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得有上集的许多雷,虽不致于减少你的阅读乐趣,但如果很在意的,请慎入。

 

事实上,我是基于有书就看有活动就参加的心态报名参加这次试读本的活动的。
直到拿到试读本,我才真正去看这本书的介绍。

其中有一段最让我感兴趣的评论:21世纪版的《孤雏泪》。

对狄更斯的这作品已经没什么印象,唯一记得的,是小时候曾看到落泪。

年少的自己对于许多事物都容易有所感触,年纪再更增长些时,才得知那时看的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更多的意义是在于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

纵然这层意义让我又重新看了几本儿时的读物,但也没再重新看孤雏泪。

于是印象就停留在当初看完落泪但忘了为什么的记忆中。

原本我以为金翅雀也会是这样的一本书,类似的作品让我联想到我一直不断推崇的《灿烂千阳》,也是反映当代巴基斯坦的社会文化及宗教的作品。

但金翅雀似乎又不只如此。


延伸阅读:灿烂千阳读后感

========================

书名:金翅雀
作者:唐娜‧塔特(Donna Tartt)
中文版上市日期:2015/7/30

博物馆出现一个谜样女孩。
当时,母亲正细数她最爱的画作:「金翅雀」,
一只黄色的小雀鸟,身后衬著一片苍白背景,铁链锁著纤细脚踝──正像母亲的面容,
接著,博物馆发生大爆炸。母亲死了。

她的死,硬生生斩裂了过去与未来。
十三岁的我,虽在意外中奇迹幸存,且住进同学位于纽约公园大道上的豪宅。
但我是如此悲伤,如此空茫,很难回忆这个世界除了死亡之外,还有其他模样。

没有人知道的是:
置身爆炸的漫天烟尘与神智不清之下,我悄悄拾走那幅名为「金翅雀」的画作。
成年后,穿梭在上流画室与遍布灰尘的古董店间,游走于纸醉金迷的迷失与混乱之际,
──我始终将那幅画带在身边。
这幅不该属于我的画作,与我的命运愈来愈来越密不可分,引发连串波澜不断的惊险事件,
就像两棵交缠的树木,将彼此深深卷入危险的黑暗之中……

=============================


看起来是文学性跟悬疑性兼具的一部作品。

这又让我联想到另一部作品:丹.布朗的《地狱》

众所皆知丹.布朗的《达文西密码》揭露了多少艺术跟宗教上的隐藏暗示,加上推理悬疑的风格,让该作品风行全球,但从那部作品之后,接下来的作品虽然也都属上乘,却也没特别再让我惊艳的作品,一直到地狱这部作品,书中不管是对于佛罗伦斯的建筑,或者但丁的地狱所代表的意义,还有书中没特别提起但应该是属于刺客组织的信仰之跃,以及东西方的地狱景象竟然大同小异这件事让人看起书来会充满许多趣味。

我很喜欢西方作品这样充满多元的特性,在阐述主题的同时又带给读者许多其他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在台湾作品也能看到的特性。

当然每个文化有各自的特色,不见得要仿效,但就深度跟广度来说,西方作品,甚至连邻近国家诸如日韩中国,这类的作品量也比我们还要多。

扯远了,我们还没聊到金翅雀。

====================
第一眼看到书本实体时,就让我感到意外。
书本由一条麻绳由上下左右绕成一个十字在中央结一个蝴蝶结。
蝴蝶结中央绑著一根金色羽毛

DSC_3609-01  

 

让我很意外的是,没想到试读本这么用心,而且绑麻绳的动作一定都是人工绑,试读本都这么精致了,那正式出版时不就更花心力。

还有附赠的羽毛(我用来当书签),颜色很贴切的符合书名,后来得知不是每本都是附金色羽毛,虽然其他羽毛颜色我也很喜欢,但金色还是最符合本书的颜色。

小心翼翼的打开绳结(我也不知道在小心什么),像拆开礼物般,翻开第一页,从作者简介看起。

唐娜.塔特,除了诗及短文,目前只有三部长篇小说问世,三部小说各花了十年的时间写作……

这样的作者简介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华文作者,《伤心咖啡店之歌》的朱少麟,记得当年这本书造成轰动时,作者也是沉潜许久的第一部作品。

虽然再过五年后的《地底三万呎》没有《伤心咖啡店》跟《燕子》的让人惊喜有点可惜就是,但前两本,或许就是符合我希望看到多元又吸引人的作品。

作者简介有一段很让我感兴趣也很认同:

