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在街亭之戰後被殺的根本的原因是:馬謖違抗了諸葛亮的命令,不聽從王平的勸諫當道紮寨,而還還丟失了街亭,沒能完成諸葛亮交待的任務,最後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

這一系列原因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馬謖違抗了諸葛亮,但最終守住了街亭,擋住了張郃的話,馬謖也不會被殺。

同理,如果馬謖聽從了諸葛亮的命令,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來操作,仍然丟失了街亭的話,馬謖會受罰,也許是削爵位,也許是貶官職,但絕對不會被殺。

總之,一句話,馬謖被殺,是因為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為什麼沒守信街亭,馬謖就會死?換句話說,為什麼沒守住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會失敗呢?

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實行的戰術是聲東擊西,阻援奪城。,而戰略目標就是拿下隴右五郡。

諸葛亮以趙雲、鄭芝為疑兵出箕谷引誘曹魏主力大軍,或牽制曹魏關中主力,然後諸葛亮親率主力奔襲隴右五郡,這就是聲東擊西。

在這個過程中,馬謖鎮守的街亭是一個重要的關隘,曹魏從關中或洛陽方向而來的援軍要救援隴右五郡,就必須要打下街亭,因為街亭是必經之路,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就是為了阻擋曹魏的援軍,好讓自已成功拿下隴右五郡,這就是阻援奪城,阻擋援軍,奪取城池。

馬謖在第一次北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要阻擋曹魏援軍通過街亭,就是大功一件,他不需要殲滅敵人,也無需爭奪城池,他的任務就是守住街亭,阻擋曹魏援軍進入隴右而已。

可是馬謖沒守住,沒有守住街亭就意昧著馬謖任務失敗,同時魏軍進入街亭,一是可以進入隴右支援城池,二是可以南下切斷諸葛亮的後路,尤其是如果被切斷後路,諸葛亮就算有數十萬大軍,也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的,這就是第一次北伐的命門所在,還偏偏被馬謖給丟了。

由於有這個嚴重後果,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殺了馬謖,以視正法,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馬謖呢?

因為諸葛亮用馬謖有用人唯親的嫌疑,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與諸葛亮關係很好,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很可能早就認識了馬家兄弟,又加上同為荊州派,並且馬謖很有才能,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對象。

現在馬謖敗了,蜀漢眾多將領都睜大眼睛看著諸葛亮如何處理?

諸葛亮在蜀漢是權臣,除了皇帝劉禪,基本上所有人都是諸葛亮的手下,諸葛亮在蜀漢可以說是一手遮天,雖然諸葛亮身居高位,但很明顯,仍然有不少人對諸葛亮不服,比如李嚴,再比如益州本地豪強。

這樣,諸葛亮在蜀漢就有一個如何治理才讓人信服的方案,諸葛亮選擇的是法家治理,簡單的說就是依法治國,但是法家治國有一個前提,就是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所以你看諸葛亮雖然身為權臣,但是沒有拉幫結派,以權謀私,相反,是以秉公執法、以身作則來回應那些不服的人,以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

現在回到馬謖事件上來,原本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是很多人不贊同的,當時手下將領都認為魏延和吳懿可以當此重任,但是諸葛亮力排眾議,還是選擇了馬謖,如果馬謖圓滿完成任務,諸葛亮用馬謖就是慧眼識人,但結果恰恰 相反。

馬謖失敗了,所以諸葛亮有用人唯親之嫌疑,現在必須承擔責任,現在馬謖在街亭之戰居然還違抗了諸葛亮的命令,還失敗了,這就是違反法律的事,違抗軍令就是死罪,如果不殺馬謖,諸葛亮以後還怎麼帶兵,誰還聽他的?如果都像馬謖一樣違抗軍令的話,這仗怎麼打?法律威嚴何在?

」違抗軍令「四個字是馬謖被殺的根本原因,這是必須要維護的原則和制度。

在事後承擔責任時,馬謖被諸葛亮加重處罰,被斬首,主要是這兩個原因疊加的結果,一是違抗軍令,二是諸葛亮用人有唯親嫌疑。

如果馬謖聽從了諸葛亮的安排,還失敗了,丟了街亭,那麼就沒有違抗軍令這個不良現象,只有用人唯親的嫌疑,那麼這個責任就得諸葛亮一個人來背,而不能推到馬謖的身上去。既然馬謖無責任,當然諸葛亮也就不會殺馬謖了,而是自已承擔全部責任。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打仗敗了,就得受點罰,馬謖可能會被削去爵位或者降低官職,但是絕不會被殺。

