋友26號給導師打電話詢問楊失蹤一事,導師根本沒有重視也沒有向學校反映情況,甚至還說出楊女朋友算什麼東西之類的話。直到27號,楊寶德母親和哥哥來校,強烈要求見導師,周老師才勉強露面。特別是29日晚,得知楊寶德死訊,其導師甚至在第一時間將死者家屬微信拉黑,再無法聯繫(楊的家人與導師的唯一聯繫方式)。

自始至終,周老師都以腰扭傷為由不露面,事實情況是21號周老師告知楊腰扭傷,楊還表示了關心,周在23日監考碩士研究生政治考試時依然活動自如。30日我們向學校反映導師情況後,導師從學校其他老師那裡要來了家屬的電話,發了條很官方的慰問。31日晚上給楊的師妹和朋友打電話,說學校讓他們代表導師周來看望楊的家人,後被所有人果斷拒絕。1月1日,周筠在近十個人的護送下來慰問家屬,結果連楊父母的面都未見,也沒有對家屬說一句話就走了(後有視頻)。

4.楊是個特別誠實的人,他不善於撒謊和拒絕。他一直覺得撒一個謊要用無數個謊去圓。楊很樂於助人,他幫過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修過電腦,有人找他幫忙,只要力所能及,他總會去幫。正是這樣的老好人,使得周老師一直把楊當奴隸用,什麼活都找楊來幹。

有師妹看不下去主動幫楊分擔,結果被周訓斥。楊經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給她買飯,陪她喫飯(有時候即使楊已經買好飯在喫也得去),白天陪她逛超市;

週五晚去她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陪她出去應酬,酒桌上被要求給她擋酒,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導師在大羣裏了消息如不回復就私聊質問,上課的衣著也要楊來評價。

5.博導過分幹預學生私生活。硬性規定中午不準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諷刺的是,前面要求學生中午坐她對面看文獻,後面給她女兒打電話一個勁的囑咐中午要多休息。經常在十點之後找楊聊各種與學術無關的瑣事。更有甚者,在晚上一兩點還給她的其他學生髮「小可愛、小寶貝」之類的話,嚇的學生天天哭。

6.楊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事,他想做的事情幾乎沒有做不成的。可是跟了周老師後,有太多他無法控制、也無法改變的東西。周老師在科研上沒有給楊實質性的指導:轉博一年多來,楊的科研沒有什麼進展。2016年9月到10月,周老師一直讓楊做PPT彙報,聽到其他人的一些新想法就讓楊添加到PPT中,不管合不合適。楊每次彙報前都熬夜到凌晨1、2點,但彙報時周老師用幾個小時甚至一天的時間指責楊的PPT格式不對,而沒給出任何實驗設計上的意見。這件事非常打擊楊的科研積極性。後來,周老師終於同意楊做實驗了,楊一個人有時忙不過來,想讓師妹過來幫下忙,但周老師不同意。

7.楊和我的關係很好,在12月12日楊用心地為我做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生日禮物。我們的故事驗證了那句「秀恩愛,死的快」。自從第一次見了我之後,周老師對我的印象很不好,不只一次地挑唆楊與我的關係。第一次見我時,非要追問倆人戀愛過程,後楊女朋友表示一開始曾拒絕過楊,事後周筠說楊不能有骨氣點,拒絕了就不要了。第一次與今年才招的學生一起喫飯,就說我長的尖酸刻薄、醜人多做怪。還經常當著楊和其他學生的面說我不好。更有甚者,竟然撮合已有對象的楊和他師妹在一起。

7.博導總以富人自詡,以施捨學生為榮:經常帶些剩飯剩菜給楊和他的師妹們喫,如果沒喫被她發現就是一頓批評。當面說楊家裡窮,甚至在見到楊家人時依然說自己對楊可好了,他家裡窮,經常給他帶好喫的。最後被楊的媽媽斥回:我們家雖然不是富人,但也是中等家庭,不差那幾個錢。楊是個很節儉的孩子,他知道錢來之不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到了周筠這裡就成了寒酸和窮。

8.因為學生的一句玩笑話,博導和楊抱怨了好幾天。我真的無法想像楊的每天都過的多麼謹小慎微,又受到了多少批評。

作為導師本應教書育人,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給予其學術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但周老師經常為生活瑣事而不是學業問題指責楊,把學生當成奴僕一樣呼來喝去。博士本該是國家培養的尖端人才,本該暢遊於學術的浩瀚海洋,不斷探究世界的真諦。然而,在這裡,卻成了一個打雜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嚴踐踏、學術無果、出國無望,當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個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對世界的絕望可想而知。楊最喜歡《熔爐》中的一句話:我們活著不是想要改變世界,而是不讓自己被世界改變。楊選擇了這種不被改變的方式,不管世人如何評判,我懂他,我尊重他,願他在天堂自由自在地生活,因為天堂沒有變態導師!


