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比當時的東林黨人、文壇領袖錢謙益要小好多歲,但是崇禎年間,黃宗羲曾四次參加科舉考試未中,卻得到錢謙益的賞識,甚至同意他在家中的藏書樓絳雲樓讀書,兩人遂成忘年之交。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生活朝代更替的時代,特別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取代漢人王朝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不得不面臨一種艱難的人生抉擇。在傳統的觀念里,為國殉難,不作貳臣,不與滿清政府合作,是起碼的民族氣節,是當時士人不二的選擇。面對國家滅亡的悲劇,錢謙益和黃宗羲兩人雖然都剃了發留辮,但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也造就了後世不同的評價。

錢謙益的情況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1445年,南明覆亡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取義成仁,自殺殉國。錢謙益於是效仿屈原自沉以明志,事前還通知了不少親戚朋友。人們都來了,滿懷敬意地肅然觀看,結果錢謙益在船上流連猶豫了很久,用手探了探水,說:「冷極奈何!」水太涼了,終究沒敢死。倒是柳如是獨自跳了下去,被人救了起來。錢謙益回到南京後,就剃髮歸降南下的清軍統帥多鐸。錢謙益是東林黨領袖,文壇大家,弘光朝覆滅時開城率眾投降滿清,對江南士大夫帶了一個壞頭,導致大批漢人官員無所忌憚紛紛投降滿清,成為其人生一大污點,民族氣節尚不如其妻名妓出身的柳如是,令人鄙視之至,被列入《明史·貳臣傳》罪有應得。

黃宗羲的情況與錢謙益大不相同。黃宗羲早期是強硬的反清復明派。1445年,弘光朝覆滅後,追隨魯王散盡家產組織「世忠營」抵抗清軍南下,在多次兵敗後,曾奉命向日本求援沒有收穫。從日本返回時看到明朝大勢已去,就上岸剃了頭髮。但黃宗羲剃髮後歸隱山林,沉心於學術著書和講學,堅決拒絕與清廷合作,不答應出來做官效力,也不允許家人和學生出來做官。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詔征黃宗羲為「博學鴻儒」,黃宗羲學生代為力辭。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禮敦請」黃宗羲赴京修《明史》,黃宗羲以年老多病堅辭。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又召其進京充顧問,徐乾學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辭。

在清廷定鼎中原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黃宗羲雖然剃髮留辮,但內心一直以明朝遺民自居,遁入山林,潛心學術,不願意跟清廷有瓜葛,也不願意出來做官為清廷效力。去世的時候要求不配葬任何東西,只有石板一塊,床褥一條,赤身裸體下葬,以示清白。

黃宗羲像


錢牧齋留辮子是為了去北京做官,黃宗羲留辮子是被動的無奈之舉。個中高下,不辯自明。但錢牧齋晚年做的還算可以,變賣家產支持鄭成功復明,也算是儘力贖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