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全球化的時代必然包括金融全球化,互聯網時代更是聯動全球,我們有必要對全球外匯市場有個大概的瞭解和認識。

  世界上主要的外匯市場

  國際外匯的主要交易市場有英國倫敦(London)、美國紐約(New York)、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瑞士蘇黎世(Zurich)、日本東京(Tokyo)和中國香港(Hong Kong)以及中國內地外匯市場。這些外匯市場因時差的因素,成爲全球統一的市場,其每日交易量在5萬億美元左右。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上述幾個外匯市場。

  一、倫敦外匯市場

  倫敦外匯市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市場,市場參與者主要由當地外匯銀行(以英國六大清算銀行爲主)、外國銀行在倫敦所設的分支機構以及英國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經營外匯的非銀行機構、外匯經紀人以及英格蘭銀行等構成。

  倫敦外匯市場上有200多家英格蘭銀行許可執照的外匯指定銀行,幾乎包含世界上200多家國際性的大型銀行在倫敦的分支機構。它們向客戶提供各種外匯服務,並在同業間進行大規模的外匯交易業務。倫敦市場上的專業外匯經紀人有250多家,其資格必須由英格蘭銀行批准。他們作爲外匯市場的中介機構,參與並支配同業間的外匯交易活動。作爲中央銀行的英格蘭銀行參與外匯市場的目的在於通過制定和頒佈一系列法規條例對外匯交易活動進行管理與監督,以維護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英格蘭銀行也直接參與市場交易,進行市場干預,其手段主要是英格蘭銀行爲英國財政部管理的外匯儲備的“外匯平準賬戶”。其干預方法有:

  (1)當市場匯率變動較小時,將委託一家清算銀行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進行微調。此方法比較隱蔽,不會引起市場匯價的波動。

  (2)當市場匯率出現大的波動時,英格蘭銀行將通過外匯經紀人直接參與市場外匯交易,從而影響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預期,以達到其干預市場的目的。

  (3)英格蘭銀行一般干預市場即期匯價,很少對遠期匯價進行干預,這也是倫敦遠期外匯市場比較活躍的原因之一。

  倫敦外匯市場是比較典型的無形自由市場,但其自由度沒有紐約外匯市場那麼開放。其原因是,倫敦市場是以美元爲中心外匯,其匯率就成爲市場上的中心匯率,市場上其他外匯匯率都受中心匯率的制約,這樣就無法真實反映市場供求情況,也給英格蘭銀行提供了干預中心匯率的機會。因此,英格蘭銀行經常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中心匯率的穩定。

  倫敦外匯市場所有外匯交易都通過電話、電報與電傳進行,外匯報價通過路透社終端。倫敦處在世界時區的中心,其營業時間(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爲9點-16點(因英國實行夏令時所以時間略有差異),倫敦開、收市時間可以與世界上主要國際性外匯市場相銜接,這就使倫敦外匯市場每日交易量成倍增加,外匯交易活動很活躍,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外匯市場。

  倫敦外匯市場上採用間接標價法,交易幣種主要有美元、英鎊、歐元、瑞郎和日元,其中以美元與英鎊的交易規模最大。此外,倫敦外匯市場也進行大量的非英鎊貨幣之間的交易,如美元對歐元、瑞郎和日元等套算交易。倫敦外匯市場的交易種類有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期貨、期權和互換等。

  二、紐約外匯市場

  紐約外匯市場僅次於倫敦外匯市場,是全球第二大外匯市場。它不僅是美國外匯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世界各地美元清算中心,世界各地的美元交易都通過紐約市場進行清算。美元作爲國際儲備貨幣和支付貨幣,各國政府的美元儲備在美國銀行生息。因此,紐約外匯市場是世界上美元清算和劃撥中心,它有着世界上其他外匯市場無法替代的地位。

