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終於沒有周一焦慮症了,因爲,更焦慮的事情本週末就要襲來。有位職場媽媽不僅要攜horrible3.5歲的熊孩子,還要帶着父母出國遊,與此同時,下週還要跨時差連更7天推送。說的就是我本人了。

這些事真不敢細想,一細想腦殼都疼。連收行李都很焦慮,想想那些消毒泡騰片便攜馬桶兒童U型枕玩具書籍機艙變成牀的多功能兒童旅行箱……我只能假想自己是開美髮連鎖店的tony,不斷在心裏高呼:孩子是我生的,父母要孝順,團隊需要我,我是女超人我一定行!(然後做完to do list的一項,癱倒,再心理建設一遍)

要說還算舒心的事是,娃幼兒園放假晚,算今天我還有5天喘息時間,之前打探這家幼兒園好不好時,很多家長都很實在:開學早放假晚,放學還有託管班,真好。我現在舉雙腳贊同。

臨近春節,好像又是一個討論親子關係的好時候,脆弱的中產媽媽、被催婚的閨女小子、屋頂“告白”的少年。看了一圈我覺得,誰不是一邊焦慮一邊硬撐,過着經常疲憊,偶爾感動,一時治癒的生活呢。

______

需要鉑金包的媽媽 VS 被叫小公主的快遞員媽媽

最近一本書挺火的,名字叫《我是一名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的育兒戰爭》。

作者無意中打入美國上東區媽媽的圈層,發現鉑金包纔是最重要的防身武器。作爲全世界最有錢的1%階層,上東區媽媽們爲了能讓孩子上常春藤學校拼了老命“勾心鬥角”,從幼兒園就開始謀劃了。我早就對所謂的美國自由式教育祛魅了,在教育焦慮這方面和中國中產父母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身邊不少原本覺得幼兒園就是玩的父母們,在孩子上小學之後紛紛後悔了,一個個跟我說,幼兒園太重要了,我曾寫過一篇

小學生面試題

的推送,當時閱讀特別好,很多碩士博士都發來賀電:幸好生早了,不然小學都考不過。

最近熱播的《少年說》就有不少小學、中學的孩子,站在高處向底下的親人、師生“告白”,說出自己內心憋悶已久的話。我看了很多期,發現裏面所展示的親子關係還是有進化的,當然這也許是節目剪輯策劃的功勞。

不少親子間的對話讓我感同身受,尤其是當成年後慢慢瞭解到自己原生家庭的侷限並努力突破它時,更能體會到不同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少年說》裏,最讓我感動的一集是初中生李仁志在天台上對媽媽的表白。

李仁志的媽媽是一位辛苦工作的外賣配送員,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在他的眼裏,媽媽的工作很辛苦,但凡送餐稍晚一些,就會有不理解的顧客投訴,甚至還會拉着媽媽要求賠錢。

然而他並非感嘆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覺得每一份職業都是平等並且值得尊敬的:每當他看到環衛工人、爺爺奶奶,他也總會報以微笑——他希望,陌生人也能對他的媽媽微笑。

最讓我驚喜的是,他把媽媽稱爲“我爸爸捧在手裏的小公主”,現在的孩子們更會表達愛了啊,突然就想到有次哈圖抱住我說:“媽媽,我好愛你哦”,真是感人呢。

“小公主”從兒子上臺的一瞬間就緊張無措,看得出來不太適應眼前的鏡頭。

母親也沒有想到,原來自己的辛苦勞作都被兒子一一看在眼裏,讓她十分感動。

母親的回答也是亮點,她說,其實你看到的只是個別人的反應,有時下雨天或者晚到一些,客人還是挺好的(能理解或者讓她提前確認送達),她消解了兒子心裏的那點“不公”,同樣以善意回報世界:其實好人還是很多的。

旁邊幾位“觀察員”也十分贊同,媽媽眼中善良的世界,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正能量、積極的一面。

短短幾分鐘對話就給人勾勒出一個幸福家庭的模樣,母親是父親精心呵護的小公主,父母一起爲孩子打造了一個充滿善意、尊重與平等的世界,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辛苦,並對世界始終有善意。

