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WEN鞋評。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批乾貨。寫的不全面的地方還請指出。辛苦訂閱轉發收藏。

首先說下NIKE籃球鞋的科技,主要氣墊共有5種基本形態:Air sole、Nike air Zoom、Nike air Max、Total air和Tuned air.這其中,Tuned air現在基本很難見到了。所以主要說說sole、zoom、max。然後籃球鞋材料減震就是cushlon和phylon以及現在主打的lunar。其中lunar算是最優秀的,後續稱為露娜。SHOX我覺得應該成為物理減震,也就是你們見過的卡特上腳的球鞋。

氣墊篇

1.sole 最早開發的氣墊,緩震,性能,平衡方面較為均衡。比較中庸。最早用在AJ球鞋系列上。現在一般在空軍一號,DUNK上比較多見,還有一些比較低端的AJ團隊實戰鞋上。個人感覺緩震對於大體重來說比較不適用打籃球。

2.zoom 目前算是最優秀的籃球鞋組成氣墊,主要放置在前掌,具有不錯的減震和優秀的回彈以及很不錯的場地感,更提供了加速的性能。在部分高端球鞋上更是放置了雙ZOOM氣墊來達到更加優秀的減震效果。有一款不得不說的籃球鞋就是MELO8和9。他的zoom氣墊使用的是cage zoom,也就是傳說中的最大容量ZOOM氣墊。腳感有多好只有穿過的朋友才明白。但是犧牲的就是穩定性,至少我水泥地操鞋時候經常落地發生翻轉。但是腳感毋庸置疑。然後ZOOM還分8mm,6mm,麻將zoom,扇形zoom,全掌zoom。價格都不等,說白了就是耐克在節約成本掙更多的錢。

3.MAX氣墊堪稱是中鋒和大體重球友的一大最愛。起初為U型,之後發展為多密閉氣室的Air Max2,以及氣管狀的Tube Max air。它具有多區間、多重壓力,低壓區氣壓5PSI和高壓區氣壓25PSI。Max air緩震能力很強,能為雙腳提供妥帖保護,但是會失去靈敏度,也就是所謂的回彈和啟動。多用於內線球員。現在一般配置在後腳部分。高端的球星簽名則多採用25氣壓後MAX前ZOOM。

4.Total air稱為巨無霸氣墊,也可以看成是Max air的加強版,氣墊的容量和分佈面積更大,遍佈全掌,性能和Max air無異。多用於內線籃球鞋。適合大體重人羣。或者一些後腳跟有傷彈跳又比較好的人。可以提供優秀的吸收震動的效果。

補充一下,還有一種ZOOM MAX。在詹姆斯簽名鞋可以看到。屬於高氣壓高容量的ZOOM氣墊升級版來達到MAX的減震效果,兩者相結合的產品。

材料減震

1.phylon 其實就是EVA演變而來經過二次發泡的鞋底。更輕便有彈性和緩震。一般用來組合氣墊使用。單純腳感我個人覺得不怎麼樣。感覺還不如SOLE的腳感。

2.Cushlon 有點類似有Phylon升級以後的版本,感覺相似於李寧的C。可單獨使用。主要作用還是減震優於Phylon。

3.露娜,重點談論對象在這裡。因為滿大街的籃球鞋都開始使用這個科技。無論是直接用在球鞋鞋底還是拿來當做鞋墊。應該說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實際上也是由EVA演變而來。一種輕軟有彈性的材料,體重比較大的估計穿起來反饋方面會不好。另外需要強調的就是,即踩即走,不需要磨合,也就是大家所謂的踩開氣墊。代表作就是KB8了,和後出的HPDUNK系列。但是,缺點很明顯,時間長了會變成磚,就是踩實了。大家可以看到許多球友穿了以後的感受就是鞋子裡面有自己的腳型。

基本目前較為主流的球鞋科技就介紹到這裡了。個人的推薦是。如果膝蓋沒有傷,喜歡減震感覺的,選擇ZOOM氣墊。體重較大後跟有傷,不注重啟動速度的選擇MAX。當然,如果你有條件也可以選擇ZOOM+MAX。但是牢記一點,大體積氣墊帶來的弊端就是穩定性不夠,所以一定注意有沒有防側翻和佩戴護踝。至於露娜,如果你經濟足夠的話,推薦買這個,畢竟相比氣墊而言對膝蓋的保護還是非常的不錯的。也有非常不錯的減震和回彈,價格相比氣墊也有不小的優勢。

