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那樣一場具有十分樸素且真摯的愛國主義的「庚子事變」。當年英、法、日、德等共八個國家組成聯軍侵入中華,滿清政府的大炮毫無作用地轟了再轟,但依舊被他們打入國門,侵入領土。西方列強肆無忌憚地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甚至一路殺進北京。

坐鎮大權的慈禧慌了,帶著光緒連夜逃往西安,留下滿城的爛攤子也不知道供誰收拾。而民間的百姓,甚至也有支持帝國侵略的人群,他們幫帝國軍隊搭梯子上城牆,扒倒皇宮的建築和擺設,只出於他們對清政府統治者的怨恨。這場混亂在國土上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

直到後來,山東一帶出現了一個名叫義和團的團體,他們主張地址列強侵略,「扶清滅洋」。義和團的人個個身懷務工,憑藉冷兵器的力量對抗帝國的尖兵利炮,為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打下了深厚的奠基,也是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關於義和團的起源,市面上流傳著多種說法。義和團的確是純粹的民間組織,但究其結構,又彷彿像個結構森嚴緊密的教派,團員彷彿教員和信徒,被無形的規則約束,也有著統一的信仰和追求。不過他們沒有定期性和統一性的集會,他們組織的形式基本比較鬆散,看到公告就會聚在一起,或者進行小團體的集聚。

流傳得比較廣泛的是「義和拳」為義和團前身的說法,當時的山東一帶被德國佔領,後來因為一次衝突破壞了當地的建築,激化了民族矛盾,從而徹底地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所激發的民族矛盾也出於民教矛盾,意為當地的民眾與外國所駐紮的教會之間產生了矛盾。而當地一批自幼習武的武術行家創建了「義和團」,這義和團的前身就是他們所操練的「義和拳」。

而另一種說法是義和團與一個民間秘密結社相互關聯。秘密結社的社名叫白蓮教,有關白蓮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的凈土念佛結社。有關早期的白蓮教,其實白蓮教比起後來的「義和團」,要更接近於擁有宗教信仰的佛家教派,不過白蓮教的團體性質也並非那麼清新脫俗,它是一個接近半僧半俗的民間秘密結社。

而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的義和拳——義和團團體,據說也並不是白蓮教組織的第一次民間活動了。據歷史記載,白蓮教在後來的明清時期,就組織過多次農民起義。因為白蓮教的教民群體更傾向民間,教義簡單易懂、受到民間愛戴。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最早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的是山東巡撫,也就是說是朝廷官員最早用「義和團」一詞。

由拳改團,一字之差,體現的原因卻完全不一樣的。

一、義和拳是拳匪,是朝廷禁止的,而義和團是地方團練,是朝廷容許的

關於義和團的起源實在很多,而且很亂,知道現在專業學者都難以釐清。

義和團的起源是五花八門的,其中有的是白蓮教徒,這是朝廷嚴厲打擊的對象,有的是農民的秘密結社,也是屬於取締的對象,有的是習武農民的拳會組織,也有的是鄉團,屬於地方團練,這是維持清政府統治的基層武裝。

如果直接叫義和拳,那一聽就是非法亂民,清政府是要鎮壓的,但是改成義和團,那就是合法的組織,是忠於清政府且政府可以利用的。

也就是清政府對待義和團是「剿」還是「撫」的區別。

這就是山東巡撫上書朝廷,改成義和團的原因。

二、改名也體現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和義和團政策的轉變

清政府一開始對義和團是鎮壓的,但是隨著義和團勢力的發展壯大,及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山東官府以「改拳為團」,是試圖通過官方控制拳會的辦法,來限制其反教會鬥爭以免反洋人太過激烈。

同時又是在農村維持一定的由政府控制與教會勢力相抗衡的力量,西洋以限制教會勢力的過度膨脹,限制洋人。

關於義和團的評價,在不同時期是完全不一樣,清末士大夫對此事是一味批判的,民國時期開始正視其有積極的一面,建國初期是肯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壯舉,那是冷戰時期國內外形勢的需要,七八十年代以來,開始趨向多樣化評價,研究的切入點也是多方面的。


義和團是清朝末年由民間自發形成的一個組織,主要在山東,直隸一帶活動。它的形成與晚清的政治環境,國家命運分不開。

回望那個時代可以看到,一方面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家面臨生死存亡。另一方面外國勢力趁機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以日本和俄羅斯為甚。如此局面,靠著清政府自救已無可能,由此人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反抗外國勢力的武裝鬥爭,最後還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

