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不容易,喜歡就別吝嗇你的關注和贊吧(?>?<?)

秦漢、隋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兩個最為輝煌的時代,沒有之一,漢唐盛世出現了大量代表中華文化的標誌性事、物,比如漢服、唐裝,比如我們現在常常說的「漢族」、國外的「唐人街」,等等。

但是,我們早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學過了,「漢承秦制」「唐襲隋規」,也就是說漢、唐的政治制度都是學秦、隋而建的。這就要從根本上回答題主的問題了,小丞相試著答一下其中共同的原因:

1.暴政導致早亡。

秦朝和隋朝在歷史上都不長,根源不在於制度不行,而是在於暴政。尤其是秦朝更甚,隋朝好些。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就開始採取了高壓的統治政策,導致民不聊生。

但是秦朝和隋朝有個共同點就是役力驅使過重,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勞動力缺乏、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導致失去民心。所以漢、唐立國後就吸取教訓,才取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休息。

秦末修長城、修阿房宮、征民戍邊,已經嚴重透支民力,而且是要遠離故鄉去服役,爆發點就在於陳勝吳廣起義。隋朝末年,因為修長城、征高麗,也是嚴重透支民力,爆發點也在三征高麗的戰前。

秦朝和隋朝還有一個共同點,起於農民起義,但最終確是貴族收場,漢高祖劉邦也是小貴族、唐高祖就更是了。

2.繼承人沒選好。

秦朝和隋朝兩個朝代時間之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錯了繼承人,原本國運不至於這麼快滅亡,但是選的繼位君主不是說取長補短、鞏固政權就算了,選了一個末代之君。

秦始皇不只一個兒子,有兒子二十多個,但是有名記載於史的,只有四個,分別是扶蘇、公子高、公子將閭、胡亥,扶蘇是長子。原本秦始皇是想傳位公子扶蘇,但是被李斯趙高霍霍了,立了個無能的胡亥,加速了秦朝滅亡。

隋文帝楊堅與秦始皇如出一轍,原本立了太子楊勇,而且努力培養楊勇。結果當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楊勇終於是遭到父親的猜忌,在母親、弟弟的陷害下,楊勇被楊堅廢掉,改立楊廣為太子,結果又是斷送隋朝。

其實秦公子扶蘇、隋廢太子楊勇都是一個有能力、仁愛的皇子,結果沒有順利繼位,也是秦朝和隋朝的命數該盡了。

3.皇族出自貴族。

秦朝和隋朝早亡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族都出自貴族之家,而出自貴族之家的一個很大缺點就是不懂民間疾苦、體恤百姓,所以在施政時只顧自己一腔熱血,而不顧百姓所盼。

秦朝準確來說,從春秋時代就已經是諸侯國了。若從歷史淵源來說,秦國王室在西周時期就是上層貴族,在貴族政治環境下,小民百姓如草芥,是在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過程中,百姓意識才逐漸覺醒。

隋朝皇室也是如此,楊氏是關中高門,從隋文帝楊堅四世祖楊元壽曾任司馬,其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北周時期重臣,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可謂是貴族世家。

所以,秦二世和隋煬帝楊廣都是沒吃過苦的貴族世家,紈絝子弟治理國家,要麼只知道玩,被人擺布如胡亥,要麼隨著自己性子來,不考慮後果如楊廣。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一點淺見。

歡迎關注[小丞相123](?>?<?)


兩個短命的統一王朝都有相同點,濫用民力

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經歷長期的戰亂,回歸統一後,最大的願望就是過上好日子,不用被徵調去修大型工程,少服徭役,而秦朝和隋朝連最基本的願望也不滿足百姓,所以被百姓拋棄和推翻。

秦朝,大型工程不斷

阿房宮,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宮殿群。現代考古證據顯示,總佔地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而紫禁城只有0.75平方公里。為了修建阿房宮,秦朝徵調了上百萬的百姓。

秦直道,最早的高速公路。始皇帝為了巡視六國和溝通全國的交通,同樣徵調了大量的百姓和俘虜修建秦直道。

長城,世界奇蹟。這個工程不用多說,看過就知道,也誕生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只是反應了普通人家服徭役對家庭造成的傷害。

