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鍛鍊的這幾年,身體好了,生病少了,最重要的是,孩子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我一直認爲,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同時,孩子們喜歡體育,很大程度上是我和老公重視和影響的結果。

作者:凌太;本文來源:公衆號“凌太來了”(ID:HelloMrLing)。

........................................

我家有三個愛運動的人。作爲那個唯一的落後分子,我這兩年也開始游泳、爬山,學會了網球,還偶爾去健身房鍛鍊並嘗試過瑜伽普拉提。我得承認我是出於一箇中年人對健康應有的重視才這麼幹的。

作爲一個從小不愛運動的人,我至今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也不能理解爲什麼大金鍊子能常年堅持運動、還愛看包括摔跤和環法在內的一切體育比賽:一幫人那麼枯燥地騎好幾天,他就那麼津津有味兒地在電視機前看好幾天。

但我一直認爲,體育運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非常重要。孩子們喜歡體育,很大程度上是我和老公重視和影響的結果。

因爲空氣原因

開始了運動強身健體之路

我兒子兩歲之前身體挺好,幾乎沒生過病。那時差不多每天都帶他出去玩兒、曬太陽,至少上午下午各一小時。也帶着出遠門。上幼兒園以後開始生病,尤其是呼吸道不行,隨着北京空氣的惡化頻繁發病並且發展到哮喘(遺傳了他爸的過敏性體質)。

我沒有像別人建議的那樣給他喫中藥“調理”,而是開始帶他們游泳。那時候他三歲多、妹妹不到兩歲。先是在家裏的小泳池遊了兩年,我親自帶着,每週兩次,風雨無阻。

後來又在一家游泳機構遊了一年多。到了香港以後,除了自己遊之外,每週仍然堅持上一次游泳課。

兒子問我:爲什麼早就都會遊了還要上游泳課(他喜歡自己遊,不喜歡上課)?我告訴他,是爲了保持運動強度和體能。

(妹妹最愛的運動是游泳和網球,上學期自己選的課外課是籃球)

除了游泳,他們還玩兒足球、籃球、網球、高爾夫、輪滑、溜冰,也分別學過一年武術和瑜珈。每週除了上鋼琴課那一天,基本每天都能保持一個小時運動。每年冬天我們都出去滑雪,因爲滑雪對呼吸道特別有好處。

兒子喜歡急速運動,喜歡開摩托艇和從山上往下俯衝的感覺,他和妹妹都是在六歲那年滑了自己的第一個中級道(我到現在也不行)。總之,那時作爲一個帝都家長,我想我在率領孩子們“健身抗霾”方面算是比較努力了......

讓孩子運動,氛圍很重要

有人可能要問,有那麼多時間嗎?有。我們的課餘時間安排其實很簡單也很充實,基本就四件事兒:玩兒、運動、看書、彈鋼琴。

從北京搬到香港以後,我發現寸土寸金的香港其實運動條件比北京好很多,加上空氣好天氣暖和,香港孩子戶外運動時間大大多於北京的孩子。雖然學校操場小,但公共運動場館很多,而且更有運動氛圍,什麼項目都有很多人玩兒。

尤其是足球,沿襲了英國人的傳統,六七歲踢得差不多的孩子就進俱樂部踢了。到處都是郊野公園,週末都是帶着孩子爬山的家庭。我們也很快加入了這個行列。

在北京的時候我覺得這倆孩子算運動多的,到了香港,算是正常水平,暑假到了美國一看,我們屬於運動方面亟待加強的。美國人對運動的重視和癡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先不說孩子們身爲運動健將的大表哥了,就說我這邊的倆乾兒子吧:哥哥比兒子大半歲,弟弟比兒子小一歲,哥倆都人高馬大。作爲同齡男生,他們的運動量是這樣的:三年級的哥哥踢了幾年球了,現在在俱樂部踢,每週三次訓練,室外場地,風雨無阻。

另外每週還有兩個小時網球、一個小時籃球、一個小時游泳。週末一般有兩場足球賽,每三四個月會有一次聯賽,那就會變成四場比賽。二年級的弟弟呢不喜歡奔跑的項目,所以三次足球換成三次他喜歡的跆拳道,其他項目跟哥哥一樣。

暑假期間,他們會上運動方面的夏令營,一天結束之後回來照樣游泳打球.....

我覺得,這個運動量對我家這倆來說有點兒大,體能跟不上。雖然天生條件可能就跟我們不一樣,但這兄弟倆的體能其實也是靠長年累月的運動建立起來的。

我問我閨蜜,也就是他們的媽:是就你們家這樣,還是這兒的孩子都這樣?她想了想說:“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這樣,他們同學很多都是三項運動一起上。但我們在老中(中國人)裏應該算是運動量大的。”

於是我想起來她去年的抱怨:“這兒白人太多,體育真拼不過他們,他們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天天這麼玩兒啊!”所以你看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的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多少都跟從小戶外運動有關。

(滑雪絕對是Marcus最愛的運動,可惜一年滑不了幾天)

