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包商:負債5000億,城商行明星,明天系犧牲品 新聞 第1張

這是自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被關閉之後,最重大的一起商業銀行風險事件,也是銀保監會(銀監會)歷史上第一次接管商業銀行。這家曾經的城商行明星、小微金融標桿,何以跌落至此?

5月24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接管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

公告稱,鑒於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銀保監會決定即日起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為保障包商銀行正常經營,其業務由中國建設銀行實施託管。

這是自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被關閉之後,最重大的一起商業銀行風險事件,也是銀保監會(銀監會)歷史上第一次接管商業銀行。

盡管地處內蒙古包頭市,包商銀行在中國銀行業的存在感一直不弱,不僅是城商行明星,還被視為小微金融標桿。

不過,近年來,包商銀行的同業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突飛猛進,同樣為行業所關注。

包商銀行的“明天系”背景並非祕密,兩年未發財報亦讓業界浮想翩翩。但當這家銀行被銀保監會接管並開創歷史之後,還是令人感到意外,並且唏噓。

等待包商銀行的結局,究竟是被建行並購,還是在一年後重生?我們不得而知。

而在金融強監管背景下,包商銀行被接管事件,會開啟中國金融業的並購重組浪潮嗎?

行業明星,監管評級持續靠前

包商銀行成立於1998年12月,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2007年9月更名為包商銀行。

據官網介紹,截至目前,包商銀行在內蒙古以及寧波、深圳、成都、北京設立了18家分行、313個營業網點,員工8000多人。

在行業裏,包商銀行以小微金融業務而知名。該行設立了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還發起設立了北京昌平、天津津南、江蘇南通、大連金州等31家村鎮銀行。

早在2005年,在國開行和世界銀行的推動下,包商銀行在國內率先引進德國IPC公司微貸技術,成為小微金融領域的先行者。

包商銀行於2017年10月發布的新聞稿稱,經過12年的發展,包商銀行累計為60萬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金融服務;累計發放小微貸款4000億元,支持了400萬人的就業、創業和展業。

在金融科技領域,包商銀行同樣走在前沿。2014年6月,包商銀行啟動數字化戰略轉型項目,上線了國內首家主打互聯網智能理財平臺的“小馬bank”;2015年8月,包商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平臺“有氧金融”。

2016年12月,包商銀行控股子公司——包銀消費金融公司開業,為全國第17家經銀監會批准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成立伊始,包銀消費金融公司確立了“做在線生活的消費金融服務商”的發展目標和定位。

2018年9月,包商銀行信用卡中心正式掛牌。自2007年發卡以來,包商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突破200萬張,月交易額100億。

官方資料顯示,包商銀行是中國銀監會評定的首批風險最小(即二級)的七家城商行之一,監管風險評級連續多年保持在二級水平。

不僅如此,包商銀行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小企業金融服務先進單位”;而該行董事長李鎮西曾獲得“2015-2016年全國金融系統企業文化建設標兵”、“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2011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包商銀行2016年財報顯示,截至當年末,該行資產總額4315.83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42.10億元;不良貸款率1.68,撥備覆蓋率 176.77%;資本充足率11.69%,一級資本充足率9.07%。

可以說,包商銀行是中小銀行當中不折不扣的“尖子生”。

負債5000億,資本充足率告急

從體量來看,包商銀行排在城商行前列,是極少數資產規模邁過5000億大關的城商行。

過去兩年來,包商銀行一直沒有發布年報。不過,通過中國貨幣網,我們獲得了這家銀行的一些最新數據。

根據包商銀行在今年2月份公佈的《2019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截至2018年9月末,包商銀行資產總額5358億元,其中各項貸款及墊款2042億元;負債總額為5034億元,其中吸收各項存款2293億元,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為2211億元;所有者權益324億元。

同時,包商銀行曾於2017年10月披露三季度財務信息,截至當年9月底,該行合併口徑下總資產5762.38億元,負債總額5437.26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325.11億元,三季度凈利潤為31.95億元。

對照來看,從2017年9月末到2018年9月末,包商銀行的總資產/負債總額縮水了400億元左右,所有者權益總額略有下滑至32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披露2018年三季度數據的時候,包商銀行沒有公佈盈利數據,也沒有披露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數據。

