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個問題,需要明白一點,李自成造反為什麼?

李自成造反不是替天行道,他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不是他個人行為,而是很多人行為。李自成只是他們中間比較成功的那個。李自成之前有高迎祥,之後有姜瓖,李自成不是孤立。他不僅是農民代表,也是貧苦人民代表。

這是中國和外國最大不同,中國貧苦人知道反抗,外國人不知道。二戰時猶太人快被德國法西斯殺光了不知道反抗,此時中國人已經和日本法西斯真刀真槍打了十幾年。高下輸略一目了然。

中國農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反抗。可是明末就是萬不得已。天災人禍都出來了,農民真的活不下去了。這種天賦是炎帝給的,叫做雖為人造宛若天開,後來被董仲舒解釋為天人合一,儒家那叫副會。但是農民知道,活不下去是真的自己做的不對,還是人造環境不合適。僅有旱災,中國農民不會反抗,比如幾百年後的丁戊奇荒和1942。但是有旱災,澇災,冰災,地震,再加上苛捐雜稅,農民不反抗就不可能了。1942為什麼餓死那麼多人?因為農民知道戰爭是不會有人幫助他們,只得餓死。中國農民很實成。崇禎朝比1942還不如。

李自成也不是一無是處,他是第一個舉起抗清大旗的人。他沒有根據地,因為他不想割據,他認為他是天下正主,他的主張最好。李自成有些高看自己,當時農民真正先進的思想是海外建國,比如蘭芳共和國。既能遠離天災,又能拯救自己。但是這個體系有個客觀條件,強大的宗主國。蘭芳共和國沒有,所以垮了。

李自成不是偶然,他標誌著中華民族危機。中國古代任何一次民族危機都是農民率先舉起義旗,秦末是,漢末是,隋末是……明末也是。真正的聖朝都有先進農業科技,漢朝有馬復令,唐朝有北魏的租庸掉制。只要中華民族在,這個規律不會變。而沒有先進的農業科技,再加上貪官污吏和腐敗朝政,李自成就還會出現!


李自成是明未農民起義的傑出代表,陝北米脂人,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順政權。但好景不長,就被清軍打敗,李自成為滿清王朝的建立做了嫁衣。

李自成治國無方,缺乏雄才大略。起義初期,他倡導的「均田免稅」,深受百姓們的歡迎擁護。但大順政權建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沒有一套符合實際的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目光短淺,小富即安,用「叫花子當皇帝,只想貪圖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比喻他,是很恰當的。

橫徵暴斂,文臣不思安邦治國,武將不思打仗備戰。大順初立,天下未穩,而這些文臣武將不是勵精圖治,安邦治國,而是搜刮民財,驕淫奢侈,盡享榮華富貴。李自成建皇宮,招妾納妃。宰相牛金星自進入北京城後就開始燒殺擄掠,欺辱投降官員,大量搜刮錢財。劉宗敏自建行宮,搶佔民女,霸佔陳圓圓。他的土兵大肆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惹得天怒人怨,自掘墳墓。

軍紀松馳,軍心渙散,軍隊沒有了戰鬥力。上行下效,士兵都無心打仗,都在掠奪財物,據為已有。攻佔北京後,這種搶奪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部隊戰鬥力下降。這就是李自成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的原因。


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領袖,已經十分接近成功,或者說他比以往絕大多數農民起義領袖都要成功,至少他建立了政權,而且還佔據了全國大部分土地,但是最終他卻為清朝做了嫁衣,推翻明朝沒多久的李自成很快潰敗,一年後就失敗身死,而清朝卻在入關後步步為營,最終打敗李自成和南明政權,最終統一天下。

而李自成之所以沒能夠取得天下,而是為清朝做了嫁衣,很大程度上還是李自成在戰略格局上和清朝統治者(主要是皇太極和多爾袞)之間的差距。

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登基稱帝,從西安東征北京,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也被逼上吊自殺,李自成進了北京,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然而,形勢一片大好的李自成,卻很快走上了下坡路,而這一切源於李自成的格局太小,不具備戰略眼光,對地處東北的清朝沒有足夠的重視。

而反觀清朝,無論是皇太極還是之後的攝政王多爾袞,都對關內的戰局十分重視,而對於很有可能取明朝而代之的李自成更是十分重視。

當明朝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關內鏖戰時,皇太極已經對關內大勢做出了判斷——「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皇太極的依據是明朝內部流寇四起,而明朝戰鬥力最強的祖大壽、洪承疇也都敗於自己之手,已無可用之兵。而對於明朝的「流寇」,皇太極也命人小心對待,皇太極派兵入侵明朝時就曾指示統兵將領:「如遇流賊,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征,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皇太極指示手下兵將不要誤殺農民軍,以致雙方發生誤會,避免提前與農民軍發生衝突。

1643年八月,皇太極病逝,順治皇帝繼位,但是順治皇帝年幼,實權都由攝政王多爾袞掌握,而多爾袞則比皇太極更進一步。隨著李自成佔領西安並登基稱帝的消息傳到清廷,多爾袞隨即派人到西北與大順軍聯絡,並給李自成致信一封,多爾袞以順治皇帝的口吻寫道:「大清國皇帝致書於西據明地之諸帥:……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多爾袞想與李自成共同消滅明朝,然後瓜分天下,但是李自成根本沒有收到這份信件,因為此時李自成已經東征北京去了,清朝的使者根本沒有得到大順地方官員的重視,也沒有見到李自成。

而當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消息傳到清廷時,多爾袞決定迅速出兵,準備趁亂攻擊李自成,據朝鮮使者給朝鮮國王的報告說:「頃日九王(指多爾袞)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例,在此一舉。」多爾袞對於形勢的判斷十分準確,正是因為多爾袞及時召集所有兵馬在關外逡巡,這才有了吳三桂投降清朝,並最終在山海關擊敗前來討伐吳三桂的李自成,之後多爾袞更是率領清軍入關,並最終幫助清朝坐穩了江山。而當多爾袞在召集軍隊、時刻準備干預關內形勢的時候,李自成正率領大順軍嚴刑拷打明朝官員們,準備從他們身上榨出一些銀兩以充作軍餉。

從李自成與皇太極、多爾袞的格局對比,可以發現李自成與清朝兩位統治者差距甚大,而正是這個格局的差異,導致了李自成最終的失敗,也成就了清朝日後的成功,所以李自成為清朝做嫁衣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南明史》、《清太宗實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李自成本不該進北京,千里奔襲,孤軍深入,搶了個北京城把自己推到最前沿,沒有了緩衝,甚至沒有後方,註定成為明清夾縫裡的老鼠。如果堅守山陝,坐穩中原,經略湖廣,等八旗衝過燕山太行,人困馬乏,在大漢民族思想的人海里,滿人的幾萬騎兵不夠填三晉溝壑,莫說再渡黃河天險。李自成滅了大明,已犯士紳之怒,滿清再舉為明報仇大旗,的確蠱惑人心,把自己置於流寇之處,無可奈何花落去。


主要還是思想水平不夠,急功近利,過早的享受勝利果實而不是勵精圖治,穩定大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