孩子經常運動

幾年下來的狀態很明顯會不一樣

可能有人要問了:你不是一直強調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嗎?爲什麼運動這個事兒要跟別人比呢?我的回答是:運動這個事兒還就是要比的!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個孩子運動還是不運動,幾年下來狀態差蠻遠的。

運動的好處很多。孩子們堅持鍛鍊這幾年,身體好了,很少生病,喫得香睡得着。兒子的哮喘也沒有了,而且,開始跟他爸一起看比賽......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眼最好的辦法。

他倆目前視力都非常好,不知是不是跟運動也有一點兒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們變得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

因爲體育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很多東西不用你說教,體育運動中就都學到了。

我姐的大兒子,孩子們的表哥,從小就精力旺盛,好動,好勝心強,打牌做遊戲都不能輸。後來我姐送他去學游泳,游到十歲轉爲打水球。

作爲校隊裏唯一的亞裔,開始他也老坐冷板凳,後來慢慢越打越好,中學以後既打校隊也打俱樂部,最後成爲兩個隊的主力和隊長,帶領俱樂部隊奪得全美第五名的成績。去年上高二的時候,就已經收到兩所常青藤大學的提前錄取邀請。

在這個過程裏,他從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長成了一個將近一米九的肌肉發達的魁梧青年。還是想贏,也知道怎麼去贏,但對於輸,卻早已經淡然了。

上面這一段簡單的話,背後是他八年的艱苦付出:每天至少三小時訓練,週末無休不分寒暑,每一個假期都在泳池度過,或者全國飛着參加比賽。冬天北加州也是十度以下的低溫,每天晚上六點到八點照樣在戶外泳池訓練。

與此同時,還要在一所傳統嚴格的私立高中保持基本上全A的成績。晚上即使做功課到半夜,早上也還要早起,趕在上課前完成訓練。可以想見,不光水球隊,其他的校運動隊和俱樂部隊也都是這麼過的,要不美國怎能成爲世界第一體育強國呢。

記得北京的一家游泳機構的老闆跟我聊過:在他那兒練游泳的孩子,大多數是一週一次,每次一小時,極少數是兩次,練三次的簡直鳳毛麟角。而美國練游泳的中小學生,很多都是一週10小時。“你說,我們比賽怎麼比得過他們?!”他激動地跟我說。

大表哥馬上就要上大學了,這個暑假先回北京探親。在北京的一個多星期裏,他每天要在酒店的游泳池游泳,並且在健身房練習力量。因爲之後還要參加高中時期最後一個賽季的比賽,他不想鬆懈。

一個人有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我覺得很值得敬佩。從這個角度講,我就能理解爲什麼西方人一向把體育當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16歲時的表哥)

不光孩子要付出

家長也要付出

在這個崇尚體育的環境裏,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長也要付出。訓練要接送,比賽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賽的後勤都是由家長志願者們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學校的各種校隊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長來志願做教練;即使是那些運動不行的孩子,也會有家長出面組織起來訓練跑步踢球。如果家裏兩三個孩子練的項目不同,那家長簡直就要忙昏頭,大家必須結成互助小組纔有可能搞定。

像我前面說的閨蜜,一邊上着班,一邊當soccer mom(足球媽媽), 兼顧着兩個兒子的各種運動訓練,被我們譽爲女超人......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特長爲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如果孩子實在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和想法,那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個個人項目和一個集體項目(可以自己選一個、家長指定一個),只要一直有得玩兒就行。大表姐就屬於這種情況,她什麼運動都玩兒過,最喜歡的卻只有網球,已經打得挺不錯的了。

“比”到這裏,國內的家長是不是看得有點兒坐不住了,哈哈!確實,美國這強大的體育文化咱們並沒有,我每次來都會受刺激,感覺剛逃離中國人民幼升小小升初的戰火硝煙,又落入美國人民體育運動的汪洋大海......

不過呢,每家的日子還得自己過,條件不同,功課輕重不同,對運動抓得就會有鬆有緊。家長只要有這個意識,儘量去做就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那孩子懶下來也是很容易的。等到了十幾歲再推他動,他纔不會理你,那時可能連個一千米都跑不下來。

(在斯里蘭卡旅遊時偶遇這個殖民者在1889年建的老球場,Marcus技癢,下場打了9洞)

(去年夏天,妹妹在夏威夷揮杆)

兩年前的暑假,我在美國認識了一個剛從國內移民過來的媽媽,她有個兒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有一次大家在公園遊樂場碰到,就說一起玩兒吧。然後我家這倆上躥下跳各種奔跑,在monkey bar上盪來盪去像猴子一樣。

但那個小朋友卻什麼也玩兒不起來,看看摸摸,淺嘗輒止。感覺動作不是很協調,也不是很想玩兒的樣子。他媽媽跟我說,他從小是老人帶着,很少運動......這件事給我印象還挺深的。

前段日子,我在這位媽媽的朋友圈看到了他兒子的照片,穿着雪白的棒球服,扎着腰帶,戴着棒球帽,正在揮杆擊球。兩年不見,原來那個胖胖的小男孩看起來瘦了、神氣了,特別帥。我真是太替他高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