  紐約外匯市場參與者主要有在紐約的大公司的財務公司、當地的聯儲成員和非成員商業銀行,外國銀行在紐約的分支機構,外匯經紀人、外匯自營商和紐約聯儲銀行等。

  由於美國沒有國際資金限制的措施,在外匯經營方面不存在外匯指定銀行,任何一家在美的商業銀行都可以自由進入外匯市場進行外匯買賣,但紐約外匯市場從事外匯交易的商業銀行僅佔美國所有商業銀行的1%。其中50家成爲紐約外匯市場的主導者,其他商業銀行主要爲客戶提供外匯服務,自身並不參與外匯買賣,從而不承擔外匯風險,它們向大銀行進行拋補頭寸交易來規避與客戶交易產生的外匯風險。其原因是,美國的國際貿易額在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較小,一般爲15%左右;美元作爲國際性貨幣,美國的進出口商通常以美元報價,並用美元直接支付。可見,美國企業對外匯需求不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外匯交易的程度,也是紐約外匯市場僅次於倫敦市場的主要原因。外匯經紀人爲銀行間交易牽線搭橋完成交易,從中賺取佣金。外匯自營商直接進行外匯買賣從中獲取差價收益。作爲中央銀行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主要是通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進行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持有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財政部的“外匯平準賬戶”,其採取隱蔽方式通過某個銀行間接進入市場對匯率進行干預,有時也直接進行干預。干預主要針對即期市場的匯率,而不干預遠期市場。但紐約外匯市場沒有中心貨幣及中心匯率,干預效果不理想。

  紐約外匯市場的交易分爲三個層次。

  (1)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市場。交易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滿足客戶的結算、投資、保值以及投機。

  (2)紐約銀行間的交易市場。此市場是紐約外匯市場的核心,是外匯批發市場,交易量佔紐約市場總額的90%。交易的目的是爲了平衡外匯頭寸以及資金的劃撥等,交易往往通過外匯經紀人完成。國內銀行間的清算通過位於紐約的銀行間支付系統清算所(CHIPS)來完成,國際間的外匯清算通過美聯社終端或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來完成。

  (3)紐約銀行與國外銀行之間的交易市場。交易的目的是代客買賣外匯,外國銀行自身規避匯率風險進行的與紐約銀行的拋補交易,各國中央銀行與紐約儲備銀行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它們之間的外匯清算通過美聯社終端或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完成。

  紐約外匯市場是世界上唯一的無形的自由市場。因爲美國沒有外匯管制,在外匯市場上,除了外匯從業人員外,其他人員並不關係匯率的變動。因沒有中心匯率和哪一種外匯作爲外匯交易中心貨幣,以至於聯儲無法利用外匯的控制來影響外匯匯率的升值和貶值,因此短期干預不理想。紐約外匯市場完全遵循外匯供求平衡原則,使市場依據外匯供求關係來決定匯率的變動。

  儘管紐約外匯市場所處的地理位置沒有倫敦外匯市場優越,但交易幣種機會涉及所有可兌換貨幣,其交易的貨幣之多堪稱世界之最。交易的類型有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和掉期交易等。交易方式是通過電報、電話、電傳以及電子終端與國內外銀行完成交易。交易時間爲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4-22點(因爲夏時制所以略有出入)。因美國國內實行時區制,紐約市場的交易時間與美國其他外匯市場相互重疊。例如,舊金山外匯市場的交易時間爲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7點到凌晨1點。這樣,美國國內外匯市場在時間上有連續性。

  三、法蘭克福外匯市場

  法蘭克福外匯市場是歐洲主要外匯市場之一,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德國兩大商業銀行,外匯經紀人、德國聯邦銀行以及世界上國際性銀行在法蘭克福設立的分支機構。在法蘭克福外匯市場上,銀行一般都不能直接進入市場進行外匯買賣,必須通過外匯經紀人完成與其他銀行的外匯買賣。隨着現代通信設施的運用,目前法蘭克福外匯市場由固定交易場所向無形場所轉變。交易時間爲格林威治標準時間8-16點。交易的幣種爲歐元與美元、英鎊、瑞郎和日元等貨幣。交易的種類有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以及掉期和套匯、套利等。

  法蘭克福市場由訂價市場和一般市場組成。

  (1)訂價市場。每天的訂價由官方指定一位外匯經紀人代表中央銀行直接負責該市場的訂價活動。它每天中午12點45分,根據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柏林、漢堡、慕尼黑和杜塞爾多夫五大外匯交易所的外匯經紀人向其口頭或通過電話提出的外匯買賣交易委託來確定匯率。如果買賣不平衡,匯率將發生變動,直到買賣平衡,或者由中央銀行進行干預後使得買賣平衡。此時所形成的匯率爲官方匯率。

  (2)一般的外匯市場。在一般的外匯市場上,市場參與者通過外匯經紀人的撮合,根據已確定的匯率進行外匯交易,交易方式也是通過電話、電傳以及電子終端來完成外匯交易。

  四、蘇黎世外匯市場

  由於瑞士是一個永久中立的自由國家,其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法律和政策具有連續性以及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沒有外匯管制,幣值穩定,使得瑞士蘇黎世外匯市場成爲國際外匯交易中心和清算中心。

