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1644年4月),老朱家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個皇帝。

客觀的講,在奇葩輩出的明朝皇帝中,崇禎絕對算是一個積極勤勉的皇帝,在自己專心當政的同時還厲行節儉,不作、不造、不淫、不怪……。但是,他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總結起來,歸納為十六個字:「疑人不用,急功近利,有功歸上,有過諉下」。

本來,作為老爹的第五個兒子,這個江山是和他沒有關係的。他無非就是做個老老實實的信王,只要不鬧事,悠閑自得的當一個富貴王爺就完事兒了。

可惜,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聞名後世的天啟皇帝。實在是讓人嘆息,不僅皇帝當得無能,連做男人也很失敗,居然沒有留下子嗣。這樣,老朱家的江山就落在了朱由檢的肩上。

在朱由檢上位之初,他面對的已經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他的先人們,用實際行動,為他一一詮釋了當皇帝的反面典型和教材。他的爺爺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幾十年沒離開過後宮,是個超級無敵大宅男;他爹泰昌皇帝朱常洛,八月登基,九月就拜拜了,嗑藥嗑死的;他老哥天啟皇帝朱由校,除了木匠幹得好,也願意干,其他的一切都不上心,包括女人,臨死都沒有子嗣留下,活了22歲就終結了。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默默地告誡自己:「我得做個靠譜的皇帝,最起碼不能再像那幾個前任一樣胡鬧了」。結果,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大明的江山終於丟掉了。為何崇禎沒有能夠挽救大明,甚至實現中興呢?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格局太小

收拾完了魏忠賢后,崇禎皇帝開始理政,他的思路很有特點,事無巨細一概過問,大事小情都得我說了算。

具體誇張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皇宮裡買豬肉,他都得問是什麼部位的?多少錢一斤?有沒有搞價?買貴了他可不讓。身為皇帝,這麼鬧騰的結果就是太監們集體不幹了,大家丟掉重要的零部件入宮工作,不就為了混點兒錢嗎。你要這麼弄下去,我們這刀不就白挨了嗎?

說完了後宮說前朝,歷史上有「崇禎五十相」的提法,啥意思?據載,崇禎皇帝從即位到弔死,先後更換過50個內閣大臣。

內閣大臣在明朝政治體系中是極為重要的,之前的明朝皇帝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這麼更迭內閣大臣。你想啊,今天開完國務會議,總理和副總理給各部委剛安排了近期工作,沒幾天還得再開一次,為何?總理和副總理都換了,以前的部署自然不算數了,要推倒重來。這樣的朝廷,豈不是形同兒戲,政策能有連續性嗎?

二、流民起義

當時的大明,階級矛盾已經激化,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遍布全國。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闖王李自成的這一支農民軍。

李自成的這支農民軍隊,因為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而倍受關注。明朝集結了數十萬軍隊,一路跟著李自成的部隊全國轉悠,結果,匪患是越剿越多,剿到最後,已經徹底超越了明朝的正規軍。

最後,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城,直接結束了大明王朝的基業。可以說,如果沒有各地的流民起義,崇禎的皇位還可以再坐幾十年都沒有問題,因為滿清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實力突破山海關和關寧鐵騎的防禦。

三、後金崛起

後金一直都臣服於明朝,但是隨著明朝的衰落,努爾哈赤趁機統一了女真各部,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從此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在一次次的軍事行動中,後金實現了攻守的易位,由之前的戰略防守轉為戰略進攻,一步步蠶食明朝的遼東地區。

尤其,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死,袁崇煥也被崇禎懷疑猜忌,最終被下令凌遲處死。這樣,明軍在關外的部隊根基被徹底動搖了,再加之關內李自成農民軍的呼應,八旗軍最終突破了山海關,進入了中原腹地。