而諸葛亮就得承擔更大的責任,受到更重的處罰,也應該是削爵貶官的處罰,不會喪命,畢竟諸葛亮是蜀漢執政大臣,他不能被殺。


應:即使馬謖按諸葛亮的部署,一是註定失敗,二是馬謖罪責難逃,否則諸葛亮就得卸了兵權,諸葛是替自己找台階下,才有一出揮淚斬馬謖。

荊州丟去後,蜀漢己是搖搖欲墜,諸葛不識時務,用一比六的實力去發動什麼所謂的北伐這本身就是自尋死路,冷兵器時代打仗是靠一刀一槍硬拼的,街亭並非一夫擋道萬夫莫開的險要關口,你讓馬謖一萬兵馬,去對付張郃的五萬兵馬,靠的是弓箭,這仗怎麼打,無奇兵可出就要正面出擊,論領兵打仗此時蜀漢還有幾人是張郃的對手,資歷上蜀漢也只剩下魏延了,趙雲被描寫成多神奇,其實趙雲一生除拚死救了阿斗,並沒什麼出彩的地方,馬謖豈是張郃的對手,看看這神仙軍事孔明還會不會用兵。

再給諸葛亮二十年,再來十次北伐一樣以失敗告終,因為諸葛亮的行軍路線無秘密而言,老是經眉縣出祁山曹魏只要用司馬懿的戰術,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諸葛糧草用完必自動退兵,就算把諸葛亮有意放進來,送你二十坐城池,每個城池兩千軍士守城,諸葛手上還有兵可用嗎?

曹魏只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圍而殲之。絕對是有來無回。

所以無論怎麼講馬謖註定失敗,治罪是必然的,總要有人對這次戰爭失敗負責吧,諸葛亮掉眼淚就是說:馬幼長呀你就替我背一下包吧!我也知道你冤,但實在沒辦法呀!


馬謖被諸葛亮斬首,除了犯了軍法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丟失街亭,相當於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浪費了大好局面。所以,即使馬謖再親近,諸葛亮也不得不斬,否則對蜀漢朝廷不能交待,對去世的劉備也無法交待,對自己更是不能交待。因為,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接近奪取關中和關右的機會,此後曹魏對關中邊境採取強硬的措施,讓諸葛亮日後的北伐更加被動,只能採取各種不同的路線出擊了。

街亭之戰為何影響如此之大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曹魏此時的關中空虛,對蜀漢來說絕對是「天賜良機」。只要諸葛亮大軍趕在曹魏出兵,平定三郡之前到達街亭,就能和三郡連成一片,半分關中,還隔斷曹魏和關右的直接聯繫,佔據雍涼就指日可待了。所以,諸葛亮才派馬謖先到街亭拒守,又給馬謖上了「雙保險」,高詳駐守附近的列柳城策應。趙雲,鄧芝為疑兵,以分曹魏的兵力,順便看住漢中,以防曹魏想「圍魏救趙」,端了老窩。結果,上了「雙保險」的馬謖依然被張郃打得潰不成軍,而張郃又已經斬殺叛亂,迅速平定了三郡。所以,諸葛亮進無所據,響應的勢力又被平定,只好拔了千餘戶人家回去,聊勝於無呀。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調度,還失了街亭,會如何呢?倘若馬謖在路口紮寨,建立工事,還被張郃速敗,只有一種情況,還是馬謖指揮不當的問題了。因為,張郃雖然是節制著五萬步騎,但是從許洛軍區出發,比漢中到街亭路途要遠,兵貴神速,所以到達街亭的部隊不會太多。其實上,諸葛亮也說當時街亭,箕穀人數比曹魏多,卻失敗了《三國志》注引《魏晉春秋》。再說,曹叡認為諸葛亮勞師遠征,曹魏何嘗就不是呢?這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以,從時間,體力,甚至兵力上來說,馬謖擁有優勢。

當然,張郃很強,馬謖也並非一定要打敗張郃才可以,只要保持拒守,等待諸葛亮來了就行。有關街亭防守問題,大飛熊已經在別篇詳細分析過了,這裡就不展開了。哪怕馬謖最終被打敗了,但只要爭取到時間,張郃也來不及平定三郡,那諸葛亮就還有機會,馬謖也還有機會保命。只可惜,馬謖立功心切,上山防守,就是想著利用地理優勢進行反擊,反被張郃斷了水路,功虧一簣了。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指揮做事,不會被砍頭,馬謖之所以被「揮淚斬馬謖」,主要原因是他不受諸葛亮節制或者說過快失去街亭,而非失去街亭。

馬謖被斬根本原因

大家可以看看《三國志》本文是如何敘述馬謖失敗一事,「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馬謖之失,主要在於「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軍隊的口號是什麼?「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一個不聽號令的將軍,如果不斬,主帥再難統帥三軍,此乃馬謖必死之本。或許有人會提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提出這樣的觀點這本身沒有毛病,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最終打贏了,那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打敗了,那叫「不受節度」。

既然馬謖是因為「違亮節度」而被斬,那麼馬謖如果按照受諸葛亮節度,舉動也不失宜,那麼馬謖就不會被斬,但是馬謖被處罰卻是一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馬謖不僅與諸葛亮交好,與劉備關係更是密切,當然了,這樣的推斷有點腹黑。