  蘇黎世外匯市場參與者主要有瑞士三大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外國銀行在瑞士的分支機構和瑞士國家銀行構成。其中瑞士三大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外國銀行在瑞士額分支機構因經營的需要參與外匯買賣,而瑞士國家銀行則以干預市場的身份參與外匯交易,既干預即期市場,又幹預遠期市場,以此來穩定市場匯率。

  蘇黎世外匯市場沒有經紀人制度,所有外匯交易都是在銀行間完成。外匯交易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方式直接完成銀行間的外匯交易,是典型的無形外匯市場。其交易貨幣主要是美元,市場匯率以美元對瑞郎爲主,其他貨幣對瑞郎的匯率採取以美元匯率套算得出。參照紐約外匯市場的收盤價,並根據各種外匯頭寸確定匯率,以直接標價法標價。外匯交易時間爲格林威治標準時間8-16點。外匯交易種類主要是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與套匯等。

  五、東京外匯市場

  東京外匯市場是僅次於倫敦和紐約外匯市場的第三大外匯市場,其參與者是外匯指定銀行、外匯經紀行、日本銀行和非銀行客戶。外匯指定銀行包括日本城市銀行、地方銀行以及在日本註冊的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外匯銀行必須經批准才能成爲外匯指定銀行。

  東京外匯市場由銀行間的批發市場和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零售市場組成,其中以銀行間的批發市場爲主。銀行間市場原則上通過外匯經紀行來完成外匯交易,但目前銀行間外匯交易也可以進行直接交易,經濟行地位有下降趨勢。外匯經紀行是外匯市場的中樞神經,是日本銀行向外匯市場傳達有關外匯政策的中介。

  銀行間市場一般採取類似於法蘭克福外匯市場訂價方式。每天交易日爲上午10點,由外匯指定銀行(主要是日本城市銀行)進行買賣交易確定當日的外匯交易價格。當日確定外匯交易價格出現不穩定時,日本銀行立即介入進行干預直到外匯價格確定爲止。因此,日本銀行對每日外匯價格的形成有其重要影響力。

  在銀行和客戶市場中,貿易商社在市場上有突出作用。日本六大貿易商社控制着日本50%的進出口以及日本跨國企業全球資金的配置,它們成爲客戶市場最大的交易者,其交易行爲直接影響匯率的變動。因此,日本銀行爲了防止日元匯率的投機波動對國內的進出口和經濟受到不良影響,日本銀行隨時介入外匯市場以干預日元匯率的走勢。

  日本官方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又稱“市場介入”,它是通過日本銀行以財務省代理人的身份介入市場的,其所需資金來源於日本銀行代管的“外匯資金特別會計”資金。日本銀行對外匯市場干預通常採取介入點、介入額和介入時機三個關鍵決策。介入點是指日元匯率波動到那個水平時,日本銀行就介入市場干預;介入額是指矯正匯率波動所需要的外匯資金;介入時機是指何時進行市場干預。在干預過程中,一般通過委託代理行再經外匯經紀行進行或日本銀行直接進入市場干預。有時日本銀行在海外市場進行干預,所需資金主要來源於“外匯資金特別會計”資金,當干預資金不足時,可以動用與美國和其他國家所簽訂的“貨幣互換協定”額下的外匯資金。但是,日本銀行是否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最終決定權取決於財務大臣。

  東京外匯市場是比較典型的無形市場,主要通過電話、電報和電傳來完成外匯交易。交易的時間爲9點-15點30分,但由於日本所處的時區的特殊性,實際上東京外匯市場與世界上其他外匯市場在時間上進行銜接,基本上能進行全天候外匯交易。交易的幣種主要集中在美元和日元兩種貨幣,其交易額佔總交易額的80%以上,其他貨幣交易額比較少。美元作爲中心外匯,也是日本銀行干預的中心外匯,關注的匯率也是美元與日元之間的匯率。其原因是,日本的貿易額所佔比重極高,是貿易大國且以美元報價與計價,進出口的貿易需求對匯率的波動影響大。交易的類型主要以現匯與期匯爲主,掉期交易比重最大。在市場上採取直接標價法進行報價。

  六、中國香港外匯市場

  中國香港外匯市場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發展並繁榮於同期的80年代,目前爲亞洲第二大外匯市場,僅次於東京外匯市場,是香港金融市場的核心。其參與者主要是在香港註冊經營的持牌銀行、外匯經紀人、非銀行外匯交易商和外匯基金等。在香港市場上,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可以參與外匯交易,它們是外匯市場的核心,與客戶之間的交易是通過外匯經紀人來完成的。