四、朝鮮問題

早在萬曆時期,小日本鬼子豐臣秀吉就入侵朝鮮。朝鮮一看惹不起小鬼子,立即向宗主國大明求救,畢竟,保護費不是白交的。

萬曆皇帝下令出征,或者說萬曆皇帝的內閣下令出征,最後也不辱使命,擊退了日軍。這個結果,按說是非常理想的,既壯大了國威,又抗擊了鬼子。

但是,這場抗日戰爭卻導致了遼東防禦力量的減弱,間接為後金的崛起提供了機會。而事實上,努爾哈赤也的確沒有閑著,趁機實現了自身的壯大。

以上四點,就是崇禎皇帝不能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的原因。不過,我個人最後還是要誇讚崇禎兩點:

其一,北京城破之前,很多文臣主張遷都城回南京,就是讓崇禎逃往南京,但被崇禎帝嚴詞拒絕了。理由:「天子守國門是成祖爺定下的國策,而且這種情況下,我也沒臉遷回南京」。

其二,崇禎始終都拒絕與發動叛亂的李自成進行媾和,死戰北京城,死守北京城。城破之時,殺妻滅子,自縊於煤山之上,也算是維護了一個君主和一個王朝最後的氣節和血性。

回答完畢!


很多人說什麼明亡怪不得崇禎,朱元璋建立明朝花了多少年?崇禎在位16年他都幹了什麼?他在自己跟自己玩權力的遊戲

崇禎面臨的是兩線作戰。首先是西邊的農民軍和東北的女真,雙方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吃不起飯。其實就是可以靠錢解決得問題,但是崇禎的問題是沒錢。所以打吧!

其實當時明朝南方那麼富裕為什麼會沒錢呢?大家都懂!崇禎最應該搞的是在北京查貪污,把京城土豪搜刮一遍,然後靠這些錢與女真講合,再分化女真。當時女真還不是皇權是部落聯盟制,絕對可以用錢分化。關鍵崇禎一直派兵打,沒有明軍的討伐女真如何能順利的過度到皇權專制?越打,女真越團結,努爾哈赤家族地位就越來越高,加上明軍不斷給努爾哈赤家族送人頭,提升努爾哈赤家族在女真人中的聲望。如果女真穩住了,才能集中力量解決西北農民軍,同樣的農民軍戰鬥力實際不行,明軍一直未能將其殲滅是因為主力都去了東北。

再說說這個明軍打女真,崇禎多疑,過度干涉一線將領作戰是戰敗的根本。明朝投降的將領不少,但或多或少跟皇帝有關係,帶兵打仗最怕的不是戰死,而是有人催你去送人頭。崇禎一直這麼干,導致努爾哈赤家族刷單升級。


越是勤政廉潔,就越是自信,自大,再加上沒才能,就很可怕了。明亡於人禍,非天災。萬曆昏庸,但不插手正務,類似於首相制,議會輔助,而崇禎,則是帝王制,帝明則興,帝昏則亡。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最典型是崇禎號召捐款,沒一個人積極響應。包括他的老丈人。因為崇禎的低級執政水平,卻眼高手低。典型的志大才疏吧,而且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崇禎還是挺勤政的,也有中興大明的夢想。可惜才能不濟,手下有幾個能辦事的大臣和能打的武將也沒好好用。

明末的腐朽是骨子裡的,所有大臣全是黨派裙帶,崇禎就是一孤帝,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打掉了魏忠賢,太監權利根基是皇帝,他把自己手砍了,下面大臣全是黨派,和皇帝爭權,儒家拱垂而治,就是架空皇帝,類似直接君主立憲。崇禎打破了官場的生態平衡,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明朝本來就很爛了,皇親國戚占那麼多土地,有功名的不用繳稅,軍戶也不用繳稅,打戰拿不出軍餉。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換個時代,或許就是明君了。


