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雅集? 雅,中正,美好,合乎規範。集,會合,相匯聚。雅集者,以雅爲述求,以集爲形態,尚雅之人以雅情懷行雅事物的聚會,高尚而不庸俗,美好而不粗鄙。

  在古代,雅集是文人文士進行文化生活的一種常見方式,以慶賀、交誼爲名義,以遊藝、玩樂爲目的。不論是三五好友,還是數十同道,他們常常選擇或松風鶴影的山中,或魚樂泉飛的水邊,或鳥鳴芳浮的花間,以及飲煙搖波,承紅載翠的船上。

  有時品茗清談,鑑古讀史,長詠短吟,行歌賦頌,斯文又書卷。有時枕流漱石,吟風弄月,澡雪問梅,耕雲研道,性靈又趣味。有時豪飲放懷,舞文弄墨,高辯闊論,比才鬥識,恣意又縱情。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無數的雅集,都是因爲有了高人的參與和高明的記錄,纔有了千古的流芳,比如“杏園雅集”,“西園雅集”、“蘭亭雅集”、“金谷雅集”......

  蘭亭雅集會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

  時任會稽內史的右軍將軍、大書法家王羲之,召集築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有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名士參加。

  明代,仇英款《蘭亭雅集圖》局部

  在青山碧水間,與會者“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詩集在一起,乘興揮毫,寫下文辭與書法並絕的千古名作《蘭亭集序》。

  蘭亭集會亦因之成爲雅集活動的不朽盛世,爲後世傳說、追慕和模仿。

  明代,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局部

  明代,錢榖《蘭亭修禊圖》

  杏園雅集

  明代繪畫史上,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謝環的絹本設色《杏園雅集圖》手卷具有一定的地位。它是畫家親歷紀實的作品,具體到每個人物、每個物件都是真實的紀錄,具有證史的價值。

  明代,謝環《杏園雅集圖》局部

  謝環的絹本設色《杏園雅集圖》手卷現存兩個版本,一卷藏於鎮江市博物館,另一卷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描繪了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三月初一,時值閣臣們的沐休假期,楊士奇、楊榮、王直、楊溥、王英、錢習禮、周述、李時勉、陳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畫家謝環雅集於楊榮在京師城東的府邸——杏園聚會之情景。

  明代,謝環《杏園雅集圖》局部

  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時人合稱“三楊”,三人均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以大學士輔政,權傾一時。

  竹溪六逸

  唐朝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山東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爲“竹溪六逸”。

  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蕩,後來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裏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六逸同隱的竹溪,位於徂徠山西南麓的乳山腳下,金代明昌年間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徠題刻中有“訪竹溪六逸於乳山”之語。

  金廷標《竹溪六逸圖》

  清宮廷畫家金廷標曾作《竹溪六逸圖》,乃以李白故事爲題材而精心繪製,在徂徠山西南,李白與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飲酒賦詩,嘯傲泉石的場景。

  本幅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形神畢現。圖中所繪六人,一人着白衣倚溪濯足,一人着黃衫在竹林之中展卷觀畫,兩人依鬆對弈,兩人於其後觀棋,表面六人悠閒自得,實乃表現了一種隱逸,歸隱的文人尚古之風。

  金谷園雅集

  石崇,西晉時期有名的權臣,《世說新語》將其列入“汰侈”類,在歷史上他以生

  活奢靡而留名。其實,當時他也是頗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別墅,因金谷水貫注園

  中,故名之曰“金谷園”。畫中園林奇花異木皆備,珍禽悠然自得。

  明代畫家仇英繪《金谷園圖》

  園主石崇與衆人娛樂,神態悠然。金谷園隨地勢高低築臺鑿池而成,酈道元《水經注》謂其:“清泉茂樹,衆果竹柏,藥草蔽翳”,是當時最美的花園。石崇曾在金谷園中召集文人聚會,與當時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史稱“金谷二十四友”。

  西園雅集

  在雅集圖的傳統中,“西園雅集”的概念和圖像在明代相當流行,傳爲北宋米芾所寫的《西園雅集圖記》記錄了北宋時的駙馬畫家王詵邀請16名友人於府中西園聚會,與會人士包括蘇軾、蘇轍、黃庭堅、李公麟、米芾、蔡襄、陳景元等著名文士,他們在聚會中從事書畫創作、吟詩賦詞、撥阮彈唱等藝文活動,是爲文人雅集之樂。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

  爾後王詵請李公麟爲此次聚會繪圖紀念,又請米芾記其事。然而米芾《西園雅集圖記》的真僞受到學者質疑,據研究,此文可能爲明人僞託之作。但是在文獻記錄中,宋代的確存在許多以蘇軾交友圈爲中心的雅集活動和圖像,畫名有雅集圖、西園雅集圖、述古圖等。

  傳趙孟頫 《西園雅集圖》

  傳世的宋代西園雅集圖像僅有南宋院畫家馬遠所作的《春遊賦詩圖》卷,據學者研究,此圖即是描繪蘇東坡與友人燕集的場景。在整體構圖上,該卷與《杏園雅集圖》有許多相似之處,兩圖皆以人物穿越小橋帶領觀者進入園林場景,人物以分組的形式從事雅集活動。《春遊賦詩圖》中一位頭戴東坡巾的持杖文士正要過橋,過橋之後,一羣人圍繞着桌案觀看一位文士揮毫創作,畫卷後段則有數字文士在園林中游賞,卷末則是童僕備茶的場景。

  馬遠,《春遊賦詩圖》,局部,南宋,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在明代,雅集圖成爲一種風尚而被不斷複製,持畫者藉此展示自己的特殊品味,與其對歷史人物的懷想、對古玩的嗜好;官員則將自己的肖像植入雅集圖中,亦是追求一種風雅的古典趣味與身份認同。

  其他雅集

  唐代的《香山九老圖》並未流傳下來,“香山九老”的題材到了宋代以後產生了不同的圖式,包括臺北故宮藏宋人《香山九老圖》紈扇,傳爲南宋劉松年所作的《香山九老圖》卷。

  宋人畫 《香山九老圖》

  唐代的《十八學士圖》到了宋代也有雅集化的現象。“十八學士”爲唐太宗爲秦王時所網羅的文官參謀集團,登基後,命宮廷畫師閻立本繪製十八學士圖像,作爲君王禮賢下士的政治宣傳。

  (傳)宋徽宗,《文會圖》,局部,宋代,臺北故宮藏

  據研究,十八學士圖原本也是排列式的人物立像圖卷,傳爲宋徽宗所繪的《文會圖》則是十八學士圖雅集化之後的產物。畫中着重雅集聚會的場景佈置,強調人物於宮廷園林中宴飲聚樂的活動。

  縱觀古今,歷代文人雅士迭出,文人雅集之所以能夠把文人凝結在一起,便是因爲一種文化的力量,文人在其中所追尋的,正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