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之前世可謂精彩紛呈,其今生亦堪稱風情萬種。

張愛玲說,男人總是貪心的,有了單純的白玫瑰就想要熱情火辣的紅玫瑰。反之,亦朝思暮想不得滿足。如果把馬六甲這座歷經風霜的城市比作女人話,那麼,顯然她是諳熟悅人之道的。馬六甲河兩岸風格迥異的建築羣就像紅白雙色玫瑰,各自散發出濃烈的迷人氣息,取悅着不同口味的芸芸衆生,讓你總能找到一個理由喜歡上她。

馬六甲之紅玫瑰——荷蘭廣場

在對待殖民者的態度上,以前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帶着善惡過濾鏡,只說罪惡的殖民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做,給所到之處的人民造成了怎樣怎樣無以復加的痛苦,等等。公正地說,殖民者在掠奪佔領國資源和財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被殖民國帶去了某些進步的東西,客觀上幫它們縮短了向精神和物質兩個文明現代化挺進的進程。

說到這裏,我們腦海裏浮現出這兩年走過的很多被殖民過的國家,印度、斯里蘭卡、越南、、老撾、馬來西亞------這種回憶讓我們悲哀地發現,這些國家的人民幸福感普遍很高,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品味的追求也並不低。

我們只是想說,殖民者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被殖民國人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當然也包括生活環境、城市建築和服務意識(這點尤爲突出)。

原因很簡單,所有殖民者幾乎都是當時的經濟軍事強國,都是比被殖民者遠遠發達的民族。

在衆多殖民國家中,荷蘭給馬六甲打下的印記尤爲明顯。

荷蘭佔據馬六甲的時間長達百年,所以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思去改造這個古老的東方城市。荷蘭人將馬六甲當成了另一個荷蘭小鎮,併爲它繪製了美好的藍圖。在他們的構思中,有色彩豔麗的小巷和似錦繁花,充滿趣味的風車在幽幽的馬六甲河邊輕巧地轉動,人們可以在鮮紅的教堂和市政廳裏完成與神靈和衆生的交流。

徜徉在荷蘭廣場,圍繞紅色燈塔和維多利亞時代修建的噴水池四周均爲荷蘭式紅色建築物,它們是荷蘭人在東方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建築,大都建成於公元1641年至1660。透過噴水池的水花看這些濃烈的建築,以及左近熱熱鬧鬧做着遊客生意的小攤販,騎着裝飾得花裏胡哨的人力三輪車的車伕們熱情的招徠聲不絕於耳,剎那恍惚,禁不住要問一句今夕何夕?

在衆多荷蘭特色的建築物中,最爲著名的當屬荷蘭紅屋(Stadthuys)。最初,荷蘭人賦予它的乃是純潔的白色。直到1820年,英國人才將它刷成紅色。這座恢弘的建築物原爲市政廳和總督府,門前寬闊的石階、厚厚的紅磚牆和笨重的硬木門都在訴說着她曾經的輝煌和重要。如今,這座據說是東方最古老的荷蘭建築被開闢成歷史、人種和文學博物館(Historical、Ethnographic & Literature Museums),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的婚嫁服飾和手工藝品、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以及一些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緊鄰荷蘭紅屋的是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這是一座充滿童話色彩的荷蘭式教堂,它建成於1753年,其中最精美的藝術品當屬聖壇上方的壁畫《最後的晚餐》。

嘗試一下在教堂裏尋找亞美尼亞(Armenian)人的經文吧。

荷蘭紅屋前有一處階梯通往聖保羅山,山頂是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遺址。1521年時,一位葡萄牙將軍DUARTE COELHO在此興建了一座小教堂,他希望這會是這座城市中最先進的天主教堂。 荷蘭人接管馬六甲後,它被改稱爲聖保羅教堂。1753年CHRIST教堂建造完畢,聖保羅教堂被棄而不用,並最終成爲有名望者的墓地。

教堂裏有一座聖弗朗西斯墓,1553年,他被埋葬於此,後來遺體被移往印度的果阿。

站在山頂教堂前可以俯瞰整座城市,遠處便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當年,葡萄牙人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離間和戰勝了馬六甲的各個蘇丹統治者。成功佔領後,他們驅逐了城裏的穆斯林商人,拆除了主要的清真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爲A Famosa(意爲著名的)的城堡,以求從此高枕無憂夜夜笙歌。

葡萄牙殖民者爲防範被擊敗的馬六甲王國軍隊反攻而修築的聖地亞哥碉堡,如今只剩下一片殘牆斷垣供人緬懷感慨。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的統治早已消散,但據說在馬六甲郊區的海邊,葡萄牙建築風格的村落仍然保存完好,住在那裏的人們至今仍說着16世紀的葡萄牙語。

廣場上的炮臺。奇怪的是大炮對準的是城市本身,而不是極易被攻破的馬六甲河。原因是當時的建造者認爲自己海上無敵,只需對付內部。

古色古香的郵局

聖保羅山的另一側是馬六甲蘇丹王宮,據說是複製品,所以我們未進。

王宮隔壁是獨立宣言紀念館(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emoria)。1957 年,馬來西亞首任首相就是在這裏宣佈國家獨立的。紀念館曾是馬六甲俱樂部,建於1912年,其建築風格相當別緻,上面蓋了一個很有氣派的圓頂。館內收藏了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的照片以及第一位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肖像。