在大明王朝的眾多皇帝當中,崇禎可能算不上最勤奮的皇帝,但是在這些皇帝當中排個第二或第三位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問題來了,勤政這方面崇禎從他當上皇帝那天起就開始兢兢業業為自己的大明朝貢獻著所有的力量,而愛民這方面就更不用說了,但凡朝中的大臣認為政令當中有一些對百姓不利的地方,崇禎果斷就下令整改,可是花費了自己全部心血的崇禎卻並沒有將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給挽救成功,而是在某一天被李自成給攻破了京城的大門,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明王朝正式結束了。

說實話崇禎算一個好皇帝嗎?很顯然從字面上來說這就是一個好皇帝,勤政愛民這個詞決對不是說說而已,崇禎是真心的把這些想法付之於行動。

對我們來說一個大明的皇帝幾乎就是當時天下權勢最大的哪一個人,如果說沒有人來制衡他,真心不知道整個大明朝全讓他玩成什麼樣子,但是崇禎卻相當的自律。

可以說自從崇禎成為皇帝後,幾乎從來不給大明朝增加什麼麻煩事,比如說之前的皇帝有著各種的特殊愛好之類的,在崇禎這裡幾乎沒有。後宮方面對於崇禎的吸引力相當的小,哪怕是對待子女方面也是相當的狠心,要知道最後京城被攻破的時候,崇禎為了不讓皇家的血脈受到侮辱,直接就對自己的後宮下了黑手,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眾多兒女們。

並且崇禎皇帝還相當的節儉,宮中的花費在崇禎的要求下可以說是一減再減,說實話宮中的妃子們的生活水平真心還不如朝中大臣的家眷好。

可以說這種種的行為讓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可惜最後的結果總是讓我們出乎意料之外,也就是說整個大明的江山在這樣一個好皇帝的手中一步步的走向了深淵,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很多事情並非我們所理解的非黑即白,並不是說你是一個好人就一定要有一個好結果,更主要是看你有沒有把這些事情做對。

千萬不要小看所謂的我為你好就是真的好,就好比我們現代的很多家長們一樣,打著為孩子好的意義,各種的為了孩子,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是適得其反。最常見的事就是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的你冷。

而崇禎皇帝也是這樣的一個人,說實話整個大明的江山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傳承到崇禎的手中,這其間一定有所謂的帝王心術這種東西,當年的朱元璋只是一個平民百姓,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拚了一個大明王朝,可以說最開始的朱元璋並沒有太多的文化,但是他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

只是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對自己的所有孩子都是一視同仁,所以這些個皇子們都得到了所謂的帝王心術的傳承,但是隨著大明王朝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後來所謂的帝王心術就成了皇家裡的獨門傳承,畢竟這些東西是為培養皇帝的水平,普通皇子們學這個就成了大問題,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皇帝的獨門傳承。

但是崇禎能成為皇帝屬於中了大獎的這種,本身崇禎跟皇帝是沒有什麼緣份的,可是誰讓自己的哥哥走的早,而且連皇子都沒有留下來,於是崇禎就相當於撿了個便宜,再加上最後自己的哥可走的實在是太著急了,所以很多事情也就來不急跟他交待。

於是崇禎這個對本職業相當的不了解的新手就這樣上崗了,可能在自己剛要上崗的時候也是進行了一些惡補,但是這些所謂的惡補只是朝中的哪些擁護者們所謂的經驗,說白了就是治政的經驗,跟帝王心術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所以成為皇帝的崇禎就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了所有的流程,果斷就開始給魏忠賢下黑手了,畢竟自己可是被朝中的哪些東林黨給擁護著成為皇帝的,從內心來說這些人就是自己的根基,當然了有這種想法也只能說崇禎還是太年輕。

要知道當時崇禎的哥哥天啟在給他傳話的時候可是很果斷的表示一定不要殺魏忠賢,可是不殺的理由卻說不出口,畢竟當時的東林黨可是崇禎的擁護者,所以說天啟快掛掉之前每次看到崇禎的時候,總是有一些東林黨的人跟著崇禎,這讓天啟沒法給他說太清楚,再加上天啟皇帝當時已經病重到一個很誇張的地步,所以就連所謂的帝王心術也沒有給崇禎講過,可能是時間不夠吧。