義和團是慢慢形成的,最開始是山東地區一些習武之人,面對洋人在中國胡作非為,很氣憤,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形成小股勢力,開始了對洋人的打擊。當時,還造成了一些無辜人士的死傷,比如:有一些信了洋教(基督教)的中國人,也被他們一起打擊了,毀壞了一些教堂。隨著甲午戰爭之後,外國勢力對中國的侵略越來越狠,他們的侵略行為遍布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以山東,直隸一帶最為嚴重。由此這些民間的小股反抗勢力開始合併,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名字:義和拳。隨後進一步發展成了:義和團。

義和團在形成過程中,借鑒了之前出現的一些民間團體,比如:白蓮教,大刀會,斧頭幫。義和團從中學了很多經驗,像組織形式,管理方式。義和團的組織大致分為:首先是最基層的「壇」,然後是「總壇」,再上一級是「門」或者「團」。按八卦方位分成了八個門或者團。最後義和團是所有這些成員的總稱。此外義和團還形成了:紅燈照,藍燈照,黑燈照,花燈照等婦女組織。其中花燈照是由妓女組成的。

義和團還分為官團,民團和假團。官團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由政府來指揮。民團是沒有接受政府招安的團體,而假團則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冒充義和團的人群。其實義和團自身的成分也及其複雜,有農民,小商販,城市貧民,甚至還有小部分官軍。他的領導者也有很多個,典型的是張德成和曹福田。他們倆率領自己的部眾在天津與八國聯軍血戰,這一報國行為值得讚揚。

最後,義和團在滿清和外國勢力共同絞殺下,失敗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優秀的領導,而且力量過於分散,成員也很雜,以及對清政府的盲目信任,提出的革命口號也不貼合實際。這些種種原因,義和團被鎮壓下去了。

近來有很多人對義和團褒貶不一,但不管怎樣,它對外國侵略者進行了沉重打擊,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氣。這一點,就值得稱讚。


謝謝邀請!義和團是清朝末年,在山東一帶的民間拳師組成的些互邦互助的鬆散團體,當時的列強正興起瓜分中國的熱潮,而腐朽不堪的滿清政府只知喪權辱國,一味地割地賠款,使民眾陷入痛苦的水深火熱之中。一方面受到滿清政府的壓榨剝削,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入侵列強的欺凌和壓迫,所以只好自已組織起來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清政府最初是堅決反對義和團這一民間組織的,因為義和團的成份主要是農民,沒有多有文化水平和政治素養,居然提出了個"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接連遭到清庭的殘酷鎮壓。兵部尚書榮祿,這個與老慈禧關係曖昧的男人就曾說過:「組建新軍不是為了打外國人的,而是為了防家賊"。確實,清軍在列強面前不堪一擊,對內鎮壓可謂不遺餘力。另一個堅決反對戊戌變法的死硬分子剛毅的立場更反動,他對民眾反抗暴政的態度是:「寧可把天下送給外國人,也不要還給漢人"。看看滿清貴族這無恥的嘴臉。

剛開始並無「義和團」這個稱號,因1897年刑台威縣村民與教堂因土地糾紛而引起衝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的邀請前往援助,後趙三多為廣施仁義,決定將梅花拳改為義和拳。這就是義和團的前身。

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他認為義和拳屬於鄉勇組織,建議「將拳勇改為民團",接受朝庭統轄,為清庭效命。並將義和拳改為「義和團"但此提議可能未獲清政府許可,因為在同年的十月份,趙三多聚集一部分拳師和民眾在冠縣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鬧事,遭清軍鎮壓。

後任山東巡撫毓賢,是個仇視列強的官員,對民眾反對列強教會情緒比較同情,他對義和拳組織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既剿也撫,主要是以拉攏為策略。也有說法,他同張汝梅一樣,主張將義和拳改為民團組織,更名為"義和團」。後來確實有一部分義和團成為清軍管轄的鄉勇組織。