始皇帝陵,又是一個奇蹟。工程之浩大,不亞於阿房宮。

南征百越、修靈渠。不但大量的軍人死在南征的路上,同樣徵發了大量百姓修建靈渠,造成大量關中百姓不適應南方氣候而死亡。

秦始皇很牛,但他當皇帝的那十幾年,幾乎可以說把民力用到了極致,大量的青壯勞力不是在服徭役,就是在服役的路上,有的家裡男人少,連春耕都難以保障。正是這種不顧百姓生死的濫用民力,才造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感慨,所以十幾年被推翻也是意料之中。

隋朝,同樣搞大工程

隋文帝恭行節儉,積攢了大量的錢財和糧食,可是隋煬帝上來後,拋棄了楊堅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三征高句麗、洛陽宮城、修建運河,同樣是濫用民力。

三征高句麗。從612至614年,連續三年發動大規模征戰,第一次死了幾十萬士兵和民夫,完全不知道節制。征討高句麗每次出兵就十幾萬大軍,加上負責後勤的民夫,幾十萬人跑到遼東打仗。如此大的戰爭規模,試問有哪個國家會連續三年大規模出兵?最後只是迫降高句麗,沒有佔到尺寸土地。孫子都說戰爭是國之大事,必須慎之又慎,大規模戰爭會極大的損耗國內,像民夫沒法回家耕種收糧,造成饑荒。

京杭大運河。從605年開挖通濟渠開始,連續修了永濟渠、山陽濟、江南運河、通濟渠等4條人工水渠,上百萬的民夫奔波在工地上,大量的民夫累死。實際上,隋朝的京杭大運河不是後世的那麼運河,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是蒙元修建的,澤被後世700年。

洛陽宮城。楊廣認為關隴集團力量太大,就在洛陽大肆修建宮城,同樣徵調了大量的勞力。

總結:不懂休養生息,不重視百姓生命的朝代註定短視

秦和隋都是結束戰亂的統一朝代,可是皇帝卻不懂得珍惜民力,驅使百姓奔波於大型工程上,無數百姓因此破產,妻離子散,從而引起百姓的起義,最終被推翻失去天下。

同樣,漢和唐都是總結前朝的教訓之後,得到天下後立馬休養生息,讓百姓喘口氣,從而享國幾百年。


秦代,從公元前221到公元前207,享國14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隋朝,589到618,一共29年,是從中國數百年分裂割據一路走到統一。

這兩個王朝最大的相似程度就是短命,其他共同點下面細細道來:

1.都有著巨大的歷史功績:統一中國,再造乾坤。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亂悠悠的局面,而隋朝,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國家分裂割據局面(西晉統一時間太短,暫且忽略),可以說是再造乾坤,貢獻太大了!

2.對國家進行了巨大的建設,進行了多項工程。秦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33]

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而隋朝,三征高麗修建戰船,修建大運河,修建大興城,修建隋馳道,進行了大規模的國家建設。據說修船的民工長時間泡在水裡,腿腳都泡爛了,甚至生蛆。

3.人民負擔沉重,激起民變,上述第二點的工程加上秦朝南征百越,北伐匈奴,隋朝三征高麗,等等,給人民造城了極大的負擔,政府沒有愛惜民力,這些巨大的工程,都是民脂民膏啊,對人民百姓而言都是巨大的壓力,最終激起民變,各路神仙都出來了,秦末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等,隋末農民起義各方勢力就更多了,在這裡不在一一細說。

4.最後一任領導人(不含秦王子嬰)要負擔很大的責任,一個秦二世,一個隋煬帝。

秦二世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隋煬帝是暴君,但和秦二世昏君不同,隋煬帝是一個現實的夢想家,他希望自己勵精圖治把國家建設的更好,可以說他有功有過。

隋朝幾乎所有工程都是隋煬帝一人乾的,有限的國力民力怎麼可以承受他的理想呢!

綜上,兩個偉大的朝代為此而興亡迅速,但他們也為後世提供了經驗教訓,那就是大漢、大唐!