要說大明王朝在天啟的手中一直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朝中有著眾多的大臣們跟皇帝爭權,皇帝身邊有著大量的宦官來幫自己對抗這些所謂的大臣,並不是說這些大臣都不是什麼好人,只是很多事情關心的方向不一樣。

比如說朝中的某些大臣就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中,所以很多問題就是針對自己的這一小片利益,但是大明王朝這麼多年來一定有著很多漏洞,於是這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就利用了這些漏洞為自己謀福利,說實話皇帝明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對的,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理由來管這些不聽的臣子們。

畢竟人家在明面上都是安分守己的好臣子,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有一些不太講道理的人物出現,比如說皇帝身邊的宦官們,就也就是魏忠賢來出面了。

當時的大明一直在開通海上業務方面有很多的禁令,也不知道是大明之前的哪個皇帝的原因,也可能是當年的鄭和下西洋並沒有掙到錢,反正這件事就成了禁令,但是我們都知道大海中有著無數的寶藏,當時的大明已經窮到快吃土了,如果把海上業務發展起來,還用再去吃土嗎?

本來這件事崇禎強硬一些也就開通了,但是這些年來海上的各種業務早就被朝中的大臣們所壟斷了,現在崇禎想要開通這不是跟這些朝中的大臣們爭利嗎?

在講道理這種事情上面,很少有人可以講得過這些寒窗苦讀數十年的臣子們,他們就是為了嘴皮子而活的,所以崇禎就干不過這些看起來道貌岸然的大臣們,於是這個時候就要魏忠賢這樣的人出面了。

並且朝中的大臣們可不光這些業務,還有礦跟商業方面的東西更是利潤驚人,魏忠賢說實話也跟這些大臣們講不通道理,但是對於魏忠賢來說用得著講道理嗎?直接就給你談合作。

可以說魏忠賢的所作所為看起來相當的沒有底線,但是實際上從所謂的百姓手中奪出來的錢財大多數都是這些利潤驚人的買賣,可是問題也出現了,魏忠賢所奪的這些利潤就是朝中的大臣們的口糧。

當然了魏忠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所奪了來的大多數錢財都被宮中的宦官們全部瓜分了,可問題是還有一小部分被他拿到了國庫當中,要知道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國庫當跑馬車的地步了,這一小部分聽起來只佔了三成的利益,但是了相當的不少了,足夠崇禎來支持整個大明對內和對外的平亂了。

可以說以前的天啟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一旦大臣反對的狠了就把魏忠賢推出去,反正自己是好皇帝,作錯事只是手下的一些太監而已,所以我們看到魏忠賢在天啟活著的時候很囂張,但是整個大明卻並沒有出現大的動蕩,可以說一切都還在天啟的控制當中。

可是到了崇禎這裡就不行了,一上來就把魏忠賢所代表的太監群體給平了,然後就是朝中的大臣們一家獨大,再然後就是國庫果真開始跑馬車,最後又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支撐軍隊打仗,而被李自成這麼一支農民軍給攻破了京城,從而讓整個大明給滅亡了。

不過也不能說崇禎就是因為把魏忠賢給殺了才讓整個大明滅亡的,真正的原因其實就是崇禎並沒有得到所謂的帝王心術的傳承,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平衡之道,一上場就打破了整個大明的局勢,就好比人身體里的平衡被打破一樣,能撐多久就看這個平衡什麼時候可以重新建立起來。不過很可惜一直到大明王朝快要被滅亡的前一刻,崇禎才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惜整個大明已經撐不下去了。