慈禧對義和團態度的改變源於列強保護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又反對慈禧廢光緒皇帝另立皇儲,這是老慈禧所不能接受的,這等於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直接蔑視她的存在。於是她想了一個毒招,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將自已的權力矛盾演變為抵禦外侮的民族矛盾,利用義和團殺洋人,至於成敗與否都與她和清政府沒有直接關係。她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沒想到事態演變成她無法控制的地步,義和團進攻東效民巷使館區和洋人兵營都遭到失敗,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和天津,不理會清庭的和談意願,一直打到北京城下。逼的慈禧倉皇出逃,臨走前出於對義和團的失望而下達了清剿令,稱義和團為拳匪為給入侵的列強們一個交待命令清軍開始鎮壓義和團。

義和團興起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列強和滿清的雙重壓迫使人民無法生存而奮起反抗,但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始終處於被動地位,最後在清政府和列強的雙重打擊下走向滅亡。


義和團又叫做「義和拳」,最早是民間「反清復明」的團體。

由於當時山東除與德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德國在山東的侵略行徑,使得山東人民對外國侵略者極為反感。早在1897年就發生了巨野教案,山東巡撫李秉衡因此被貶職。在此之後,山東的民教矛盾有增無減。

1897年,山東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台市威縣)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起衝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閻書勤等的邀請,前往援助。後趙三多將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


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書朝廷,建議改「義和拳為義和團」,認為地方拳勇本來就是保衛桑梓的鄉團。

張汝梅說的對,當時,各地方拳會,確實基本是宗族自保組織,一般背後都站著地方豪強,任何一個鄉鎮都會有這種「某某拳『的組織,一般有一個」練武功「的」大師傅「統領著,大家一起練武強身,一則維護地方治安,二則防範大夥土匪甚至其他宗族欺壓。

畢竟「大清衙門八字開,有理莫錢別進來」,那些地方豪強,宗族領袖,有錢的大地主,一看反正要花錢買平安,幹麼要把錢填進大清官場那個無底洞呀,填了也不一定管用。

於是,資金轉向進了那些「練家子大師傅」的口袋,豎起來「保境安民」大旗,可不就是鄉團嘛!

各保各的鄉,各護各的地主主子,相安無事很多年。

只是,後來事情起了變化,洋人進來了。這個就複雜了,洋人要人腦袋,洋人要的腦袋不是腦殼,是腦袋裡面的思想。

地主鄉紳們不太樂意,本來嘛!思想這塊歸我管,鄉紳老爺們自然不便自己持刀衝鋒殺洋人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拳勇們就上了唄!

天津,開放口岸,五洋雜處,新聞媒體眾多,也發生了教案,曹福田「老龍頭火車站」一戰成名。

天下苦洋教久矣,天津總壇一樹起大旗應者雲集,這些應者分為三種:
  1. 官團——在大清政府登記註冊,拿著錢糧,聽大清政府調派,天津各大團多數是這一類。
  2. 私團——兄弟伙們自己設立的,追個流行,改個名字而已,為的是不要讓時代的洪流衝擊到自己的小團體,各地方性義和團基本是這一款。
  3. 假團——這個就可恨了,基本上,所有的蠢事,壞事,皆是這些假團所為。他們的組成很隨意的,也許就是一個地痞子,弄塊破布,寫上義和團三個大字,繼續以前的為非作歹。這些人本來缺衣少食,貧而無行,參加義和團為的就是「亂中謀財」,這些人是扎紮實實的「拳匪」。


義和團最早興起于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它是在義和拳等民間反清秘密結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帝愛國群眾組織。其成員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群眾,還有不少無業游民。義和團的名稱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此後,「義和團」一詞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並用。

義和團以宗教和軍事合一為其組織形式。基層單位是壇(或稱廠、爐、場、團),各壇人數不等,多至百人以上,少則五十人或二十五人。幾個或十幾個壇組成總壇(總團)。各總壇之間互相獨立,不相統屬。作戰時分編為哨、班,一哨有五十至一百人,負責人稱哨長(或隊長、百長),哨下分班,每班十人,設班長(或稱十長)。就其總體來說,義和團是一個沒有統一領導和指揮機構的鬆散組織,主要靠揭帖聚會,有事時「傳單一出,千人立聚」,事畢即散。青年婦女也有類似組織,名為紅燈照,藍燈照等。她們一般擔任勤務工作,有時也參加戰鬥。


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初期稱「義和拳」早期的口號是「反清復明」,主要活動範圍以直隸山東為主。後改口號為「掃清滅洋」,直至後來清政府認為民心可用,遂與清政府合作改口號為「扶清滅洋」。直至此時才改稱「義和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