  香港外匯市場上的外匯經紀人分成三類:1本地經紀人,其交易僅限於本地,在海外沒有經營網點。2國際經紀人,即國外在香港的經紀人,業務以美元爲主。3本地的國際經紀人,它們兼做本地經紀人和國際經紀人的外匯業務。

  由於香港實行準央行制以及聯繫匯率制,因此香港金管局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其市場是自由的、開放的無形市場。

  香港外匯市場由兩部分構成:1傳統外匯市場。它主要是港幣兌換美元以及港幣通過美元套算其他外匯的市場。2離岸外匯市場。此市場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美元兌換其他外幣的離岸金融市場,其交易的目的在於完成跨國企業、跨國銀行的資金劃撥。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在港的外資銀行,它們爲保持外匯交易的連續性,選擇香港市場作爲填補紐約市場收市後與倫敦市場開市前的空隙。因香港市場上午9點開市正好是紐約市場收市後的4點,下午5點收市時,倫敦市場纔開市。

  由於聯繫匯率制的運行機制,香港外匯市場的銀行間市場存在兩個平行市場,即外匯基金與發鈔銀行因發鈔而形成的公開外匯市場和發鈔行與其他外匯銀行因港幣兌換美元而形成的銀行間現鈔外匯市場。銀行在這兩個市場套利活動使得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保持一致,從而維持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當市場匯率高於聯繫匯率時,外匯銀行以聯繫匯率將多餘的港幣現鈔向發鈔行兌換美元,然後以市場匯率出售,從中賺取差價;發鈔行也將債務憑證交還外匯基金,以聯繫匯率換回美元在市場上出售。上述套匯活動使得市場匯率下跌。另外,套匯活動也促使港幣短期利率上升從而產生套利並進一步導致市場匯率下跌。因此,通過銀行間的套利套匯活動,市場匯率圍繞聯繫匯率波動並最終趨向於一致。

  香港外匯市場上交易幣種較多,港幣與美元的匯率保持固定,美元是所有外匯兌換的交易媒介,港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通過美元套算得出。交易的方式是通過電話、電傳或電子終端等完成外匯買賣。交易種類爲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套匯交易、掉期交易和外幣期權交易。報價採用直接標價法。在報價方面,遠期匯率採用遠期點數報價,同時報出遠期點數與即期匯率,交割期限爲1個月與6個月較多,開市報價參考紐約市場的匯價。

  七、中國外匯市場

  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幣匯率實行並軌,實現了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7年IMF認定人民幣匯率是盯着美元固定匯率制)。同年4月4日在上海成立了銀行間外匯交易中心,該中心與全國20個城市的外匯交易中心聯網,形成了統一整體。交易方式是分散報價、電腦統一撮合交易,資金統一清算,屬於有形外匯市場。其市場參與者外在中國註冊的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經營外匯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人民銀行。交易時間從9點15分至17點30分,交易幣種爲美元、歐元、港元和日元,其中以美元交易爲主,這與中國進出口企業以美元報價和計價,以及中國貿易量比重逐年上升有直接關係。交易種類爲現匯交易,報價採用直接標法。

  市場參與者每天交易結束後的加權平均匯率,作爲人民銀行第二天對外公佈的人民幣市場基準匯率,也是第二天銀行對客戶外匯交易的中間匯率。第二天外匯交易的匯率可在前一天基準匯率基礎上浮動,其中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的美元交易中間價的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

  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OTC方式),並保留撮合方式。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既可以選擇以集中授信、集中競價的方式交易,也可選擇以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方式進行詢價交易。同時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

  另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佈新的中間價報價制度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儘管我國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與國外成熟的外匯市場相比,目前我國外匯市場還是不成熟的外匯市場,外匯市場機制並不完全由外匯供求關係引起匯率的變化,匯率的變動又不能完全反過來影響市場上的外匯供求關係。隨着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市場在中國經濟金融持續高速發展中,必然成爲國際性外匯市場。

  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日前在京召開,國家外匯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功勝作工作報告。

  在推進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方面,會議要求,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進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研究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下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管理框架。擴大外匯市場雙向開放,進一步豐富交易工具,增加交易主體,建設開放的、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

  日本近70%的人蔘與金融理財,其中日本渡邊太太炒匯大軍就佔據該國交易量30%。“渡邊”是日本常見的五大姓氏之一,十多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就形容這些日本家庭主婦爲“Mrs Watanabe”,從此,“渡邊太太”便成爲了這些掌握着家中財務大權、大膽地進行各種金融投資、尤其是外匯保證金的家庭主婦們。她們有時也被稱爲“和服交易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