最後給大家推薦幾雙耐克的實戰好鞋。HPREV2016:前後ZOOM。價格在5-6XX之間,性價比不錯。我自己有一雙。後期會做精品測評給大家,請大家注意關注我。HPDUNK2012-2014。採用的是露娜的材質,實戰好鞋。某寶價格也在5-6XX左右。然後就是LBJ戰士系列,都是不錯的鞋子。價格也是5-6XX左右。全掌氣墊和前後分離的則推薦KD系列的KD8以及KD7系列,科技還是非常不錯的。耐克3XX-4XX左右的球鞋推薦一款Lunar Hyperquickness。外形類似HYREV2014。但是使用的是露娜。某寶運氣好400不到可以拿下來。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了,有遺漏還請大家補充。

推薦球鞋款式如下:自己上腳HYREV2016

WEN鞋評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複製粘貼。各位讀者請多多支持訂閱我。

說完耐克和李寧,最後說下阿迪達斯。UA說實話沒有發言權,我總覺得UA鞋子給人一種比較低端的感覺。而且個人沒有穿過。那麼阿迪達斯作為籃球鞋第二巨頭放在最後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部分主打科技是自己購買的或者合作開發的而不完全是自己正向研發的,不如耐克自己獨立創新研發的那麼具有自主性。

阿迪達斯的中底科技主要有天足,QUICK ZONE,FORMOTION,ADIPRENE,ADIPRENE+,Bounce, SPRINT FRAME,以及現在最火的Boost。其中天足因為專利期到來,已經成了老一代的回憶了。現在基本很難買到正宗的天足了。

1.天足:天足的中底能幫助足部自然扭動,防止運動員因急速側移而可能發生的腳部扭傷。鞋底中部三個較突出的塊狀鞋底結構形成一個三角形,讓運動員動作更穩定。改良的薄形中底使足部更能貼地 ,所以中底厚度比一般運動鞋要來得薄,五片塊狀鞋底結構 ,同樣也是參考足部構造而設計出的鞋底五片塊狀結構,能增加鞋的抓地力。代表作麥迪系列一部分球鞋以及ADIDAS EQT 2000,是由科比曾經代言的。當然現在正宗的買不到了。小編也是沒有辦法做出完整的判斷,只能使用官方解釋無從對比。

2.QUICK ZONE:類似NIKE的FREE和UA的SPINE。由於人的腳底在劇烈運動時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平面,而且腳底的不同位置變化和發力各不相同,因此許多研發單位根據雙腳的生物力學使用分區的中底來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雙腳本身的運動特性,所以QUICK 說白了就是蜈蚣版的分區中底!小編認為也就是阿迪達斯自助研發出來的新式天足。代表作adiPure Crazyquick 2和Ghost以及霍華德4代。但是說句實在話,真的很硬啊。雖然貼地很強,啟動快。但是減震真的感覺不舒服。據說天足要優秀的多,沒穿過無從考證,有機會會入手為大家做鞋評。

3.FORMOTION:為需要快速改變運動方向的運動員所設計的中底技術。ForMotion在鞋子的中底主要通過懸垂變化的性能來實現鞋子整體的穩定,並且緩解這些變現和制動時的衝擊力以達到減少膝蓋受負荷的時間和壓力。相比傳統籃球科技,Formotion更側重水平方向的衝擊力,這對於籃球運動中的頻繁變相、轉身、急停的減震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多用於配合B或者ADP+,代表作,Beast Commander。坦白說其實一般不作為單一減震單位。

4.ADIPRENE,ADIPRENE+:這兩個放到一起講,兩者更類似於李寧的B和B+。下面簡稱A和A+。A採用專利的EVA材料放置在後掌。重量輕20%並且更耐用採用小蜂巢結構,提供減震和反彈的作用。代表作品。TS Commander。價格比較平價。A+和招牌科技A只相差了一個加號,但是A+和A區別非常大。說白了就是對材料進行二次發泡做出了更加軟彈的科技,相比A而言在吸收衝擊力的同時,它能夠更快的將其轉化為彈力釋放,迅速回復受壓而產生形變的自身外形,給予使用者最穩定的和最及時的場地反饋。因此它通常被放置在運動鞋的前掌中底位置。代表作D ROSE 773 III,利拉德1代。坦白說個人認為比羅斯2.5的鞋底舒服很多。而由於羅斯2.5採用的是Avlive組合硅膠鞋墊,大體重的人會非常頭疼。實在是讓我吐槽一句磚的沒朋友。而利拉德1代相比而言就要舒服很多了。