她认为写作最深层次的满足来自雕琢句子──正确的词,适当的比喻。仿佛一个微型画画家,用一枝眼睫毛大小的画笔,创作一幅大型壁画。她的写作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沉浸式体验」──写一本可以让自己沉迷其中的书;进入一个迥异的世界。

沉浸式体验,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或许更符合作者的这种写作目标。

故事一开始,有点倒叙的,主角描述十四年前那场爆炸,失去了母亲的事件,一个人生的分野事件。

在其后整本书(确切的说是上集),读者会忘记这其实是十四年前的故事,忘记这一开头的倒叙。

第一章除了描述爆炸事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描述主角母亲对于画作的评论。

 

DSC_3704_mh1436085964629  

 

不仅仅是画作本身的技法,代表的意义,还有画家的生平,以及该画作的故事跟经历,都让该作品更饶富兴味。

我喜欢画展,喜欢各种形态的艺术表现,但那仅在于自己所熟悉的画家丶画作。
而那也仅在于一种类似纪录的态度,事实上对于画作本身,就算我停留在作品前方多久,也都无法说出个什么所以然的。

所以我很佩服这些懂画的人(当然其他我所苦手的艺术评论也是),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真正」想传达的,以及创作者在作品上的用心,一笔一划一勾一勒,都有其具意义的地方,于是构成一个伟大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因素。

所以在看一些艺术作品时,真的需要导览才能感受到该作品本身,或更多其他的意义,才让观赏有意义。

像我常没什么准备就去看什么展之类的,通常只是装文化文青而已。

另外一个我特别注意到的地方是,主角母子对于绘画艺术的知识

就算在西方国家中,这或许是属于基本教育的一环,但某程度来说,也揭露了主角应该是属于能接受感知这样事物的聪明小孩,虽然事件起源于他被休学,让我一度误解他是属于在校制造麻烦的学生类型,后来才发现主角一开始有描述到自己是领奖学金的学生,而这在之后主角的生活也印证他的确是属于学校优等生的类型。

我一直小心的用词来形容主角的型态,对我来说不管是优等生或问题学生都是一种类型没有任何眨意,只是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

领奖学金,有著不错的艺术知识跟感受力,其后的生活却是离不开酒精毒品。

其实或许这几者之间也并无冲突。

===========================================

第一章结束在恐怖攻击的爆炸,以及主角过于冷静的回家状态。

这部分是我觉得违和感的地方,我能体会在突然丧失至亲时的行尸走肉状态,毕竟我孩提时也经历过那样的时期,但对于作者描述主角在丧失母亲的部分,或许是想呈现那种遭遇重大悲痛后的麻木,从第一章最后的爆炸到第二章结束在社工的到访,这期间的主角行为都呈现一种不知所云,一种黏腻不开的窒息感,让人忍不住思考如果自己是主角,母亲在爆炸后下落不明,而父亲又在这之前外遇抛弃家庭已不在,顿时人生所凭依的都不见了,这样的状况下,大概只会希望这是一场梦。

沉浸式写作,作者想要的写作风格,我陷入了这个氛围。

第三章到第四章,主题大概是「开始面对生活」。
主轴虽然是绕著寄养家庭,但另一方面,主角闪避著面对母亲逝去的事实,但这事实却又时时围绕在他身边。

老实说这几章或许会有点沉闷,对读者来说,会觉得主角的情绪太平静了一点,然而事实上,当你面对至亲的逝去时,你的生活,很多时候,只是「活著」

行尸走肉的,如同我当年一般。

另外我很喜欢作者在描述主角「一个人的孤单」的情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应该很能体会主角在那个时期的部分,包括面对别人的关心时,刻意装出的漠然。

*********************
生活中真正感到母亲走了
是在从学校回到家时
成了钥匙儿童
一开门,空荡荡的屋子
孤单、难过

夏觞.关于母亲(有自己打广告的吗?)
****************************

第四章也带出了该是对主角人生有很大重要性的人物,在爆炸案中的老者死前给予的戒指,让他认识了修复家具的霍比,还有重遇了那位让他在爆炸案之所以幸免的女孩。

老实说我觉得这两章节的许多记述有点流水帐,虽然描述了不少事物,但感觉太琐碎了点;第一章主角母亲在欣赏画作的观感,虽然也记录得很详细,但那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在面对喜欢的事觉时的滔滔不绝,而这两章的描述方式,让我有点重点式的阅读。