缺陷+補救=完美

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公式,說明了世間無論什麼事物都不是一開始就完美的,特別是初創階段,由於各種缺陷的存在,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的,隨後而來的繼任者在對開創者進行無數次的總結、補救,最終達到完美的理想境界。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既不會為秦、隋具有缺陷的短命而悲切,也不會因為後面的漢、唐久長而興奮。一切皆是客觀事物法則的具體表現。

秦王朝的興起開創了一個郡縣官僚制的新時代,終結了諸侯分封制的舊時代。隋王朝的興起開創了一個科舉官僚制的新時代,終結了郡縣官僚制的舊時代。秦隋均因其符合民眾需要,符合時代變革潮流之新,所以迅猛興起;也因其初創之新,體制都有缺陷,有時難敵傳統之舊,所以容易反覆。於是在兩個不同的歷史轉變的關鍵時期,都出現了新生的秦、隋迅猛崛起,隨後迅速垮塌的相似局面。

隨其後的漢、唐接受操之過急則不符合中道哲學規律而導致挫敗的教訓,對舊體制採取必要的補救,逐步取而代之的正確變革方式,不斷採取符合中道的補救措施,造福民眾,獲得民眾的支持,有步驟地清除傳統舊勢力,逐步建成新的社會制度。

01

首先我們看秦漢的歷史過程

秦代的郡縣制的重大缺陷是什麼呢?主要是對於官吏的控制逐漸失控,從而危害百姓。有學者指出,戰國時期各國普遍以縣作為基層行政機構,縣在行政、經濟、軍事上有較強的自主權和相當大的獨立性。秦統一後,在相對獨立的前提下縣為郡所統轄,而郡卻不具備將所轄縣的綜合實力徹底納入自己的統轄之下並取而代之的能力。究其原因,除縣具有一定的經濟、行政自主權並貯備有大量的武器、軍備物資和戰國以來形成的戰鬥傳統外,在基層還存在著濃厚的農村公社遺存。秦朝郡對縣的失控,也是國家對地方的失控,從而在起義軍的衝擊下導致其速亡。

郡縣制在管理上還有缺陷,就是對地方官吏的控制還不到位,失控的官吏必然擾民,最終動搖中央集權統治;一方面是諸侯殘餘勢力乘機無孔不入地蠶食中央集權,直至諸侯舊勢力的代表趙高[注]從內部製造了政變,胡亥篡立,破壞了秦制,胡作非為禍害百姓,逼起民變。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少子。秦始皇死,趙高等偽造遺詔繼位。在位3年,又被趙高逼迫自刎而死。胡亥政變得手後,在趙高唆使下,殺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將蒙恬、蒙毅兄弟和許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謀反的罪名腰斬李斯,滅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胡亥在位期間,趙高「指鹿為馬」挾持群臣,施行暴政,徵調二、三百萬民夫(原先並征不調民夫),續修阿房宮,馳道,驪山陵和服兵役,賦稅繁重,刑罰苛暴,終於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死後,項羽、劉邦領導的兩大勢力繼續反秦。這兩大勢力利用起義的力量推翻了胡亥趙高的秦二世王朝,各自發展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代表諸侯復辟勢力的項羽與代表新生官僚勢力的劉邦兩大集團對峙的局面。結果是深得民心的劉邦集團戰勝了違背民眾意願,倒行逆施,復辟諸侯分封制的項羽集團,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王朝並繼承了秦王朝未竟的事業,作為對舊制度的批判吸收,進行了很好的補救,繼續建構郡縣官僚制。   

02

此後的隋唐,重演了類似秦漢的歷史過程。   

隋代之前的兩漢魏晉南北朝等朝代,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郡縣官僚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大地主集團的利益。隋唐開始,中央集權科舉官僚制創立,這種政治制度更多地維護了中小地主的利益。   

《中國通史:隋唐五代時期》高度評價了隋朝:「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

隋唐時期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 ,開創了科舉官僚制,這種政治制度維護了中小地主在內的地主階級的利益,擴大了政治統治的基礎,有利於政治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家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但是隋制還不夠完善,存在著重大缺陷,就是當時國家非常富裕,特別是一些官僚(「邪臣」)和獨孤皇后(「哲婦」)利用權力維護小集團的利益,策劃廢嫡立楊廣。楊廣繼位之後「滅父子之道」不繼父業,動搖了隋制,殘酷的巧取豪奪,大肆收刮百姓,導致民十分窮,以至於民不聊生;隋煬帝楊廣繼位之後,驕奢荒淫,統治殘暴。他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

可見,隋制——科舉官僚制的建立依然是有缺陷的,也同樣經受了挫折,首先是隋朝的速亡,唐朝的多次反覆,甚至是腥風血雨的殘酷鬥爭,才逐漸把隋制穩固下來的,這中間採取了大量的補救性的措施。

