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設計的“用戶體驗”到網站應用的“推薦算法”,從海某撈的“極致服務”到拼某多的“精準粉絲”,我們都可以看到當下人性化服務越來越被重視,個體的價值也愈加凸顯。自2008年《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下發至今,中國開始了迄今爲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免費開放行動。這份文件對於博物館來說,之前上班喝茶看報聊天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解答觀衆疑問、提供飲用水、開展公教活動、開發文創商品……現在的博物館人忙的不亦樂乎。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博物館界從“以藏品爲中心”到“以觀衆爲中心”的轉變。當然這一轉變在我國發生的還是比較晚的,而且這一轉變背後還有更爲深刻的原因值得探討。

  由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合作釋展人彼得·薩米斯(Peter Samis)和美國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博士米米 邁克爾森(Mimi Michaelson)所寫的《以觀衆爲中心:博物館的新實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描述了西方博物館界是如何完成這一轉換的。這本書由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尹凱翻譯,於2018年底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採取個案研究、員工訪談、信息導讀等方法向博物館專業人員闡明瞭如何在博物館機構踐行以觀衆爲中心的路徑。

  彼得 薩米斯和米米 邁克爾森選擇了美國丹佛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丹佛藝術博物館、聖路易斯的城市博物館、明尼蘇達歷史中心、底特律美術館、加州奧克蘭博物館、哥倫布藝術博物館,德國埃森的魯爾區博物館,英國格拉斯哥的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與荷蘭埃因霍溫的範阿貝博物館進行了詳細地研究,並配上了很多照片作爲輔助說明。

  《以觀衆爲中心:博物館的新實踐》

  “以觀衆爲中心”的轉向

  西方博物館界“以藏品爲中心”到“以觀衆爲中心”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式的轉向,而是將觀衆與藏品的重要程度畫上等號。這種齊量等觀的視角很像是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發現”,真正地將博物館與人們當下的生活、社會的未來聯繫在一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Kant)認爲,人類只能通過感官來知覺物的外觀(phenomenon)而不能感知物自體(noumenon),世界自身只在與人類主體的關係中變得可知。所以博物館要重視觀衆,首先是要提供闡釋性介紹。“闡釋工作在於爲孤零零的展品添加介紹,同時確信這些介紹應該儘可能的多樣。”其次,展出物品的來龍去脈依舊吸引觀衆。作者坦言當下觀衆還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瞭解爲什麼這件看起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物件會被安放在博物館的展櫃裏。最後,博物館的服務人員也扮演着重要的橋樑作用。

  對博物館而言,以觀衆爲中心的路徑轉向意味着什麼?從丹佛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空間來看,學習空間一開始就需要被涉及到展覽空間中。而這一點在我國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已經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丹佛藝術博物館十分重視教育,開發了包括小冊子、遊戲、期刊、視頻、模擬和數字活動在內的闡釋裝置(Installed Interpretives),這在我國的博物館界也逐漸普及開來。而博物館收集、內部分享觀衆數據也十分重要,有助於博物館員下一步更好地制定相關決策。

  丹佛藝術博物館針對不同羣體的網上教學資源

  來源:丹佛藝術博物館官網

  在物的基礎上“以觀衆爲中心”

  上世紀中國各地開展的重工業生產基地與“三線建設”留下了很多廢棄廠房,往往處於城市的邊緣。如何對其進行再利用?如果以遺址的面貌出現在公衆面前,那麼這些工業遺產如何進行博物館的敘事?魯爾區博物館則告訴我們,普通的物件和故事也能夠在地方精神和普遍價值之間建立感情。傳統工業的景觀力量不可估量,對其結構的再利用就給觀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沉浸式體驗。博物館從最大程度上調動了觀衆的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讓展示的爲數不多的物品變得引人注目並具有感染力。

  魯爾區博物館

  來源:魯爾區博物館官網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馬越表示“以觀衆爲中心”並不代表放棄以物爲中心。個人覺得“物”也在隨着時代不斷變化,並賦予它新的意義。魯爾區博物館在原初的工業結構下將當地人的日常予以展現。展品承載記憶和意義,也爲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他者”視角,去凝視他們的回憶。博物館雖然”以觀衆爲中心”,但是依然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和立場,並不是一味的迎合觀衆,也不是一味的照搬別人的經驗。博物館在社會變革中也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爲筆者帶來了很豐富的觀展體驗,而很多地方的工業遺產沒有被很好地展示與利用。並且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本應該被髮掘的信息也會面臨着難以挽回的散失。