從2017年三季度末的數據來看,包商銀行資本充足率9.52%、一級資本充足率7.38%,分別低於10.5%、8.5%的監管要求。

可以預期的是,包商銀行在2018年很可能出現了盈利大幅下滑的情形,並且其資本充足率進一步跌入監管紅線之下。

盡管包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看似不高,但如果考察其逾期貸款情況,該行的真實資產質量堪憂。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3月,包商銀行兩名員工在辦理貸款中收受賄賂,並因違法發放貸款,造成銀行損失2億元未能收回被判刑;2017年3月,包商銀行北京分行被捲入齊星集團債務問題,信貸敞口高達5億元。

纏在包商銀行身上的另一顆炸彈是表外項目。截至2016年末,包商銀行的表外項目(承兌匯票為主)餘額就超過了800億元。

在2017年10月發布的跟蹤評級報告中,大公國際分析了關於包商銀行的一些不利因素:

資本充足率水平快速下降,2017年6月末計提儲備資本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經不滿足監管要求,未來資本補充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貸款行業集中度仍然較高,不良貸款規模繼續上升,不良貸款偏離度較高,資本質量下行和信用風險防控壓力仍然存在;

應收款項類投資規模仍處於較高水平,面臨一定的投資風險;

對同業資金的依賴度較高,且同業負債規模及佔比均處於較高水平,未來業務調整壓力較大。

對於包商銀行的客戶來說,監管接管+建行託管可以確保他們的利益得到保障,但對於包商銀行次級債的投資者而言,他們的境遇並不那麼樂觀。

2015年12月28日,包商銀行在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公開發行總額為65億元人民幣的次級債券,期限為5年+5年(第五年末附贖回權),票面利率為4.8%。

根據有關監管規定,一旦商業銀行面臨生存危機,其次級債存在減記或者債轉股的可能性。

金融供給側改革,開啟並購重組潮?

表面上,包商銀行的股權極為分散,前十大股東均為內蒙尤其包頭當地企業。然而,包商銀行的“明天系”背景,多年前就在圈內廣為流傳。

通過錯綜復雜的操作手法,“明天系”控制了一大批金融機構。除了包商銀行,其還控股了濰坊銀行和哈爾濱銀行,並曲線參股了天津銀行、廈門銀行、溫州銀行、內蒙古銀行、大連銀行、錦州銀行等城商行。

在強監管之下,以“明天系”為代表的資本大鱷正在被整肅。監管部門所指的“嚴重信用風險”,或許正是“明天系”陰影下包商銀行的不良貸款和表外窟窿。

去年6月,包商銀行在公告延遲披露2017年財報的同時聲稱,該行“擬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股東股權可能發生變動”。

此次被接管則表明戰投引進宣告失敗,這又從側面印證了包商銀行所面臨的深刻危機。

市場關心的是,作為過去20年來第一家被中央監管部門接管的商業銀行,包商事件究竟是特殊個案,還是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金融風險處置樣本?

在去年11月份發表的《金融穩定報告2018》中,央行曾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其完成了對4327家金融機構的首次央行金融機構評級。評級結果分為1-10級,級別越高表示機構的風險越大。

評級結果顯示,3969家銀行機構的評級結果分佈在1-10級。其中,評級結果為1-2級的76家,佔比1.91%;3-7級的3473家,佔比87.5%;8-10級的420家,佔比10.58%,其中235家為農村信用社、109家為村鎮銀行、67家為農村商業銀行。

這420家8-10級的銀行機構,被央行定義為高風險金融機構。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公司治理亂象。今年4月29日,銀保監會網站發文《全面開展股東股權排查整治工作 夯實農村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基礎》,該文重點提及了監管部門在排查整治工作中發現的農村中小銀行股東股權的問題,包括:

少數機構部分股東通過違規籌資、資質造假、委託代持等方式入股;少數股東集團突破入股機構家數限制形成“資金系”。如某公司通過關聯公司入股19家農合機構,最高實際持股比例超過40%。

少數機構股東通過隱性關聯謀求控制主導經營,越權幹預機構經營,服務自身利益;甚至指使機構向其發放貸款後拒不歸還,惡意“掏空”機構,將其作為自身“提款機”。

在金融去槓桿與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如果包商銀行是一個處置樣本,又有多少家金融機構會步包商銀行後塵?

需要指出的是,包商銀行開創了銀保監會接管商業銀行的先例,但在保險業裏,過去這些年,出現過多起接管案例。

最近的一次是安邦保險。2018年2月23日,保監會發布公告,鑒於安邦集團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經營行為,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

這是保監會第一次直接接管保險公司。在此之前,保監會曾通過保險保障基金先後接管過新華人壽和中華聯合保險,且都實現了良性退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