世間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是經歷過磨礪的。


我是歷史老師,求學時期對你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課題做過專門研究。現簡述如下:

命題:大亂之後的第一個朝代大多短命的原因?史事:春秋戰國之後的秦朝享國14年;三國之後的西晉享國37年;南北朝之後隋朝享國28年;五代十國之後的北宋統治時間稍長,享國167年,但實際是個割據政權,並沒有統一全國;清朝之後軍閥混戰…………

論述:

原因一:久經戰亂,百廢待興,不容易管理,還不能犯錯。

長期的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減少,甚至有些本來繁榮的地方成為一片廢墟,南北朝時古都長安及周邊地區遭到嚴重破壞,隋煬帝才把國都從長安遷往洛陽。面對這種情況,統治階級如何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撫民心就顯得十分迫切,也就需要統治階級擁有更高的才能,所以在開國之後的幾十年以內,不能出現一個昏庸的皇帝,容錯空間太小。

原因二:治國思想轉變慢,和平時期仍然用治亂世的思想。

「亂世用重典,沉痾用猛葯!」自古以來治理亂世大多採用法家思想,戰國的商鞅、三國的諸葛亮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混亂時期,人心不安,盜賊四起,小者竊財大者竊國,只有用嚴峻的刑罰才能威懾世人。治世之初,或者用道家思想與民休養生息,或者用儒家思想教化世人,才能長治久安。可大亂之後的第一個王朝,統治者的思想往往轉變不過來。久經戰亂人心思安,好不容易盼來了全國統一,結果還要面對殘酷的刑罰,豈能不反?

原因三:成就越大越容易驕傲自滿,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幾百年的戰亂終於被自己結束,這是何等的豐功偉業?開國之君或繼任者往往驕傲自滿,放鬆警惕,追求享樂,再加上發展生產、鞏固政權本來就需要一些大工程,於是,秦始皇開始修長城建阿房,隋煬帝開始挖運河修宮殿。本來人民盼來和平,正想著可以安居樂業了,不料盼來的卻是繁重的徭役。

原因四:治世之初,制度不完善,對官吏的約束力不夠。

開國君主一般都有一定的能力,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制度需要創新,秦始皇設三公九卿,隋文帝設三省六部,都是偉大的制度創新。但新制度不經過長時間的實施、改進,很難完善,新制度下的官吏極易鑽制度的空子,胡作非為,搜刮民脂民膏,最後官逼民反。雖然中國古代一直有監察機構,約束官吏,但由於君主專制的政體,古代的監察機構其實是君主意志的體現,做不到真正的「為民做主」。

大亂之後,王朝命短,治世來之不易,大家且行且珍惜!


我們先說秦朝,大秦剛建立的的時候,那是一個由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王朝的時代。沒有先例,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秦始皇治國追求快,而不求穩定,一有事就使用雷霆手段,壓迫的他厲害。秦二世本身就是李斯和趙高匆忙推上去的公子哥,又沒有始皇的魄力,他哪懂什麼治國,除了吃喝玩樂,還會啥?李斯和趙高只想到他好控制,扶他上位卻造成秦亡於二世。

隋是由楊堅結束南北朝的戰亂而建立的。楊堅在位期間一直很穩定,等楊廣殺兄上位後,他極想向天下人證明,他上位是對的,所以才會急切的三征高麗,和修大運河。弄的民不聊生,引起天下群雄憤慨,群起而攻之,亡於二世可惜了。楊廣做事求急而不求穩,太過操之過急,沒有耐心,好好的局面卻被自己玩死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除了秦漢、隋唐,其實還有五代十國之後的宋、元明、民國與共和國,前一個朝代都比較短暫,而後一個朝代卻達到國力昌盛,江山永固。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前一短命王朝都是久經戰亂,最終統一。這些開國英雄,自恃功高蓋世,也深知武力決定一切,便實施暴政,人稱"暴君」,秦始皇、楊廣是也。秦結束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贏哥自稱始皇帝,意為後代千世萬世都為君。楊廣也是志得意滿,滿眼春光。自恃才高,不善納諫,剛愎自用。

沒有休養生息,而是大興土木,大上超大級工程,使得剛剛經受長期戰爭摧殘的民眾,更加不堪重負。秦修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隋修大運河。勞民傷財,雪上加霜。

窮兵黷武,一方面要鎮壓各地的反抗勢力,一方面還要與外敵作戰。秦滅六國,六國貴族和遺老遺少總想捲土重來,戰火不斷,有武力反抗,也有義士暗殺,秦始皇九死一生。同時還要鎮撫邊關,防止匈奴侵擾。隋還三征高句麗。用兵就是用錢!