然后是主角人生的再次变故。

在跟寄养的家庭关系越来越好,也收到讯息可能准备被收养的好消息时,父亲出现了。

这部分再次让我感到违和感的地方是,主角似乎太顺理成章的接受了。
读者应该都比主角还感到无奈,但不管是主角还是已经跟他建立起不错关系的寄养家庭,对于主角父亲的出现及带走主角这件事似乎都太顺理成章的接受,没有任何试图争取的动作。

这部分是我无法理解的部分,如果只是为了故事的进行,似乎太草率了点,或有其他用意我没体会到的。

再来故事进入第五章。
以上集来说,这之后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主角终于有「活起来」的感觉,开始有情绪,开始像个人。

整部故事也开始易读,让我加速了阅读速度。

类似的阅读感受在看灿烂千阳时也提过,初期的角色故事太平铺直述,但其后的故事却让人不忍释卷。

第五章很重要的部分是认识了主角最好的朋友鲍里斯,而且新的生活跟环境,有别于主角以前的人生,新的生活到处充满新奇及诱惑,当然包括那些毒品酒精。

两个人的相处,虽然许多时候是游走在犯罪边缘(虽然各国法令不一样可能不算犯罪),有别于主角以前的人生模式,一种新型态的生活方式,自由放纵的

主角跟鲍里斯之间有许多对话都很令人莞尔,作者在描述两人的生活部分很生动,让人阅读起来很有乐趣。

其中有几个部分很令我感兴趣的,首先是鲍里斯似乎是反死刑的,不过这不意外,西方国家应该许多已经是废死刑,只是没想到在书中鲍里斯会提到这样的一段,或许也是作者借由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外是书中出现许多次东方的文化作品,不管是电影(没记错是有提到李连杰的斗犬)还是七龙珠还是钢之炼术师,令人好奇作者本身是否跟东方文化有特别的关联;当然这些作品在西方国家或许也很有名,但通常不会特别在书中提起,所以这部分也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故事随著主角跟鲍里斯经历的事情越多,一些同性的情素也若有似无的漫延开来;另一方面,主角跟父亲及父亲情人的生活也趋于一种稳定的生活时,新的变故又来到,于是再度改变了主角的人生。

上集总共三次变故,爆炸案、寄养家庭平稳后父亲的出现、新的生活稳定后的变故(在此不点破是什么变故,留点乐趣),有一个特点是,主角让我感觉都太冷静了。

就算是沉浸式的写作,事实上主角都没有太多大哭大闹怨天尤人的情绪,而是很快的接受然后处理好所有事,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似的。

老实说这一直让我很在意,作者似乎刻意把许多的情绪都点到为止,任由读者自行解读。

上集故事的最后,主角回到了纽约,回到了霍比的家俱(骨董)修复行。

然后,故事正式开始(咦?)

我看完上集时,真的是冒出这样的一句话。
书名金翅雀这幅画,在上集虽然都被主角带著,但却也没有其他故事。

所以简介里写的这幅画带给主角怎样的惊险事件,全部是在下集,在成年后。

这真的是很令人生气的一件事!我不得不这么说。
摆明是让目前只有试读本上集的我,等不及要看下集要等到中文版正式上市啊。

况且简介也提到这本书已被改编成电影,但以上集的题材来说,我觉得还不足构成电影的魅力。

上集的主题,都在于记录青少年的情感,或许还有社福机构跟法条的处置是否对当事者是真的有益,一开始的恐怖爆炸攻击,也或许带入了现在西方社会恐怖攻击层出不穷,已经变成这是可能发生在生活的事......

然后本书的重点,却都集中在下集,很吊人胃口,但却也在这一大段铺陈后,成功了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合上书后,我到网路上搜寻了金翅雀这副画,一看到画,才知道为什么试读本会用细麻绳绑住羽毛的概念。

该画作比我想像的还简单,可以说是标准的静态画,一只金翅雀被炼在座台上,刚好就是试读本用麻绳绑住羽毛的意象,真的很贴切,也再度让人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

wiki连结: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Goldfinch_(painting)

 

我试图点出上集里我感受到的许多段落,但其实还有很多没写出来的感受,包括作者在描述评论画作时很令人著迷,还有我很喜欢翻译者的用词,很多部分很美,我常好奇翻译文学跟原文的差异,我们喜欢的究竟是作者本身的文字,还是翻译者所呈现的,还是这两者是否是相等的,这些感受,就让还没看过此书的大家自己去体会,我相信这也是看书的乐趣,不用太执著于别人的感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期待中文版的正式上市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