紀念館所在的小廣場上停放着首相東姑阿拉曼使用過的車輛。

碼頭區的航海博物館外形。

馬六甲之白玫瑰——唐人街

馬六甲的唐人街秉承了中國人含蓄的傳統,所有的美好都是那樣的不動聲色。走過馬六甲河上的小橋,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國度,這種感覺非常奇妙。

唐人街算得上是國人體驗舊時代美好時光的最好去處:曲折狹窄的小巷在光影的作用下格外生出疏離感,古舊的二層小樓房上飾以蘭草荷花等吉祥圖案,方方正正的繁體字會勾起你心底隱藏的閱讀慾望。

雞場街(Jonker Street)上古董店林立,絕大多數老闆都是華僑,在這裏可以淘到很多不錯的木雕製品。

在一座古玩店,老闆告訴我們,以前華人在這裏很受欺負,經常遭人驅逐。伴隨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如今他們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周圍鄰居也不會再帶着有色眼鏡看他們。但同時他也說,自己是第四代華僑,依然有很重的中國情節,可是他的孩子們卻幾乎已經沒有了家國情懷,對他的宗教信仰(佛教)也都嗤之以鼻並斥之爲迷信。

除了古董店,唐人街的小巷裏所見最多的估計就是鐵匠鋪了。想起烏衣巷裏搗衣聲,不知當年這裏會是怎樣的光景?悠長的青石板路,拐角處一方小小的門臉兒,正值壯年的漢子赤裸着上身,竈膛裏的火焰映紅了他的臉和胸膛,他左手執火鉗夾住燒紅的鐵塊,右手一下一下地敲打,那鐵塊便漸漸成形,變成了巧婦手中的剪刀,剪出牡丹富貴鴛鴦成雙;也可能是鋒利的菜刀,切出一桌的好菜;當然也少不了農民們的鐮刀斧頭。

所有的生計都從這間小小的鐵匠鋪裏綿延開去,浩浩蕩蕩,綿綿不絕。

這家鐵匠鋪的老闆告訴我們:如今手工鐵匠鋪生意清淡,單憑它養家餬口着實艱難。他是第四代傳人,依然捨不得放下從事多年的營生,而他的孩子們沒有一個願意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皇帝聽後頗有感觸,乾脆操起工具拍了個打鐵照,邊擺pose邊跟村婦說,當年我下鄉的時候------

上山下鄉太過久遠,現實是我們的確結結實實地喜歡上了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巷子。清真寺、印度廟和青雲亭毗鄰而居,熱鬧的市場和肅穆的宗祠交相輝映,時空感在古董店裏凝固,世俗的溫暖從雜亂的小賣鋪裏流淌開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呆在他的倉庫兼起居室裏,乾癟的三輪車伕眯縫着雙眼躺在他的三輪車裏,老式的手提收音機裏播放着過時的舞曲。

眼前的生活景象彷彿電影畫面般流光溢彩,充滿了戲劇性的喜感。

電影裏從來不缺乏美食元素,馬六甲也不缺少。

除了昨天說過的娘惹叻沙,今天推出馬六甲美食榜單上的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海南雞飯粒。

馬六甲人說觀光馬六甲就如同觀光馬來西亞;我們要說,不喫雞飯粒枉來馬六甲。

在馬六甲衆多的雞飯粒店中,有3家比較出名。

第一家是位於橋頭的中華餐館,第二家是和記雞飯糰,第三家是古城雞飯粒。古城雞飯粒是店面最爲豪華闊氣的,門前赫然立着香港食神蔡瀾的推薦模樣,可惜門庭冷落生意冷淡,實在是可惜了蔡瀾那名嘴;中華餐館據說每到喫飯時間必然顧客盈門,最誇張的時候排隊得排到馬路對過去。

我們的選擇是和記。

只因爲一個美麗的故事。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漁家,丈夫每日出門打漁,妻子在家料理家務養育孩子。一日,丈夫出公海捕魚遭遇印尼人襲擊,至此未歸。從此,嬌弱的妻子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爲了養活5個孩子,同時也爲方便在碼頭等候丈夫,她將米飯糅合雞汁做成飯糰模樣在碼頭賣給漁民。這種方便快速的食物很快得到了漁民的喜歡,她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並最終從一挑扁擔發展成店面,並逐漸擴大。

她就是和記的創始人陳老太。

如今,年事已高的陳老太早已將生意交給了她的大兒子。但是,刊有她照片的雜誌和報紙依然被放在牆上顯眼的位置。

和記的雞飯粒由雞湯烹煮而成,由始至終採用傳統手工,米飯被揉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雞飯粒,每一顆都非常的結實飽滿,表皮還透出一層雞油的誘人光澤。一口咬下去,雞湯的濃鬱和飯粒的香甜盈溢於脣齒之間。。

配飯粒的是白斬雞,和記的白斬雞皮爽肉滑,色澤金燦油亮,口味鮮鹹,並帶有一股蔥油香,連皮帶肉咬一口,清清淡淡的味道完美的還原了雞肉本身的鮮甜,實在是妙不可言。

另外,再推薦一下黑豆湯,精選黑豆,配合紅棗、雞腳熬製而成,可是有美容效果的哦。

寫到這裏,發現很沒出息地餓鳥------

唐人街裏的圖書館,館員介紹說這個圖書館由青雲亭師傅捐助而建,書籍小部分購買,大多數是有緣人捐的,圖書館採用會員制,1年會費10元,終身50元。

華燈初上,飽餐美食之後回到荷蘭廣場。和白日的街道相比,此時的廣場更添流光溢彩。只是,我們終於還是要走了。

跟著名的馬六甲海峽留個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