這種關係很接近親子關係裏的亞平等型,家長視子女爲朋友,尊重子女的意見並作爲參考,與子女始終處於平等的地位。

在這種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能夠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能夠抒發內心的想法(李仁志還挺落落大方的),父母也始終以平等的姿態對待。

______

走出原生家庭的侷限,才能變得更好

心理學上將親子關係分了不少類型,與亞平等型剛好相反的是專制權威型,父母在家裏說一不二,彷彿孩子只是他們的附屬物品,只有乖乖聽話纔有好果子吃。

最近不少人在追的韓劇《天空之城》,裏面第一個悲劇的樸英才家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考上了首爾醫科大學的樸英才,在其他人眼裏光鮮、聰明,連他的升學筆記也成爲了其他備考家庭競爭的目標。

然而對於樸英才而言,自己所在的“天空之城”卻是地獄噩夢;從7歲開始,一年365天都要學習,即便是生病或昏倒都不行,動輒打罵,甚至還被獵槍指着頭,被逼學習,目的只是爲了考上首爾醫大,成爲別人家的孩子,給父母長臉。

最後,樸英才家已經發展成爲衝突型親子關係,家長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言語威脅、打罵,而子女通過暴力的方式抵抗。

結果樸英才的母親無法接受孩子的厭惡,選擇自殺,家破人亡。

不只是韓國,國內像這樣的專制權威型家長也數不勝數。馬上就要過年了,大家也一定有過這些熟悉的對話,別人家的孩子這次期末考得了滿分,你考了多少呀?

此情此景,自己更像是父母用於臉上貼金的物件,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

明明自己家的孩子也很優秀,但袁璟頤的母親卻永遠覺得自己的女兒不如別人,一定有缺點需要改正

就連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吳迪(全年級第一),也因爲體育不及格被父母打擊,彷彿一文不值。如果父母要通過打壓孩子來獲得權威和成就感,那未免太可悲了。

其實很多家長,自己也是一路被打壓過來,慢慢形成自身的價值觀。

工作室有位小妞在聊天時提到,前幾年她和父母爭吵不斷,覺得對方無法理解自己。直到她知道了外婆一直以來也是實行“高壓政策”,動輒打罵女兒。這種家庭氛圍下,母親並沒有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等她們溝通開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而我自己最大的感受,一個人一定要努力走出原生家庭的侷限,才能變得更好

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哪些性格根源自父親,哪些來自母親。比如我20多歲時的一些爲人處世方式就如父親一樣的執拗,等我意識到後我學會了慢慢剝離,開始能夠開導父母。

作爲孩子,要像李仁志那樣積極觀察與溝通,而作爲家長,要給予理解與尊重,這樣纔有良性的親子關係

______

請不要再對老大說:“妹妹/弟弟小,你要讓着TA”

《少年說》裏還有一集也讓我感觸很深。

六年級學生崔兢上臺控訴父親永遠只相信妹妹的話,很多時候都是妹妹先招惹她,但妹妹一向父親“告狀”,父親就會無條件相信妹妹。

崔兢也是我印象中一上來就直接哽咽的孩子,相信她心中的委屈早已滿到要溢出來。結果她父親並不理解,因爲妹妹還小,所以崔兢這個做姐姐的必須讓着她。

他還舉出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但實際上孔融是弟弟,他讓梨正是體現了他作爲小輩的謙遜以及對長輩的尊敬。

連觀察員陳銘都看不下去了,在他的勸說下,父親表示自己一定會改正,但崔兢顯然已經被父親最開始的話傷到了心,下臺時抽泣不止。

這一段我簡直太有感觸了,因爲我自己也有個妹妹,和崔兢一樣也和妹妹相差6歲。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經常被教育什麼都要讓。當時我心裏有挺多委屈:憑什麼我就是被犧牲的那個呢?

