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其實這個句子看過去其實沒什麼特別意義,有趣的是句子中有著完整的26個英文字母,是印刷體常用來測試字體顯示效果的文句。

午後到大東上了一堂字型課,由兩位專研字型的講者柯志杰與蘇煒翔帶我們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從字型的重要性帶到生活中的案例,從公共指示牌到書刊小說,文字除了需要得以辨識外,其實背後仍需有一連串的思考脈絡與繁複的設計考量。

就目前在台灣的觀察,往往會忽略整體思考,使設計停在一處,並未繼續解決後續問題。最顯著的案例就是機場、火車站與捷運站,沒有明確層次區隔的引導路線指示牌總是把大家搞得昏頭轉向,使之只停留在第一層次文字辨識,常忽略掉結合整體視覺與文字所在之載體的材質相應關係,而未能完全發揮其效果。

字型可以說是文字的個性,經我們與過去使用或與文化的連結下,字體已能表現出某種情境,像是標楷體就會想到公文上的正式,娃娃體的可愛就會想到孩童相關等,有心經營的國家或城市其實也可從公共性字體作為一種向外的體現。

如果要用一種字型形容台灣?也許是楷書。講著們分享到,在含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與韓國的華語圈中,國外友人對台灣的楷書印刷招牌印象深刻,相較於中國與香港,也許楷書招牌顯得格外有台灣味。

講座中討論許多案例與實際應用的經驗,現場觀眾也提了許多問題像是設計時遇到罕見字找不到字體、當字體運用內建變粗體的變形、中文字體與英文字體的搭配等專業問題,同時也感同身受地回想過去用字經驗,吸收各位的經驗十分有趣。

講者一位是中文系畢業,一位是軟體工程師,他們對字型的專研精神令人敬佩。去年他們所著的《字型散步》為印刷的中文字體開了一扇窗,終於有一本專書去討論印刷體了,多麼令人感動!字型並非只是設計師的事,他們希望能有更多人進入這個世界,因為他已是生活是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