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下一代有所作為的企圖心

作者: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四十年前,我在北美的一位朋友,他跟他的太太都希望他的孩子可以當醫生,小孩就在這樣的期望下,花了十年的時間,取得了醫生執照,小孩將醫生執照交給父母,告訴他們,我已經完成你們要我完成的夢想,現在我要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了。


 就像最近聯合報報導,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加州柏克萊攻讀博士的女兒,後來「轉行」當麵包、蛋糕師傅。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女兒念完博士學位後,卻決定去日本改學音樂,還說已做完了他交代的事情,「女兒的責任已盡了」,現在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些兒女都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夢想,需耗了寶貴的時間跟資源,但後來還是可以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種情況還不算太糟。事實上,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驗,年輕時,我很想到MIT讀博士,但因為雙親居住日本,父親希望我到東京大學讀博士,我就依照他的意思去做。因此,我就很盼望我的兒子KEN可以到MIT幫我拿個博士學位。不過他大二結束後,就到IBM研究所工作十六個月(coop program),然後告訴我,企業在電腦方面要比學校進步太多,所以他決定不到MIT了,大學畢業後,他要先到企業去,未來需要進修時才再回到學校。而他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設計電腦軟體解析人造衛星照片,精算今年全球各地種主要農作物的產量,是真正高科技的技術,我也認為他喜歡並能在工作上享受成就感就好。


 不過我認為令人最為擔心的是,時下許多年輕人,擁有了學位之後,就眼高手低,除此,對工作也喪失了企圖心。日本最近就出刊了一份「特別報告」,舉出許多例子,例如,有一位25歲喜歡打籃球的年輕人,剛到公司沒有多久,上司告訴他,你這兩個月留在東京,但是三個月後,我要派你到名古屋一年。這個年輕人馬上拒絕,同時也辭職不幹。原來是他不想離開在東京的籃球夥伴們,他將興趣看作比工作來得重要。


 最近也跟一位朋友及其家人一起吃飯,他的孩子剛從研究所畢業,讀的是都市計畫,想繼續到美國哈佛、MIT或其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問我的意見,我說,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另外,我也認為都市計畫,現在很重要的一部份是都市更新,你或許可以背著背包,不要去讀博士學位,用一年時間到全世界各城市到處去看看,並拍很多的相片來排列組合,創新看看不同的特點在哪裡?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眼界與心胸的啟發,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新的可能。這並不會比攻讀博士學位差,人生重要的是創造更多的選擇。


 

 

 還有一個剛從東大畢業的年輕人,到一家大銀行工作,他希望到投資部門,有幾十億資金讓他玩,但上司希望他從基礎接觸客人開始,結果不到三個月,他就辭職不幹了,他說,我是國際化的人才,來銀行上班的目的,不是來算抄票或跟一些小商人談事情,我要做的是大事業。以及一位23歲知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到一家服飾公司上班,他希望做的是行銷的工作,但公司希望他從銷售,也就是接待客人開始做起,同樣不到三個月,他就辭職了。


 而我在生產力中心時,就有一位部長介紹一位剛從美國回來不久獲得MBA的年輕人來找我面試,我看他的履歷表上寫,三個月前才剛從美國回來,也因為他的父親關係很好,所以馬上被介紹到一家很不錯的企業就職,我問他為什麼離開那家公司?他說,老闆要他作一份行銷計畫,結果老闆沒有採用,還是以自己所想的方法去做,不過他認為老闆的方法絕對會失敗,我就告訴他,既然如此,這是一個好機會,你既然認為老闆的方法會失敗,就應該等老闆失敗後,他回頭來找你,你就能好好的表現,所以我要他先回到原來的公司,至少幹一年看看,假如真的不行再來找我。這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但現在看來卻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年輕人,我認為這是最可怕的現象,大家的眼睛都長在頭頂上,自不量力,好高騖遠,欠缺挫折忍受力與企圖心。


 有年輕人將自己的興趣,也就是玩樂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對於人生得過且過,沒有夢想。我想不但在日本,包括台灣也一樣,年輕人沒有工作經驗,就要從基礎打起,學校應該開一門必修課程,要學生學習「探索生活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課程。也讓孩子們了解將來到社會上工作,喜歡的工作跟喜歡玩什麼是不一樣的,有些喜歡玩的事情,確實只能當作消遣,例如喜歡打籃球,如果無法打出跟職業球員的水準,就只能當玩票性質,是無法成為一份工作,不能分不清楚。


 而從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來看,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因此不管是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都一定要很關心孩子的態度與企圖心,協助與支持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路,迎向挑戰與發展,一生能真正「有所做為」。

books-001-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