5.Bounce:重頭戲來了。B就是以前的a3 structure進化而來的。B減震將中底發泡和厚軟的全部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非常厚的鞋墊,而導力板的部份則將它和足跟罩杯(heel counter)結合且跟避震單元一樣是TPU材質,這樣的好處是θ形狀的減震更直接針對性更強,使得整個球鞋的生產製作的流程也變得更簡單、減少了發泡材質的環節、並且減輕了鞋子的重量。代表作TS Bounce Commander。還有就是新款的利拉德2代。採用了改版的Bounce,雙密度鞋底,而不是單獨填充,採用了整鞋底的Bounce。腳感非常不錯。坦白說可以成為阿迪的露娜也不為過。而不是一款類似ZOOM提供回饋的鞋子。但是真的很舒服,很軟,而且韌性很足,很推薦阿迪選購這個科技。

6.SPRINT FRAME:一項中底託盤技術,三條將中底後跟這兩處的TPU支撐合二為一,使用橫跨後跟到中底的超長一體成型TPU來做鞋子的中底託盤,並且由此提高球鞋的韌性、減少其他的輔助支撐球鞋的中底材料及EVA等的用量,從而還降低了球鞋的重量。專為快速球員設計。代表作羅斯2.0,羅斯4代,adiZero Crazy Light。穩定性不錯,但是真的像磚頭一樣。

7.Boost:今年最火的科技,沒有之一,捧上天的科技。adidas與同樣來自德國的世界著名化學公司BASF SE合作,以TPU為主要成分的固體顆粒拆分成數以千計的熱塑性小顆粒,小顆粒再經過壓縮後的空間可以提供比原始形態更好的減震,同時固體材質本身的韌性又使得小顆粒在受到外力作用出現形變後擁有極強的彈性,BOOST科技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中底科技的反饋,將上一步運動所釋放的能量極限的反饋回雙腳,以減少運動過程中能量的浪費。但是業界傳聞其實是Adidas購買的巴斯夫的科技使用專利,到期就不能用了。和天足一個意思。具體是什麼小編不太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購買而來的,那麼阿迪達斯籃球鞋上追趕耐克真的就太難了,可能還會被UA趕超。代表作羅斯5。Crazy Light Boost。一個全掌,一個後跟。可以看出BOOST的適用性非常強。

總結:阿迪作為第二籃球鞋巨頭,收購了銳步依舊無法趕超耐克還是有原因的。畢竟氣墊統治力很強大。更由於登月中底露娜的誕生,阿迪被碾壓的籃球鞋空間實在是太少了。而憑藉BOOST的專利合作。挽回了很大的休閑和慢跑的市場,開始侵蝕耐克的籃球鞋市場。但是因為購買的專利,某種程度而言,如果拿不到續約權又缺乏自主研發的新科技。阿迪真的很難抗衡耐克。何況後面還有依靠包裹出名的UA。但一定要強調的就是阿迪達斯的BOOST確實是比露娜要優秀很多,主要體現就是在耐用性和彈性上。個人認為,和氣墊擁有相互抗衡的實力,直逼大容量ZOOM。

阿迪球鞋推薦。首推利拉德2代。首先某寶5-6XX的價格。且是阿迪新五虎之一的球星。採用Bounce的中底非常之舒適,夠用的軟和足夠的韌性以及彈性,親民的價格以及炫酷的外形。同事還擁有Boost鞋款。接著就是推薦羅斯5.0了。全掌Boost的科技擁有優秀的腳感,且日前價格在5-6XX之間。性價比很高。6.0也非常不錯。羅斯的鞋子都擁有非常優秀的支撐和包裹。有條件的可以買羅斯最新的7代。另外追求突破的同學可以考慮Crazy Light Boost。相比zeroCL而言後掌緩震更出色。價格3-4XX左右。

今天阿迪達斯篇就到這裡了。阿迪的優勢在於輕量,支撐穩定,包裹優秀。搭配BOOST達到了軟彈的性能。而老牌Bounce科技的改進也成為一款不錯的籃球鞋科技。值得選購。最後補充一句,買鞋切勿衝動,新品必定打折。耐心靜待一月,價格不弱國貨。

WEN鞋評,辛苦大家訂閱,轉發和收藏。

上一期說的是NIKE的籃球鞋減震科技。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寧籃球鞋減震科技的分析以及球鞋的選擇。

李寧的當家科技是bounse,bounse+,cushion,李寧弓,李寧雲。然後有一個支撐的系統叫做SAS,是TPU的支撐改進。目前李寧比較良心已經都應用上了碳板,良心中的良心。

1.bounse。下面簡稱B。B也稱反彈EVA,是廣泛用於李寧運動鞋上的一項產品科技,擁有不俗的反彈性能。經過李寧實驗室測試,裝備有B的運動鞋較之普通運動鞋有著更多25%的能量反饋,其表現為壓力收縮儲力,擴張釋放彈力,這將提升運動員在運動中的表現。B的好處優點就是具有舒適度的同時給人體帶來反彈力。也就是類似耐克ZOOM的提到的回彈性和反應靈敏度。官方稱能增加滯空時間......代表作就是馭帥和李寧韋德之道1代,2代了。多用在前掌和zoom一個意思。更接近阿迪阿達斯的bounce。

