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落寞。

這句話用在外資商超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再合適不過。

近日,彭博社報道稱,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麥德龍,正計劃出售其中國的業務。目前,該出售已引起包括騰訊、永輝、物美、蘇寧等國內企業的興趣,並尋求在今年4月進行第一輪投標。

至此,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商超已紛紛撤離。

沃爾瑪、家樂福加入騰訊系,歐尚、大潤發牽手阿里系,外資商超成爲中國互聯網巨頭的一塊“拼圖”。此外,樂天瑪特徹底退出中國,麥德龍正在尋找買家。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外資商超沉浮錄

最初,外資商超在中國做生意並不容易。

計劃經濟和未打開的國門,讓商品、人員、資金的往來變得異常困難。直到1992年國務院頒佈《關於商業零售領域利用外資問題的批覆》,才正式允許外資企業通過合資的形式進入特定地區的零售業。

不過,最初開放僅限服裝和百貨領域,到1995年才拓展至食品及連鎖經營。正是在這一年,家樂福在中國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此後,外資商超在中國遍地開花。

1996年,德國企業麥德龍進入中國,首家門店開在上海;荷蘭企業萬客隆進入中國,首家門店開在廣州;美國企業沃爾瑪進入中國,首家門店落地深圳。1997至1999年,泰國企業易初蓮花、法國企業歐尚等先後進入最後進入中國市場。

長期封閉的中國,迫不及待地需要了解和學習國外新型的商業模式。而伴隨改革開放,人們的錢袋子鼓起來,去大型商超購物成爲一景。

一拍即合。外資商超紛紛進入中國跑馬圈地。中國各地出現了“門還沒開就有一大批人排隊等候”的場面,盛況一度可以用“躺着賺錢”來形容。

招商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自2004年至2011年,外資商超在中國進入了“擴張期”。沃爾瑪2004年以前僅在10個省份開設了27個門店,到2010年已在全國24個省份開設了219家門店。家樂福也不甘示弱,2010擁有門店增加至182家。

此時,中國電商阿里巴巴、京東正在加速崛起。不久後,互聯網消費、新零售在中國成爲大趨勢。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外資商超在中國的發展遇到瓶頸,企業經營也遇到問題。

靈獸傳媒創始人兼CEO陳嶽峯分析,外資商超之所以紛紛落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消費市場的變化,而外資超市並沒有及時作出有效調整。相較之下,本土超市更接地氣,得以後來居上。

零售的本質未變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富甲美國: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自傳》一書的序中寫道,零售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提高效率,降低中間環節的費用,爲消費者創造價值。

劉強東還進一步寫道,今天炙手可熱的“互聯網+”,絕不意味着互聯網對包括零售在內的傳統產業的完全顛覆,而是要在工具意義上找到提升傳統行業效率的有效契合點。

所以,阿里收購高鑫零售,拿下大潤發和歐尚後表示,將以大數據和商業互聯網化爲核心,通過全面數字化完成“人、貨、場”的重構和升級。推進門店數字化,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現代物流及個性化的消費者體驗。

蘇寧在收購萬達百貨後稱,互聯網時代下的店面不單單是商品銷售的場所,更是不同場景下的流量入口,是消費者生活方式、行爲方式自然衍生的場景流量,也是最穩定、最廉價、最有轉化價值的流量。

在零售領域,阿里系的勁敵騰訊系也在佈局線下,去年1月家樂福宣佈,騰訊和永輝對其進行潛在投資,去年6月騰訊又與沃爾瑪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合作皆有一個目的,利用各自的優勢,爲顧客提供更優質的購物體驗。

而外資商超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並不意味着他們的“敗退”。互聯網評論家丁道師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表示,騰訊和沃爾瑪的合作,互利共贏,沃爾瑪爲客戶提供便利支付,騰訊線下場景支付進一步擴展。

今年2月份,德勤發佈《2019全球零售力量》顯示,沃爾瑪連續20多年蟬聯全球最大零售商。家樂福2月份公佈的2018年度業績顯示,中國區業務表現利好,帶動大中華區利潤大幅提升,較去年增長11倍達到3.5億元人民幣。

劉強東說,零售的祕密都在沃爾瑪的貨架上。從1945年至今,沃爾瑪經歷了零售業從雜貨店到折扣零售店,再到購物廣場、社區店、便利店、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的發展,創始人山姆·沃爾頓說,零售就是要找準定位,然後做到極致。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絞

編輯:郭凌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