中國人是一個極度重視教育的羣體,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中國人的執念之一。無數家庭帶有一種偏見,認為讀了研究生,讀了博士生,就一定會成為人上人,就高人一等,但實際上,讀研並不是幸福的頂點,通常是悲劇的開始。請注意,中國人之所以重視教育,就是因為中國有一個漫長的科舉時代,讀書,科舉,做官,這是一條可以期盼的路徑,「學而優則仕」是中國人階層上升的夢想,在科舉時代,學問好就可以做官,學問越好,做官的幾率越高,因為在這種社會,識字的人都是少數,只要學問好,就意味著你可以參與到社會的分配體系中去。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條路徑已經被打破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為國家培養學術人才,所以在中國教育體系裏,研究生就是為學術服務的,很多人其實懵懵懂地讀研,研究生同樣也是,理應是為學術人才所設,但在學歷至上的文憑社會,很多人都是為了混一個研究生文憑,來延長進入社會的準備期,使得這一考試已經失去了本體意義。讀了研究生,實際上只意味著一件事,你成為這個學術體系中最底層的民工。而一個更悲催的事實是,中國的學術資源是非常緊張的,它不足以讓所有進入這個體系的人,都能夠真正成為學術從業者。導師為什麼多敗類?就是因為學術資源的匱乏,導致部分導師握有對這些學術民工生殺予奪的權力,導師與學生的關係,甚至不如資本家和工人,不如地主和農民,就是一種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這聽起來非常荒謬,在一個要解決人類文明最前沿的領域,卻存在著這麼一種最野蠻最落後的關係。但實際就是如此,雖然很多研究生把老師叫老闆,但研究生對導師其實就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根本不受勞動法保護,所以纔有那麼多垃圾導師為所欲為,把學生當奴僕。而這只不過是讀研的系統性風險之一罷了。表面上研究生非常光鮮,象牙之塔,人類之光,但實際很多人的生活是,在別的本科同學拿著高薪的同時,他們卻拿著幾百塊錢,如果他的本科同學足夠勤奮努力,那麼在你讀研的幾年間加幾次薪水綽綽有餘,就在你做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你消耗了幾年最好的時光,去為導師做嫁衣裳。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霍老爺


大觀君認為,楊寶德的自殺,絕不是不堪忍受導師的差遣或奴役而自殺的。

楊寶德來自湖北農村,父母在天津打工,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中考成績優秀的他,放棄了更好的入學機會,而是選擇了一所免除學雜費的私立中學。後來,他考取大學,成為村裡唯一的大學生。如果要分析楊寶德自殺的原因,大觀君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對自己前途的迷惘和絕望。具體而言,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字:

1、怕

考入西安交大的研究生後,研二時,楊寶德申請了碩轉博。由於其碩士導師沒有博導資格,因此楊寶德博士期間換了導師,成為一位周姓教授的學生。在考慮轉博期間,楊寶德也曾告訴家人,「轉成碩博連讀的話,如果拿不到博士文憑,碩士文憑也沒了。」所以,當學業停滯不前時,楊寶德心中的壓力是無比沉重的,他感到由衷的害怕。

2、悔

從楊寶德給他碩士導師發的簡訊看,楊寶德與這位老師關係甚好,不僅如此,這位老師對其的科研幫助很大,碩士兩年,他共發了3篇論文,其中一篇還是SCI論文。但自從換了導師後,楊寶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滯。讀博一年半,他只發了一篇論文,而且用的還是碩士期間的實驗成果。由於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並非周教授,並未達到畢業規定的要求。因此,估計在楊寶德的內心,對於當初選擇碩轉博是比較後悔的。

3、怨

出國夢的破滅,無疑是壓垮楊寶德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這位周教授壓根就不曾給過楊寶德任何承諾,沒有過希望,自然也就不會有失望,更不會絕望。因為學術而困頓的楊寶德,把留學當作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機,但當他意識到這根本就是一個「套路」時,不僅怨從心起。

其實,楊寶德很可能是誤會了,根據《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學籍學歷管理規定》,碩博連讀研究生學滿一學年,可以申請自願降為碩士研究生。但楊寶德顯然對此並不熟悉;也許,周教授心底裏還是願意幫助楊寶德聯繫出國的,只是表現得沒有多麼積極而已。

但是,隨著楊寶德的縱身一躍,這一切,都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著名的作家六六女士,對於這起事件的評價是:

「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簾、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杯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對此,大觀君極為不同意!