2.bounse+。下面簡稱B+。同樣是發泡材料。李寧在過去B減震膠的基礎上、又推出號稱為B+的新發泡材料、在鞋身的標識上也增加了一個類似十字花螺絲一樣的「+」號,李寧官方稱這種B+材質在發泡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比過去的B的反彈力增加了27%。有點像阿迪達斯的ADIPRENE和ADIPRENE+的意思。但是在這裡我要給大家糾正一個錯誤的觀點。B+的彈性類似於阿迪達斯的Bounce。而李寧的B則接近於ADIPRENE和ADIPRENE+的感覺。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阿迪Bounce的效果。但是也相差不多。代表作品當然就是音速,海盜,超輕10代,韋德之道2.5。還有韋德之道4代。這也就是為何有人說2.5比2更軟的原因了。

PS:B+應用於全掌的減震也不速,比如音速系列的球鞋。

3.Cushion。下面簡稱C。C也稱減震EVA,是一種使用已久的減震材料。C是李寧運動鞋中最受信賴的減震方案,擁有C的李寧籃球鞋能比普通籃球鞋提供更強的保護和緩震能力,官方稱相比一般運動鞋的吸震能力提高68%,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分散壓力,類似於耐克的MAX氣墊。這種具備高減震的發泡材料,由於當此材料受到壓縮時能消耗和吸收衝擊並且更好地分散壓力,經常被放在腳後跟於MAX使用相同。主要目的在於減少運動過程中後跟衝擊地面帶來的運動損傷。代表作韋德之道全系列。還有ET001特納的戰靴。

4.雲減震。是2013年底李寧自己開發的強力反彈中底材料:「雲」,類似於耐克的露娜,官方只是它來自高分子材料的發泡,並且發泡後材料體內的褶皺和框架壁明顯多於其他傳統的發泡材料,因此材料的物理結構可以類似彈簧那樣的明顯反彈,所以連「雲」的LOGO也是個彈簧樣式。但是坦白的說真的要比B和C上腳的感覺來的快,即踩即走說的很沒錯。代表作李寧惡魔,全城4。這裡不提韋德之道3是因為實在腳感有毛病。穿過的兄弟應該有同感。但是全城4的軟真的不是一般的舒服,只能說誰用誰之道。個人感覺與露娜差距不算很大,實戰利器。

4.李寧弓。李寧弓減震是利用拱形的受壓變形有效的緩解壓力的原理進行研發的。李寧弓減震系統是由Arch、Tensile、PU三大部件組成。Arch部件是減震功能實現的核心部件,具有相當大的形變能力。在腳後跟著地過程中能夠通過適當的形變緩衝地面的衝擊。使用兩種新材料的混合體,既保證一定的彈性又保證適當的材料剛性。根據不同運動項目可以進行適當的材料調整。Tensile作為有效輔助Arch部件實現減震功能。該部件同樣由兩種材料複合而成,中間的芯具有超強的韌性、外圍的透明體具有超強的彈性,兩者的組合能夠為Arch的減震形變提供伸展能力,同時保證了Tensile的正常收縮,對整體結構起到耐久性的維持作用。PU部件在保證減震功能的同時,可以最大化的提供了穩定性的功能需求。兩側的PU柱和Arch為穩定性支撐起到關鍵的作用。三個結合就是李寧弓減震。多用在跑鞋。籃球鞋代表作是奧尼爾系列。

總結一下,B+類似zoom的作用提供反彈,C類似MAX提供減震。而雲類似露娜兩者相結合且即踩即走。而且降低成本。B則比較生硬。希望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吧。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了。推薦下適合外場的球鞋。首推音速3,因為音速4的上市,音速3價格非常合適而且依舊擁有碳板。300元不到既可入手。音速4比音速三的抗扭矩更好,提高碳板的高度達到穩定性價格在3-4XX之間。都是採用的B+科技。腳感值得信賴。接下來推薦的就是全城4。和李寧惡魔這兩款。全城4的雲二代比一代更軟,腳感更好。惡魔價格在200-300之間。全城4則在300-4XX之間。另外這裡說一下閃擊,雖然採用的是IPS射出。但是親民的價格和很騷的配色加上套裝自帶襪子的裝B效果。2-3XX之間還是很推薦的。然後空襲也是一款值得推薦的鞋子。保護性非常強,而且也有碳板的保護,外形酷似LBJ的鞋子。還一款神鞋808,不過現在很少見了。買到的朋友千萬不要扔哦。最後推薦。實戰神器韋德之道4。價格1000-13XX。足夠裝B,又是潮鞋,集中李寧全部高科技。鞋底非常舒適,穿膩了AJ的同學。可以嘗試一下這款壓馬路打球的神器。