  最有趣的物件,最有趣的故事

  格拉斯哥的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紮根歷史、當代解讀”的策展思路非常值得提倡,而不是像我國部分博物館一樣單一地陳列歷史的線索,這樣觀衆看過之後只能得出“與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的結論。館長馬克·奧尼爾說“我們會根據當代人們的興趣來選擇物件要素,我們的口號是:最有趣的物件,最有趣的故事”。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重視社區成員的參與行爲、限制展覽標籤的字數、在展廳中增加兒童故事、開發迷你展覽和製作“工具箱”,這些實踐的項目被作者忠實地記錄下來,爲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而開放倉庫不僅僅意味着你可以看到博物館沒有被展示的藏品,更表明了博物館的一種胸懷:開放、無私,肩負傳播知識的使命。在我國蘇州博物館將庫房部分區域供觀衆參觀,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絕大多數博物館的庫房連專業研究者都很難進入,庫房究竟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機密呢?

  格拉斯哥的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

  來源:網絡

  藝術是一種超越語言的闡釋方式

  荷蘭埃因霍溫的範阿貝博物館設置了一個崗位名爲“體驗設計者”,嘗試與觀衆建立新的聯繫。這個職位很像是一個用當代藝術的工作方式來進行闡釋的人,用視覺化的語言來將觀衆不斷地推向展覽之中。這座博物館還邀請當代藝術工作者直接介入展覽,評價展覽的作品,試圖爲觀衆打開另一種考慮問題的思路。我國的博物館大多以地誌類、歷史類爲主題,認爲當代藝術是美術館的事情。所以在大多數博物館中涉及到的藝術品,還是傳統的“國、油、版、雕”。範阿貝博物館的實踐表明:藝術是一種超越語言的闡釋方式,而當代藝術則是反映當下的、觀衆能夠欣賞、理解的一種重要的形式語言。

  將藝術與當下相聯繫的博物館活動

  來源:範阿貝博物館官網

  蘇州博物館所舉辦的當代藝術展覽走在了國內地方博物館的前沿,但是如何將館藏、展覽和教育與當代藝術融合,我們還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進行“博物館+當代藝術”的探索。

  蘇州博物館所開展的當代藝術展覽

  來源:蘇州博物館

  “以觀衆爲中心”背後的機構變革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許多城市都喊出“一年內要建XX個博物館”;而國家的相關補貼,也讓地方文物管理部門的案頭上多了很多厚厚的申請材料。本書所涉及到的絕大多數的博物館案例的背後都有一名踏實務實、眼光長遠、追求創新與變革的館長和一支思維活躍、學科多元、富有理想的博物館團隊。所以博物館從關注“物件”到關注“觀衆”這一轉向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變革。從書中不難發現這種變革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者,敢於跨越傳統路徑、顛覆博物館固有的權力和控制關係。

  在筆者參觀過的我國公立地方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中,很多博物館對待觀衆的態度令人失望:關閉着的電子互動設備、愛答不理、敷衍搪塞式的服務、不友好地展牌、空蕩蕩的展櫃……如果連展品都不能吸引我的話,感覺進入這樣的博物館真的是浪費了寶貴的生命。當然這種現象出現的背後人的原因佔了很大的因素,無疑人員的組織構成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所以尹凱在譯者序中指出博物館組織結構的重組與修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領導層在決策過程中的果斷和幹預;只有消解研究員主導和部門分工的傳統結構,路徑轉向的諸多實踐創新纔有可能出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一次Susan Spero對《以觀衆爲中心:博物館的新實踐》作者的訪談中,針對“除了閱讀你們的書,你們對那些想把自己的博物館變成以觀衆爲中心的人有什麼建議?”,彼特 薩米斯和米米 邁克爾森是這樣回答的:“我們想到了很多事情,但首先的一點是‘不要覺得你需要重新發明輪子。’有很多人在做這項重要的工作,他們已經做過了。他們做過研究、談論過它、寫過關於它的書和文章,去讀讀他們的東西。查看他們使用的工具和研究的過程,然後看看什麼最適合你。”當然這就是我們需要讀這本書的原因。

  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沈田田表示:“對於一個非博物館專業的愛好者來說,《以觀衆爲中心:博物館的新實踐》的開本、版式設計和字體大小非常舒適,會讓人產生閱讀的慾望。書中的很多具體措施和做法,都可以在適應中國國情的條件下引入我國博物館的實踐。從數量上來看,我國博物館類外文書籍的譯本還不多,特別是西方國家最近的博物館實踐與文集。而這種翻譯工作更需要一些博物館專業知識紮實、視角寬廣、肩負使命的青年學者努力,才能讓中國博物館事業借力奮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不遠的將來,能夠有更多“中國博物館方案”爲世界博物館的發展做出貢獻。”

  頭圖爲丹佛藝術博物館,來源denver.org

  編輯:大偵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