村娃真正害怕的,不是伺候老師,而是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每一位出自寒門的村娃,都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

這是他們改變自身社會階層為數不多的機會,

當這一夢想落空時,繩無可戀!


仔細看過完整報導後,相信許多人有同樣的感覺,雖然目前已經無法有充分證據,但這個博士應該是受到了女導師的性騷亂。

我相信這位從農村奮鬥上來的博士在這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偏差:

1、他的導師不以學術為樂,卻位居學術權威的位置,讓他對整個學術體系的公正與價值產生了偏差的認識。

2、他的導師利用其地位,對其進行性騷擾,去幹大量的與學術無關的活動,讓他對這個社會的精英人物的基本道德構成產生了偏差的認識。

由上述的偏差認識,使他對整個社會產生了絕望。他這種以偏概全的認識當然是不對的。但這個老師既然對學術無興趣,又缺乏基本的師德,卻位居高校的博士生導師恐怕是一個基本的荒誕的事實。人若長期處於這種荒誕的統治,從而產生自殺心理恐怕也是正常的。

目前校方的反應是不夠妥當的。我覺得該女教師至少應當被逐出教師隊伍纔是!


目前的證據不太能證明西交大博士溺亡是由於不堪導師的奴役。其女友講西交大博士溺亡歸結於導師的奴役,除非有明確證據,否者難以讓人信服。首先,博士壓力本身大,沒有良好心態不行。

博士幾乎等於學業道路的頂峯,是學生階段最高學歷(博士後不是獨立的學歷),屬於金字塔頂尖人才,在學習生涯中屬於最高階層,與之相應的他們是學術屆精英的代表,讀完博士沒有點實力和墨水豈不讓人笑話。所以博士才會比較難畢業,因為你真的需要做出點成就,在學術界有所建樹。但是學術道路哪是那麼容易走的,要耗費巨大精力、時間。因此博士畢業有目共睹的,難!

既然選擇了比較窄的學術道路,做學術研究自然是必然的,壓力大也是肯定的,如果自己沒有調整好卻把不幸結果全部歸給導師似乎有點欠妥。

其次,博士被導師批評很正常,沒必要這麼計較。

大部分的導師還是很好的,比如我的導師也是博導,他也會催著我們學習,做研究,寫文章,我們做的不好、不合格的時候老師也會批評我們,尤其男生,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有時候確實會當我們面批評,但是我們師門學術在整個年級數前幾名,然後我們時常師門一起聚餐,一起去畢業的師兄家裡做飯喫飯。師門關係和諧的很,尤其經常挨批的師兄對老師更尊敬。至少我周圍沒有因為導師說幾句就尋死覓活的。讀書到了博士,很多道理都已明白,沒有哪位導師非要和自己的學生過不去,所以把博士死亡歸給老師真的需要證據讓人信服!

最後,請珍惜生命,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一個家庭培養出一位博士不是兩年的事,也不是三五年的事,而是要小學6年+高中3年+本科4年+博士3年(現在越來越多4年了)=16年。這還是一帆風順讀下來最短的時間,如果中間還有復讀或者出國留學,多少時間,你們懂得!父母辛辛苦苦培養一個博士出來本指望你成為社會優秀人才,他們也享享清福,但是隻因為一個想不開,你自殺後一了百了可曾想過白髮人的悲哀?

再說這位博士並不像當年北大跳樓女博士那樣幾次都畢不了業。導師並未在學術上故意刁難又何談虐待博士呢?即使導師真有不好,堂堂男子漢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嗎?現在媒體這麼發達,非等到出事後才爆料,反射弧真的有點長。

真心不是我太冷漠,而是恨鐵不成鋼,堂堂博士有什麼想不開的,死有何懼?敢在各種逆境中都活著,活出自己精彩那才難!所以這次不願為已故博士說話!只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還處於不幸的人都要努力活著!只有活著纔有希望,纔是真好漢!