喜歡請訂閱我,辛苦轉發收藏。更多瞭解請關注微博Just_on_way和微信zhwshiwo9359。解答更多的球鞋科技問題。

下面一波自己上腳欣賞。


本人瞭解的球鞋科技不多,就做一些簡單的回答,耐克以氣墊技術起家,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耐克技術當今相對完善,現在穿完最新的氣墊鞋再穿老一代復刻的氣墊鞋腳感會受很大影響例如

這張圖片是耐克氣墊的一個進化過程,球鞋在12代開始就運用Zoom氣墊也內部也就是纖維絲彈性較強。本人比較喜歡。

本人認為阿迪達斯普通款數實很普通,但是近些年老阿迪達斯boost系列技術真的是很強,boost技術從運動鞋到籃球鞋都有運用,相對於耐克的氣墊技術他倆不想上下,但是大部分人的籃球鞋很多都會選擇耐克,運動鞋很多人會選擇阿迪達斯的boost系列款。當然了這於設計師也是有關係的。

耐克系列的zoom設計款很漂亮本人非常喜歡尤其是AJ的設計,但是阿迪達斯的威金斯設計款也很喜歡但是由於極度追求腳感卻忘記了耐磨這一方面性。

剩下的運動品牌本人都不是特別喜歡。做了簡單的回答不喜勿噴。


各位Bro!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碰到類似情景:如妹子逛球鞋店時,去看鞋展時,跟朋友聚會聊到球鞋時,這些時候會不會感覺到自己知識儲備量太少?想不想在這些時候一鳴驚人,讓別人刮目相看?

鞋門本著服務廣大讀者的宗旨,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乾貨——各大品牌球鞋大底的當家科技拿出來跟大家分享。雖然有點長,但是認真看完你將擁有成為鞋頭的資本!

New Balance篇

1、Abzorb科技

Abzorb科技是New Balance與杜邦公司合作研發的減震材料,它能吸收 99% 以上的地面反作用力,避免腳踝、膝蓋、脊椎等受到不當的地面反作用力擠壓,造成運動損傷。同時,將吸收的反作用力轉換成下一步運動的推進力,幫助節省體能。

推薦鞋款:美產997-999

2、Rev - Lite科技

Rev - Lite(悅輕科技),是New Balance有史以來推出的最輕緩震科技。在保證堅固耐用的緩震效果的同時,還擁有超輕重量。Rev - Lite是可以使用在整個中底的一種材料,相對來說是比較新的一種材料。

推薦鞋款:國產996

3、1C-CAP & EN-CAP科技

這兩者非常類似,EN-CAP則是在C-CAP的基礎上在外面包裹一層堅硬的PU材質,這樣就可以在緩震的基礎上增加穩定及支撐性。而C-CAP是將EVA材質通過高壓,高溫,壓縮,加大密度,從而達到緩震的目的。這兩項是NB早年間的科技。

推薦鞋款:M990

ReeBok篇

1、HEXALITE蜂巢科技

銳步最知名的緩震技術應該就是蜂巢了,模仿蜂房六邊型結構分割氣室,穩定而節省空間。由無數個類似蜂巢的六邊形組合而成,當受到外力衝擊時,蜂巢壁會依靠自身的六邊形結構收縮回彈,起到緩衝的作用。同時由於同樣是氣墊方式,所以具有輕質的特點。個人感覺蜂巢與耐克的sole氣墊非常相似,同樣是密集的氣室分割形態,但顯然蜂巢科技憑藉其仿生結構,無論從美感還是性能上鞋門都覺得它強過sole氣墊。

推薦鞋款:Reebok Question Mid

2、Dynamic Motion X(DMX)科技

DMX--流動緩震氣囊。DMX 是銳步研發的一種流動氣體的氣囊緩震科技。早期包括 DMX10、 DMX6等,數字代表氣囊的個數。後期也出現DMX micro、DMXmega 等。由於技術的限制,DMX 初始腳感澎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出現漏氣、乾癟等現象。特別注意的是後期推出的 DMX foam、DMX Ride 則與早期的 DMX 流動氣囊理念不同,變成了緩震膠中底結構。DMX給我帶來的實際腳感也是非常明顯的,那感覺,怎麼形容呢,有點踩水牀的意思。我就不明白了,這麼美的科技,這麼迷人的一個科技,怎麼就沒落了!不過就在前段時間DMX又出復刻了。