在太平時期,崇禎可以算是一個好皇帝;在亂世,他承擔不起挽救危亡的重任。崇禎的個性和學識都不足以擔當大任。

崇禎幼年喪母,在宮中先後被兩位不受寵的妃子撫養長大,並沒有受過充分的教育。他是小事精明,大事糊塗的典範。

一、心胸狹隘。李 自成起義時,崇禎任用孫傳庭鎮壓。孫傳庭先後擊殺高迎祥、大敗李自成,立下汗馬功勞。隨後,崇禎竟因一件小事將孫傳庭下獄。期間,李自成復起,聲勢浩大。崇禎重新起用孫傳庭,但是兵馬錢糧都要自己籌集。孫傳庭最後沖入敵陣戰死。死後,崇禎不給撫恤,沒有嘉獎,並且當眾說:「孫傳庭莫不是畏罪潛逃吧?」如此做法,還有誰賣命?

(孫傳庭劇照)

二、沒有擔當。他曾指示陳新甲與後金秘密和談,事情泄露後,全部推給陳新甲,把人一殺了之。1644年,北京危在旦夕,崇禎召集大臣,試探是否可以遷都南京?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支持,與靖康之變後的大宋臣民截然不同。既然皇帝不想承擔責任,大臣們更沒有必要為朱家江山承擔責任啦。

三、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一方面勤政節儉,克已為國,一方面卻把朝廷大臣得罪光了。最後在煤山自盡時,只有一個貼身的太監王承恩。不得不說,他個人性格上的缺陷是重要原因。


主要是四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的農民起義。當時天下大亂,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直接結束了大明王朝的統治。而當時的農民起義大多起源於四川山東等中國的中部腹地,同時道路阻塞導致江南富庶地區的稅收,無法運到京城,加上朝中官員,即使家財萬貫也不提供給朝廷,沒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也就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所以說,農民起義是大明覆沒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氣候。當時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的氣候不適合北方大部分地區糧食的種植。導致當時餓殍遍野,甚至有的地方易子而食,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所以很多人加入了農民起義的行列,也使得大明王朝進一步衰弱。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後金。女真部落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趁著大明王朝對朝鮮作戰調用了大量的遼東地區的官兵使得關外地區防備鬆懈。所以努爾哈赤趁機統一了女真族。從此也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而在毛帥-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緊接著袁崇煥被崇禎下令千刀萬剮後,使得北方最後的長城也倒塌殆盡。 第四個原因就是朝鮮半島的問題。萬曆皇帝時期,日本國王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朝鮮在僅剩一座城池的情況下,太子向宗主國大明求救,萬曆皇帝下令無償出征,最後擊退了日軍。但是,導致遼東軍隊損失極大,間接幫助了後金的壯大!三線作戰的大明:對付國內農民起義,關外的後金以及朝鮮戰爭,嚴重削弱了大明的國力,為後期的滅亡奠定了沉重的伏筆!所以有種說法是明朝實亡於萬曆,一個對自己老師下手的皇帝。

這裡邊有外因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公元一六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檢即位,改明年為崇禎元年,是為崇禎皇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京師被圍,情勢危急,但見四面如黃雲蔽野,遂自縊於萬歲山,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史稱甲申之變。

歷代亡國之君中「國君死社稷」者,明思宗最為悲慘壯烈,所以被後人謚為庄烈皇帝,簡稱烈皇帝。

外因:

第一,崇禎年間,一場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範圍最大的大旱突降大地,千年不遇的大饑荒亦相期而至。崇禎元年,陝北首先遭到大旱,之後急劇擴展,赤地千里,同時伴有蝗災和瘟疫,亡者無數死者相繼。到崇禎十三年,出現了三百年未有之奇荒。出現了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的慘象。

第二,天災激化人怨,人禍加劇天災,饑饉荐臻,人人思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席捲中原大地,國內混亂不堪。

第三,遼東形式危急,邊境戰亂不斷。滿清對中原虎視眈眈!

內因

第一,崇禎個人性格問題,崇禎性格猜忌,優柔寡斷,缺乏魄力,容易聽信讒言,病急亂投醫,誰說啥他都想試試!

