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要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金融領域尤其如此。未來,我們仍須堅持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持續爲中國金融業發展注入動力。

回眼望,是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金融業的市場活力。特別是加入WTO之後,我國金融業在市場準入、資本項目等各領域有序開放,在金融業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方面催生出一系列變化與成就。

伴隨開放,我國金融業競爭力在全球愈加突出。截至去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68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18萬億元,公募基金資產13.03萬億元,A股市值50萬億元左右……在規模上,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尤其是去年,金融業的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瑞銀集團正式成爲首家控股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金融機構,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A股成功“入摩”“入富”等,無不彰顯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

步入2019年,我國金融業開放不止步。1月,美國標普獲准進入中國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2月,央行、外匯局聯合發佈新規支持上市公司外籍員工股權激勵;日前,中國證監會宣佈擬合併QFII、RQFII並放寬准入條件……隨着這諸多開放措施的落地,中國金融業將在機遇與挑戰中逐浪。

擴大開放有機遇。更加國際化的市場環境、愈加多元的參與主體、更加複雜的交易機制等,是我們借鑑和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對接、學習先進做法的有效途徑,也是中國金融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充分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機會。

擴大開放也有挑戰。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對經濟管理和金融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監管層必須根據快速變化的形勢,迅速提升治理能力,利用法律、監管以及市場的力量,有效管理金融體系。

在開放中把握機遇,向挑戰發起挑戰,中國金融業從來不缺勇氣。相信,“擴大開放”將持續成爲年度金融關鍵詞之一,持續釋放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推動我國向金融強國邁進。

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億萬富翁都是從事金融理財成功的。

有調查顯示,目前大約超過40%的新增美國億萬富翁來自金融行業。早在2014年有接近27%的美國億萬富翁在金融行業工作,而在1996年,只有12%的美國億萬富翁在金融行業工作。美國三分之一的億萬富翁都是從事金融理財成功的,比如: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等人就是金融成功最精典的傳奇人物,在世界首富排名榜上,名列前茅

歐洲及其他國家超過20%的億萬富翁來自金融行業

據悉,在其他發達國家中億萬富翁來自金融行業的情況也日趨突出,在歐洲超過20%的億萬富翁來自金融行業,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這一比例只有20%。

在“撈金來源”方面,在英國也有30%的億萬富翁通過金融行業來賺取財富,在新加坡有25%的億萬富翁通過金融行業撈金,而中國香港的這一比例達到了40%。

日本渡邊太太炒匯大軍佔據交易量30%

日本近70%的人蔘與金融理財,其中日本渡邊太太炒匯大軍就佔據該國交易量30%。“渡邊”是日本常見的五大姓氏之一,十多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就形容這些日本家庭主婦爲“Mrs Watanabe”,從此,“渡邊太太”便成爲了這些掌握着家中財務大權、大膽地進行各種金融投資、尤其是外匯保證金的家庭主婦們。她們有時也被稱爲“和服交易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