推薦鞋款:answer 1 DMX (如果還有該鞋的小夥伴要珍惜)

3、Zigtech科技

ZigTech設計初衷是為運動者提供柔軟有彈性的穿著體驗,同時還能保存和返還能量,可降低高達20%的腿部磨損和肌肉疲勞。ZigTech鋸齒形鞋底不但能吸收垂直衝擊力,減緩對運動者膝蓋的衝擊,更能隨著運動者向前邁的每一步,沿著鋸齒水平方向傳遞能量,將釋放的體能回饋給運動者本身,讓運動者從足部感受到反饋的能量。銳步曾力推過ZigTech科技,但效果並不理想,用在籃球鞋上被質疑重心太高,橫向移動和轉身又缺陷,經過幾代的改進,ZigTech沒有了誇張的波浪,更加輕薄,降低了重心,但大勢已去。現在主要用在跑鞋領域。

推薦鞋款:Reebok Zig Kick Sierra

PUMA篇

1、Trinomic科技

Trinomic 作為彪馬的主要緩震科技,採用蜂巢式的六邊形結構,放置在鞋底的受力部位,利用六邊形連鎖組織的力學結構,在受到壓力時將力向六面均勻分散,以達到緩震效果。

推薦鞋款:PUMA Trinomic Blaze

2、IGNITE科技

puma現在主要緩震科技就是IGNIT,個人覺得不輸boost,IGNITE這種全新的泡沫材料中底具備了前所未見的高科技回彈泡沫,兼具絕佳的耐磨性與舒適度。IGNITE 使用了 PU (聚胺酯) 中底來取代傳統的 EVA 素材,這種原先使用於汽車懸吊系統的素材,具備高效的回彈反應、舒適的腳感還有出色的耐用性,同時能發揮較傳統中底 130% 的效能。」PUMA獨有的IGNITE Foam為每一步注入極致緩震性能與更強回彈能力,讓跑者在運動中更加靈活自如。

推薦鞋款:PUMA IGNITE NETFIT

ASICS篇

1、GEL科技

誕生已經30多年的GEL,是ASICS最引以為傲的減震材料了,但即便現在來看,也是天外飛仙級別的緩震科技。GEL是一種以硅酮樹脂為基本原料,類似果凍狀的膠質材料。具有超強的吸震力,能保證6米高處落下的雞蛋不破碎。ASICS將具有高抗衝擊緩衝性的GEL內藏於中底。根據使用的場合,分別裝於後腳跟和前腳掌等相應的部位。可保護跑者的腳部免受地面衝擊力的影響。與其他品牌所謂的緩震膠相比,GEL才能算真正的緩震膠,從外觀看有膠的液體感和黏稠感,阿迪的adiPRENE+,從形態上更接近於EVA。僅從緩震效果上看,GEL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GEL在重量上很喫虧,後來為了減輕了重量,於是又出現了加入發泡技術的R-GEL,但犧牲了些許緩震性能。不過ASICS憑藉GEL這一技術,一招鮮喫遍天,靠著GEL一直到現在。

推薦鞋款:Asics Gel-Kayano Trainer

Under Armour篇

1、Charged科技

UA的主打緩震科技是Charged,全稱charged cushion。與傳統緩震發泡科技不同,它能夠在使用者落地時有效降低地面給腳帶來的衝擊力,並且能夠將落地後的衝擊力轉換為一定的彈性反饋給你的雙腳,帶來良好的回彈感。cushion這個東西以前耐克也用過,後來被更軟彈的phylon取代了,phylon再發泡之後就是hd08和zk4上的lunarlite,越發泡越軟,越軟越不耐用,耐克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又將lunarlite和phylon以一定比例混合製成了後來的lunarlon,希望又耐用又軟,當然事實上lunarlon還是很不經踩的。但是經過UA的改良,用在庫裏球鞋上的cushion密度更高,成為UA現在當家科技。

推薦球鞋:庫裏系列

接下來重頭戲來了,球鞋界的哼哈二將來了!

adidas篇

1、adiPRENE 和 adiPRENE+科技

adiPRENE :採用經過高溫分解後重新排列分子的 EVA 材料製成,是 adidas 常見的一種後掌緩震科技,通常放置到後跟需要緩衝的區域,以增強雙腳的保護性及穩定性。adiPRENE+ : 相較於 adiPRENE,adiPRENE+則更具彈性,常用在前掌區域,不僅具有出色的緩震性能,富有彈性的表現有助於雙腳在啟動的過程中更加迅速。阿迪早年間的緩震材料,個人印象中用在籃球鞋款上比較多。

推薦鞋款:Tmac 5(青春回憶殺)