嚴刑苛法,逼民造反。所謂改革,急功近利,不僅不徹底,反而更加擾民。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歷史的倒退,也激起民憤!

官僚體制內部比較黑暗。如趙高、李斯,把持朝政,指鹿為馬。

開國帝王威加海內,皇二世三世卻懦弱無能,不足以震懾國內外,也無能力抵禦內憂外患。

反觀大漢盛唐,這些明君雄才大略,從諫如流。也正因為前朝統一了國家,沒有了征戰,也正因為有了前車之鑒,也正因為有了前代的奠基工程,所以後代明君一方面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一方面鼓勵農耕,富國強民。再加上老百姓珍愛和平厭惡戰爭,所以,短暫的朝代之後,勢必出現太平盛世!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說到這個話題,我們就看一下秦王朝和隋朝有什麼共同點。首先秦朝是結束七國亂世,一統天下,始皇帝統治初始,本該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但是可能和他性格有關,迷信武力,雖一統,但是卻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阿房宮,修建始皇陵,在當時人口不多的情況下,基本上要抽調大部分壯丁參與,老百姓苦不堪言,最後隨著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就把叛亂之勢迅速擴大,也就是毛主席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終秦二世而亡。

在看隋朝,也差不多,隋文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亂世格局,一統天下,本來已經開創了勵精圖治下的繁榮局面,可誰曾想,煬帝即位後,只考慮他的雄才大略,想在有生之年一展抱負,於是建東都洛陽,修大運河,還三次攻打高句麗,這種情況下,也是需要百姓出人出錢,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兵役,使得百姓不堪重負,也是揭竿而起,導致二世而亡,和秦王朝一個結局。

綜上所說,秦和隋雖然滅亡的原因有不同,比如秦是由農民起義導致,而隋除了農民起義外,還有內部如李淵集團的反叛起到了關鍵,但是它兩都有共同的原因就是從亂世統一初定,不實行新政,安撫百姓,政策也未深入民心,就操之過急,濫用武力,民力,使得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所以揭竿而起,導致滅亡,而後世的漢,唐就吸取教訓,循序漸進,傳承就比它兩長的多。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漢承秦,唐承隋已是史學公認的現象,原因如下:1、秦隋之前都是幾百年的大分裂,它們完成統一,奠基了大一統的新王朝,正因為是開創,難免疏漏很多,摸著石頭過河是有代價的,它們是帝國的草稿 失敗有一定的必然性。2、秦隋統一依靠的是本國軍政集團,獲益集團也是他們,而被統一的政治勢力必然反抗 ,一旦當局者有可乘之機,舊的政治勢力就藉機發難。但漢唐在再統一過程中 打破了舊的政治勢力格局,整合了全天下的精英,如漢朝張良、蕭何、韓信都不是一個國的,唐朝李靖是關隴貴族 ,李績是瓦崗舊部,尉遲恭是敵方降將。新帝國整合了各方利益。3、秦隋一舉解決幾百年的分裂 ,立下大功,君臣上下難免迷信武力 驕矜自大,好大喜功 ,輕視下層百姓的反抗勢力,由此發布了許多超越自身力量的命令,比如秦朝修長城、征百越、建阿房宮,隋朝開運河、征高麗,都 耗盡國力,百姓疲敝,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埋葬了它們!


打江山容易,受江山難。

秦隋都是非常短命的朝代,一個十來年,一個三十來年。除了外因不說,創二代,三代不居安思危,只貪圖享樂,往往都把江山葬送了。

緊跟其後的再不吸取教訓,也就玩完了。

據說李世民執政後,非常擔心發生前朝舊事,他跟楊廣很像,都是本朝第二個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繼位,還都是用非常手段從老大那裡搶來的。所以他非常小心。

當然李世民本來在軍事上,在政治和文學上也是非常有才能的。他在位期間,重用能臣,廣納賢才的,帶領著一批優秀的人才經歷了多年,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這只是我個人片面的看法,歷史政治遙遠又複雜,是非定論難有評斷,不深究,只以史為鑒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