第二,明代的政治制度決定的,明朝的文官集團長時間形成的黨爭習慣,文官集團只為爭名,喜歡到處挑毛病,做一些逆鱗的事,並引以為傲,但是遇到正事則一個主意都沒有,只會甩鍋,別人一提意見,他們就又冒出來開始噴!

第三,各級官吏供張奢侈,掠奪百姓,無所不用其極,「官以財進,政以賄成」,是當時吏治敗壞的最好寫照,明政府為了解決與後金戰爭的巨額費用,又額外加派遼餉,後來為鎮壓農民起義,又加派剿餉和練餉,合成「三餉加派」。農民負擔早已超負荷。

無奈大明王朝統治的整個基礎已全盤瓦解,縱有卧薪嘗膽,枕戈擊楫的明君賢相,也無力挽回敗局。在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任何人無法挽救!

在這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有撥亂之志,欲為中興之主的崇禎皇帝登上了皇位,正逢此時億兆離心,事事乃亡國之象,即使太祖重生,也回天之力。儘管他勤於政務,宵衣旰食,朝干夕惕,也扶不起大明這座將傾之廈。甚至李自成的《登極詔書》中這樣評價思宗:「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方向不對,方法不對,能力不行,再努力也沒用。【我一直覺得,勤勞要得到好評,那得建立在成功之上。】

有一種說法叫好心辦壞事。勤勞+好心辦壞事+不加反省+看不清局勢,那就是四倍打擊了。

作為一個已逝之人,評價他應該是看結果。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主要看執政政績。但是崇禎的政績實在不敢恭維。

明朝財政困難也不是一兩年的事,沒錢修水利,小災變大是正常的。

崇禎元年,為了省錢,簡單粗暴的方式精簡驛站,直接開除部分人,社會上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無業游民,李自成為其中一員。

崇禎2年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愈演愈烈,練兵需求等問題,崇禎朝廷三餉加派。遼餉從萬曆開始,但多次加量。剿餉是應對農民起義,練餉用於練兵。而對象就是無權無勢的農民。【崇禎說,暫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因加派三餉,破產農民增加,心腹大患沒除,反而壯大了,崇禎朝居然再加餉銀,形成惡性循環。】

而且崇禎執政反覆搖擺不定,很多大事都是爛尾結局。這個放在一個掌握實權的領導身上是致命的。

崇禎2年7月,袁崇煥提出5年平遼,結果5個月後的12月就因為各種懷疑誹謗,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被捕下獄,崇禎3年8月就被處死。【袁崇煥有尚方寶劍,理論上他有權力砍毛文龍。】

在李自成包圍京城前,崇禎自己沒有南下,也沒有讓太子南下,可以看出他壓根就沒覺得京城會被攻破。

最後,站在歪脖子樹下,崇禎得出了一個都是臣子的錯,他一點錯都沒有的結論,之前六下罪己詔成了浮雲。【要麼是好面子的氣話,要麼真的是沒有自知之明,畢竟他掌實權17年,連穩定局勢、讓後代有可能慢慢治癒積病的能力都沒走,他不可能沒有什麼過錯。】

建立在能力欠缺上的勤政,是沒辦法挽留千瘡百孔的朝代,反而會加速滅亡的進程。


崇禎帝朱由檢雖然勤政愛民,但性格急躁多疑殘暴,崇禎帝自毀長城殺害袁崇煥孫元化熊文燦等名將,逮捕孫傳庭朱大典等名將,瞎指揮讓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戰死,洪承疇祖大壽等名將被俘投降滿清,可以說崇禎帝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人口膨脹,掌權階層腐敗嚴重,財富集中化,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導致統治階級和貧苦階級的矛盾愈演愈烈,苛捐雜稅,繁重徭役,貴族階層的欺壓等等,加上天災頻繁,外地乘虛侵略,江山風雨飄搖。加上崇禎用人失誤,剛愎自用,連殺功臣名將。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