2、Bounce科技

Bounce科技可以理解為低配版的boost,Bounce技術的設計理念很明確,在提供緩衝保護的同時,最大限度將每次蹬踏的能量轉化為幫助移動的動力。穿著者運動起來因此更加輕鬆省力。採用Bounce技術球鞋中沒有常見的如泡沫塑料等吸能材料。Bounce技術的基本特徵就是一體化結構的中底。它可以將每一步的能量都儲存下來,然後在回饋到你的下一步運動中。說白了,其實發泡Bounce就是上面adiPRENE 和adiPRENE+ 的綜合體,將兩者的優點給予一身,又彈又軟的一種發泡材料。

推薦鞋款:adidasBounce

3、a3 Structure科技

Structure是採用 θ型結構的 TPU 中底來進行緩震及回彈。全腳掌a3 模塊化設計,讓你的雙腳可以在地面「起降」自如。a3三維能量管理系統能為您提供更完美的推動、緩衝和引導三維一體的功能。a3結構都能給你提供一如既往的持久穩定與舒適動力。通過使用幾何模塊設計與革新材料,當您的腳從後跟過度到前掌時,每一個a3 Structure的幾何模塊都能給你完美的緩衝、推動和引導。

推薦鞋款:Adidas A3 The Garnett 3(青春回憶殺2.0)

4、Feet You Wear(天足)

adidas的feet you wear天足概念在1997年提出,天足」的設計理念是由若干個支撐點和足弓的支撐構成的一個平面,整體看來就像是人腳的還原一樣,可以提供給穿著者最舒適、自然的穿著狀態但feet you wear天足並非自家研製出來的科技。從第一雙應用「天足」技術的籃球鞋EQT 2000開始到KB8 III結束,「天足」技術經歷了僅僅8年的歷史便宣告終結了,這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天足」技術並不是adidas自主開發的,在專利權的問題上與所有權公司無法達成共識。

推薦鞋款:adidas Crazy 3(青春回憶殺3.0)

5、Boost科技

終於到boost科技了上場了,作為阿迪目前的拳頭科技,材料減震的巔峯,boost的出現,讓其他減震科技都黯然失色。憑藉其近年來的強勢表現,阿迪一舉扭轉被耐克壓著打的局面。boost的力挽狂瀾,阿迪這幾年靠著boost碾壓一眾品牌,隱隱有著一統江湖的勢頭boost實際上就是讓堅硬的TPU通過熱塑性工藝後獲得彈性,相對於傳統的EVA材料,BOOST在諸多性能上具有優勢,更輕、更彈、更軟,而且幾乎不受低溫影響。似乎目前唯一妨礙boost一統江湖的就只有不菲的價格了。(小道消息:聽說boost研發者最初想把這項科技買給國內的一家運動品牌,可惜未能達成共識,是不是有種錯失喬丹的趕腳)

推薦鞋款:太多啦

6、Futurecraft 4D科技

這個科技舟哥今年一直在關注,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科技。是世界第一雙通過數字光合成技術製造的高性能鞋中底。其採用CLIP技術將鞋底從液體樹脂材料中從無到有的製作出來僅需要1.5h,蜂窩狀鞋底充分利用了3D列印技術可製作多孔結構的優勢,實現了其輕量化的目的。同時由於CLIP在材料性能方面的獨特優勢,使該鞋底擁有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因此Futurecraft 4D跑鞋具備了超輕、緩震、穩定、舒適等運動需求。新技術的另一優勢就是可根據每個人的足部特點進行製作,用戶可發送個人足部數據便可製作出符合自己的鞋子,因此開啟了鞋子的個性化定製時代,這實際上也是3D列印技術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創新應用。

推薦鞋款:adidas Futurecraft 4D

NIKE篇

1、Air Sole科技

問世於 1979 年的 Air Sole 是 Nike Air 的最初形式,以高壓方式將 Nike Air 氣體灌入一個堅韌的合成橡膠層內而成,將其置於中底之中,從而達到緩震的目的。Nike Air Tailwind 是第一雙帶有 Nike Air 氣墊的運動鞋。比較古老的氣墊科技了。nike氣墊的最初形式,以高壓方式將Nike AIR氣體灌入一個堅韌的合成橡膠層內而成。Air-Sole在緩震能力、穩定性能和反應速度等方面表現較為均衡。適用範圍廣,在多種運動鞋上沿用至今。現代籃球鞋用的不多了,但是由於aj11的存在,sole氣墊夠喫一輩子了!