學習、瞭解一點法律知識,在生活中很有必要,「軒逸箐風鈴」和你一起學習法律、使用法律。如果你有需要,歡迎關注和私信。

首先為這位逝去的博士感到惋惜,希望天堂沒有痛苦。

來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看了博士女友的長篇敘述,希望能讓更多的同學們看到這個現實世界,從自己內心出發去做一個勇敢的人。

在逝者女友的敘述中可以看到楊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學生,想出國留學,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學術成果,可是不幸的是他攤上了一個特殊的導師,導致楊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內心無比鬱悶壓抑。同時,他因為轉博沒有碩士學位,渴望成功的他只能選擇硬著頭皮走下去,長此以往內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無法釋懷,引發悲劇。

之前在回答問題時提到過,建議大家在選擇導師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尤其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於博士研究生自身來說,希望大家放平心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是每個人的學術研究都能走得很順,寬心面對,健康快樂是我們生活下去的基礎,成功不是隻有一條標準。

對於家長而言,要多去關心身邊的親人孩子,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告訴他們沒有過不去的坎。

真心希望這個世界能變得更好,所有努力的人都不被辜負,所有善良的人都被溫柔以待,雙手合十????


分享有用的法律知識,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

一、案件背景

2017年5月,楊寶德曾想自殺,但被阻止。楊曾因周老師批評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致獨自步行去秦嶺,自殺未遂。回校後有跳樓傾向,被女朋友發現後制止。 「12月18號,周老師答應幫楊聯繫出國事宜,他很高興想考了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楊卻因學英語而被周老師批評,讓他明白周老師不會放他出國。……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

二、導師制度是否需要改革

就目前來看,關於讀研、讀博被導師壓榨、甚至潛規則的新聞已不鮮見,實務當中許多在讀研究生、博士成為了導師的廉價勞動力,許多與學術無關或者有關的事情全部壓倒了學生的頭上,而許多導師在江郎才盡之後都會選擇汲取年輕人的養分得以繼續的穩固自己的導師地位或者學術地位。

筆者認為博士研究生制度亟待改革,改變導師一言堂的傳統制度,應當鼓勵和發揮研究生、博士生的積極性,鼓勵創新,改變傳統的師徒制度,變成單純的學術制度纔是最佳。

目前該事件也並未有明確的回應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進一步的調查結果,最後願逝者安息。


權哥不想分析導師的為人,因為是自己改變不了的,要麼適應,要麼向上級反應。

因為無法忍受而選擇自殺,這實在是最不應該走的一條路。讀了那麼多年書了,付出了那麼多心血。關鍵還有那麼多愛你的人,試問一下,在自殺前沒想過你的親人嗎?沒想過自己的責任嗎?扛不住時要麼再扛一扛,要麼就想辦法解壓。

對於導師要求做的事,覺得可以接受就接受,覺得無法接受就溝通。千萬不要心理抗拒卻不得不接受,這會造成心理扭曲。真誠的跟導師說出心理的想法,看看導師怎麼解釋,或許導師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不用擔心導師會因私報復,讓你無法畢業,你完全可以想辦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導師真的人品有問題,那麼你也可以正告他。這樣的人往往欺軟怕硬,你越軟他越欺負你。你一旦硬了他反而害怕或者尊重你了。

太可惜了,楊寶德,願天堂沒有欺詐。希望各位學子引以為戒,強大自己,敢於為自己的權益而鬥爭。當然如果把為導師做點事作為調劑也未為不可,前提條件是你心裡真的心甘情願。

關注國權演講社,傳遞正能量,明天一定更美好。


很遺憾又看的這麼一個悲劇。

更遺憾的是,即使文章中職責了很多導師的行為,但這些行為目前看來都是道德層面,我們可以譴責,可以責備導師不近人情,責備導師為什麼如此對待這麼一個鮮活的生命。

但是法律上,對方沒有強姦你,沒有威脅你,沒有做出任何針對你的過激舉措。如果最終查出來也是如此,那麼很遺憾,導師不會付出什麼代價。因為法院是個需要證據的地方。也不會對其做道德審判。

而作為學校,博士的他是個完全的民事責任能力人,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很遺憾,學校如果經過調查,沒有什麼過錯的話,也不會負任何責任。除非能夠證明學校的管理疏漏以至於博士的他自殺未被救治。

所以,我想說,別自殺,如果是抑鬱症,就好好治療,別自殺,因為你的死其實到後面懲罰不了誰。

你死了,傷心的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親人,你討厭的人並不會有多大影響,也很難因為你的死亡痛改前非,何況這樣的代價不是太大了嗎?

你死了,最多大家一起罵罵這個導師,學校給你家人補償點責任。然後熱點一過,大家又會去關注新的事情了。

所以,希望有自殺傾向的人,好好治療,看心理醫生,別自殺,自殺真的一文不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