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兒牛兒在坡上喲,田園綠葉好風光喲。一方黃土一方田,山又高來水又長。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曾經叱吒風雲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如今只能孤獨地坐在城門前,但身上那件早已褪色的黃馬褂,卻依舊支撐著他最後的倔強。

曾經高朋滿座,迎來送往,多少大官小吏卑躬屈膝,只為見一見年大將軍。可現如今,陪著他身邊的只有一個小牧童,還有牧童家裡的一頭牛。

老牛埋頭苦幹,將來老了、幹不動了,也免不了被牧童宰殺的命運。

而曾幾何時,年羹堯也是一頭牛,一頭為主子胤禛埋頭苦幹的老牛。忙了一生一世,本以為主子能顧著情面手下留情,結果等來的還是鳥盡弓藏。

世態炎涼,不過如此。

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年羹堯都沒有為了活下去而屈服過。他不是不知道,猜忌是古今君主的通病,如果不是胤禛的默許,朝堂上的悠悠之口立刻就能閉嘴。與其窩窩囊囊地死,還不如挺直了腰桿。年羹堯做了一輩子奴才,但他不像李衛,心甘情願,他想做自己,不為任何人控制。

最後他把那串念珠扔給李衛,讓他還給胤禛,以示與胤禛斷絕主奴關係。

當年他自己的話言猶在耳:「主子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奴才願做一個護法的金剛。」

今天,他也要堂堂正正地做回自己。

人生在世,歸根結底,不過是奴而已。為名為利,為父為母,為子為女,為國為家。可忙來忙去,究竟是為誰而忙呢?

牛兒牛兒,你又是為誰而忙呢?


《雍正王朝》裏,和年羹堯下棋的小牧童唱的的那首童謠就叫《牧童》。

「牛兒牛兒在坡上喲,田園綠葉好風光喲;一方黃土一方田,山又高來水又長。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裡面最讓人傷感的那句詞就是「牛兒牛兒為誰忙。」

回看坐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在滿是塵土的臉上,縱橫溝壑。那件已經髒得可以當抹布的黃馬褂,還在昭示著黃馬褂主人曾經的輝煌。

然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年羹堯一生為名為利。因為當年的一盆洗腳水,年羹堯高傲的頭顱不得不低下。此後的年羹堯發誓絕不向命運妥協,凡事逆流而上,絕不回頭。名利使他有尊嚴,也使他「倚功造過」,黑了心腸。

在年羹堯的人生中,如果認命,有很多次機會回頭,且絕不會事如此下場。但如果那樣,也就不是年羹堯了。但是到後期,牛兒究竟是為誰忙?年羹堯自己心裡也沒底了。

管家讓他上謝恩摺子,讓他降低用度檔次,他回了一句「你怕了?」

自從雍正和他決裂,剝奪了他撫遠大將軍職務後,他就頂在了這股氣上,永遠下不來了,一條道走到黑了。

一路上有恩怨、有感情、有宿命,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為誰忙?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首先感謝平臺邀請作答,在此也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臨死之前,已經被被貶為看守城門的一個小吏,卻依然穿著當初雍正皇帝賜予的黃馬褂,可謂格外的顯眼和惹人關注。在自己看守城門的最後日子裡,有個小牧童經常趕著牛羣過來陪自己下棋,還常常哼著曲子,大概內容就是:牛兒牛兒在坡上喲田園綠野好風光喲一方黃土一方天山又高來水又長喲。。。。。。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他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一首平平無奇的鄉野牧童兒歌,卻讓經歷人生起伏和大起大落的年羹堯倍感唏噓。

早些年作為雍王府的包衣奴才,跟著主子雍正王爺前後辦差,因為自己的殺伐決斷和辦事得力,也是深得雍正的賞識和重用,官運步步高昇,從早期的四川的軍門做到後來的川陝總督,再到後來的撫遠大將軍王,一下子到達了自己人生仕途的巔峯。早期自己的職位低微和身份卑微,養成了年羹堯謹小慎微的性格,凡事都是處處仍讓,這個在後來自己權力逐漸增大,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年羹堯開始變得暴戾無常,在西北地帶一貫以自我為中心,甚至不把當朝的皇帝雍正放在眼裡,以至於軍中只知道聽從年大將軍的手令,壓根不知有朝廷的存在,這個也一度讓雍正對其起了殺心,畢竟不能朝廷中央集權,這樣下去是極度危險的。

或許是考慮到年羹堯是自己一把提攜起來的,又是站在自己陣營的重要勢力存在,雍正一次次仍讓了對於年羹堯一些看似很過分的行為,這些行為在年羹堯自己想起來就是完全是作死。但是在年羹堯殺死了自己派去監督額孫嘉誠之後,雍正下定決心賜死年羹堯,不再養虎為患。而在年羹堯看來,自己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去反叛自己的主子雍正,出於自己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最終也搭上了自己的仕途以至性命。

在自己行將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和生命之前,聽到牧童的歌聲,或許更能讓年羹堯體會到更多的唏噓和感概,不懂得及時見好就收,急流勇退,反而處處和當朝作對,實則是自己對於政治的無知,自己也只是充當了雍正的一顆棋子而已。


其實是作者藉助孩童的兒歌道出了年羹堯為人做官的失敗之處,為人不知感恩圖報,傲氣於外,不修德行於內,為官更甚,仗著平定叛亂,以漢人身份功高蓋主,不知收斂,得罪了滿朝文武,招嫉妒於一身,不懂為官之道,激流勇退,導致最終的結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