薦鞋款:AIR JORDAN 11

2、Zoom air科技

耐克當家科技,應用在幾乎所有頂級鞋款上,尤其後衛鞋款。NIKE官網解釋為:衝擊氣墊,很薄,使腳更貼近地面,提高穩定性。在提供緩震的同時亦給予足夠的彈力。zoom氣墊比較薄,要起到緩震和助彈作用,要求氣壓會很高,所以zoom氣墊內部會有牽拉縴維,這種纖維並不是用來承重緩震的,而是用來牽拉住氣墊保持規整的形狀,因為高氣壓會把氣墊膨脹成接近球型,(學過物理都明白原理吧)。如果內部牽拉縴維斷裂,就會出現「鼓包」現象,這個穿過aj28的JR會有種說不出的痛吧,哈哈哈。

推薦鞋款:KD10

3、Hex Zoom科技

zoom變異版,是詹皇量身打造。 首次使用在LeBron 12中,採用六邊形打造的 Zoom Air 單元,具有針對性分區放置的特點。

推薦鞋款:NIEK LeBron 12

4、Air Max科技

Air max是NIKE推出的較早的氣墊類型,它是根據NIKE最早推出的AIR氣墊改進而成。於87年推出,並用在了當年的經典球鞋AIR MAX 1上,該款鞋命名為AIR MAX 1就是因為它是第一雙搭載MAX AIR 氣墊的運動鞋。MAX AIR氣墊相較於zoom氣墊會厚一些,內部沒有牽拉縴維,氣壓相對低,緩震性能有優勢,但是回彈性無法跟zoom氣墊相比。一般用在後掌和跑鞋上。MAX氣墊一般都是開窗的,看上去相當震撼,特別是全掌開窗的MAX氣墊,那陣勢,牛B閃閃亮。

推薦鞋款:MAX 97

5、SHOX科技

這個科技厲害了,剛出來的時候我覺的SHOX裏裝的肯定是彈簧,同樣天真的快點個贊去。連接SHOX圓柱上面的是TPU(熱電塑料聚氨酯橡膠)後跟,它在SHOX圓柱分散衝擊力的同時提供了對後跟的支撐。 SHOX是利用高密度的PU發泡柱取代了真正的彈簧。它可以吸收衝擊力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動能。吸收並控制下落衝擊的能量,並迅速向上反推。但缺點是體重較輕的運動員難以感受,同時由於其硬度問題,也被廣泛質疑。SHOX技術深深的烙上了卡特的印記,這項科技和卡特這個彈簧人真是絕配。

推薦鞋款:NIKE SHOX VC(青春回憶殺4.0)

6、LUNARLON科技

lunarlon,又稱:「露娜」,聽上去像個妹子的名字。屬於發泡的eva,比phylon輕30%。兼具柔軟響應以及舒適的腳感。不僅能緩震,還能提供一定的動力反饋。是nike力推的材料減震科技。也是之前nike的PHYLON中底的升級。耐克曾經力推的新型減震材料,還搞了個航天科技專民用的噱頭,號稱登月科技。性能還是不錯的,的確很軟,特別跑鞋,很舒服。但是露娜的回彈和耐久性被阿迪的boost完爆,之後耐克似乎不太重視露娜了,看著boost一騎絕塵。

推薦鞋款:Nike Lunarepic Flyknit

7、VaporMax科技

Nike今年主打的拳頭科技,VaporMax為前掌和後掌兩個大的氣室單元,並且兩個大的氣室單元都是獨立的,氣體不會前後流動。後跟的氣墊成馬蹄型,這種形狀能很好的承托足跟,在足跟最外側有加厚的TPU來增加鞋子的耐磨性能。前掌的四個氣室相連,空氣能在這四個氣室中流動。中間的兩個單元外側有加厚的TPU耐磨層設計。前掌之所以設計成四個分割氣室是為了讓前掌在跑動中,彎折更自如。nike官方透露這款鞋的研發超過7年時間,AirVapormax最大的創新就是打破了傳統Air跑鞋的設計,去除了泡棉中底、橡膠外底以及粘合劑等等多餘部分,全新的Vapormax Air氣墊讓鞋子只有簡單的兩部分:鞋面和氣墊。舟哥覺得這是一款非常值得入手鞋子。

推薦鞋款:Nike Vapormax

最後鞋門來總結一下:NB、ASICS、Reebok覺得一直在喫老本,近幾年沒有什麼驚艷的科技,大力度都在放在了品牌文化上面。PUMA和UA近幾年非常上進,無論從科技和設計都能看的走心了。特別是puma買下了第二代boost準備大幹一場,雖然還在跟阿迪官司中,但是個人還是比較期待的。Nike和阿迪還是龍頭大哥,不僅有創新的科技而且會去修補之前科技bug,使旗下產品更加完美。將來鞋底科技會發展成什麼樣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s:可能還有一些科技鞋門沒有講到,歡迎大家在留言幫我補上,讓我漲漲知識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