我上大學時,獨生子女是主流人羣,不像現在二胎這麼多,我明顯發現我跟她們相比過於爲他人着想了,而她們則更善於捍衛自己的利益。

我懷着哈圖時看了不少育兒書,驚訝地發現原來還有專門一類書籍時講怎麼養二胎的。

這些育兒書都明確地指出其實父母在打算要二胎時就應該和大娃溝通,傳達“接下來爸爸媽媽會有一個新寶寶,可能我們會被分走一些精力,但爸爸媽媽還是愛你的,我們也會關注你的感受”。

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抉擇中,比如“你想給弟弟/妹妹起什麼名字呀?穿什麼衣服啊?”這樣孩子纔會覺得不是二胎分走了自己的注意力,而是大家要去共同關注新生寶寶。

公平地對待雙方,既然想讓大的謙讓小的,那前提是得先把梨放到孩子手上。

開會聊到這個問題時,作爲獨生子女的深井和西維亞還挺羨慕我的,但我和另一位作爲姐姐的Yokan就無奈地看着對方,想來十分理解對方。

同場的另一位姐姐被問到如果妹妹淘氣怎麼辦時回答

在這一集播出後,網上也有不少言論表示自己不想生二胎也是因爲曾經自己作爲家裏長子承受了太大壓力,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再經歷一遍。

節目中崔兢的另一番話也令我印象深刻。

崔兢的父親對於大女兒嚴厲,卻十分溺愛二女兒,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泛愛型

孩子最容易從家長身上學到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家長心存偏愛,孩子很容易恃寵而驕。

《天空之城》裏的另一個家庭就是如此,女主角韓書珍的大女兒藝瑞因爲成績好一直被偏愛,逐漸養成了自私,目無尊長的性格。

甚至沒有一位同學願意和她組隊上補習班,當然她也不願意和別人一起上。

然而母親卻沒有覺得是藝瑞性格驕縱,只是同學都嫉妒她成績好,鄰居阿姨都看不下去了。

要不要二胎這個問題當下熱議紛紛,能不能公平對待雙方?能否不過分溺愛孩子?爲人父母者,這些都值得慎重思考。

______

我們與父母,與孩子,最好的結局就是:和解並獨立地存在着

眼尖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少年說》的形式和日本綜藝《屋頂告白大會》很像。

對比下日本,我們的學生確實過得挺慘的

《屋頂告白大會》出自日本綜藝《未成年主張》,如果有看的讀者應該知道,節目組並非煽動青少年早戀,而是鼓勵青少年們說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是雞皮疙瘩、但卻一直困擾着他們的小事。

比如身體變化給他們帶來的恐懼、與同學家人相處的小矛盾、對成績的憂慮以及對未來的遐想。

而這些未成年的對待“嘶吼”後的結果也坦然面對:哪怕表白被拒絕,也要大大方方地說謝謝;向自己暗戀的人表白,也希望他能同樣祝福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青少年們其實也缺乏發泄的途徑,當他們在高處吶喊出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獲得掌聲鼓勵時,這是這個世界對他們回報的善意與尊重,這樣的情感課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應該進行。

《摩登家庭》裏每個角色單拎出來都和完美不太沾邊,有着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但最可貴的在於親子之間願意將問題溝通開,並達成和解。

其實只需要一個溝通的機會,很多青少年就能和父母達成和解。

叛逆少年鼓起勇氣,因爲當時離家出走的事向父母道歉。

一向古板嚴肅的父親也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以後會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兒子無情地“吐槽”了父親喜歡翻垃圾桶的怪癖,覺得十分不理解,甚至有點噁心。

而父親則耐心解釋,這是勤儉節約,廢物利用的表現,並不是他想象中的撿垃圾,這讓兒子變得可以理解父親。

其實無論是哪種親子關係,總是可以改善的不是嗎?

快過年了,不如趁這個全家團圓的機會,好好和家裏人談一談吧~

關於父母孩子,你有哪些想吐槽的事?

你的親子關係屬於哪種?

來評論區和我聊天吧~

編輯:Yokan 、扎森多蘭

本文字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聯繫後臺。

如有侵權請郵件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