馬謖「活罪難逃」

為什麼會說馬謖「活罪難逃」呢?因為街亭失守是必然的事情。

  • 實力不敵

馬謖當時守街亭,帶兵兩萬,身邊的副手是戰鬥經驗豐富的王平。對方是誰?是曹魏名將張郃,張郃的實力在三國武將中也數得上名次,馬謖一定不是他的對手,但是王平堅守不出的話,可以抗衡。

街亭易守難攻,以兩萬守五萬,或許有點壓力,但是不至於快速失守。《三國志》中沒有寫出馬謖具體如何失敗,只是記載了「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所以具體咋回事也不好說,咱們後續分析姑且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來說,因為《三國演義》設置的情節,凸顯了馬謖紙上談兵的性格,也許貼切事實。現在咱們繼續說實力對比。

面對張郃,馬謖和王平堅守不出,能守住已經是萬幸。前沿日久,街亭之戰必敗。

  • 馬謖貪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事出突然,效果極佳。由於諸葛亮的管理有方,軍隊所到之處盡皆來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致使關中大震。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三國志》

此時的魏明帝內心驚慌,派出張郃、曹真前去阻擋。

面對張郃這樣的名將,而且兵力懸殊之下,馬謖深諳兵法,為何不聽諸葛亮節度,又不聽王平勸告?難道馬謖傻嗎?不,馬謖不僅不傻,而且太過聰明。

馬謖雖然口若懸河,熟讀兵法,但是馬謖未有寸功,此次守街亭之任務,並不是一個討彩的活,諸葛亮讓王平為副,就是怕馬謖第一次太緊張,萬一挫敗,怕他失去信心,對未來不利。

但是諸葛亮錯看了馬謖,馬謖膽子很大,他深知諸葛亮安排的極為妥當,王平所言也甚為有理,但是他全然不顧軍法,正是因為想一戰成名。如果他按照諸葛亮的方法,固然守住街亭無礙,但是這功勞卻全是諸葛亮的,只有馬謖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僅守住街亭,還能全殲敵軍,這才能凸顯他馬謖的高明之處。

於是,馬謖鋌而走險,全然不顧全局,只為一己私利,結果沒能一戰成名,反而一戰殞命,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因罪被斬,著實憋屈。

  • 諸葛亮排擠馬謖

這或許也是馬謖必然獲罪的一個原因,當然了,這裡面有著對丞相腹黑分析的成分,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全面的分享,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馬謖在劉備生前,與劉備關係賊好,劉備對馬謖也十分看重。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劉備一致,諸葛亮和馬謖也經常徹夜長談,可見其關係之親厚,非一般人可比。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可能感受到了來自馬謖的壓力,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給馬謖安排了一個守街亭的活兒。

這個守街亭到底是個什麼任務呢?守它的戰略目的其實關鍵在於一個「拖」字,也叫爭取時間,諸葛亮沒指望馬謖和王平一直守住街亭,只要能守個十天八天,為諸葛亮穩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爭取時間,到時候孤軍深入的人就不再是蜀軍,而是張郃這支魏軍。

張郃攻打街亭,乃是斷諸葛亮後路之舉,如果馬謖和王平守住街亭一些時日,諸葛亮穩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一旦諸葛亮站住腳跟,那麼抄後路的人就不是張郃,而是諸葛亮反包圍張郃了。

可惜馬謖不堪重用,幾天就敗北了,導致諸葛亮無奈撤回,能安全撤回漢中,已經是諸葛亮能做的最好程度。

或許諸葛亮真有私心,想限制馬謖崛起,所以給他一個守街亭的任務,讓他能夠鍛煉,又安全,最後守不住諸葛亮在安慰他幾句,這或許是諸葛亮最初的想法,但是馬謖的任性諸葛亮沒想到,葬送了一次北伐好機會。

當時一起受罰的還有趙雲、鄧芝,這二人失利,但是保存了實力,當時也受到了處罰,只是沒有馬謖這麼重。

「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馬謖受節度敗北亦不會被斬

其實對於街亭之失,和箕谷不戒之失,諸葛亮自己也很自責,他覺得這都是他的責任。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諸葛亮為此事還自貶三等,有人說,諸葛亮是在作態,其實也不全是,諸葛亮一生清廉,家裡全靠他的這點工資,自貶三等,家中生活質量都受到了影響,如果這是作態,作了一輩子,也就是真的了不是嗎?

諸葛亮如此自責,並沒有推卸責任,所以馬謖按照他的指揮行事,即使失敗了也不會被斬,最多被罰,畢竟守街亭就是一個爭取時間的任務,所以諸葛亮有心理準備,但是馬謖不聽從軍令,如果不斬,諸葛亮再難號令三軍,諸葛亮也是出於無奈,「戮謖以謝眾」。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第一次伐魏失敗後,揮淚斬馬謖,把自己的得意弟子馬謖給斬了,給蜀漢此次戰敗死去的將士們一個交代,也給後主劉禪一個交代。有人說,馬謖是因為違抗了諸葛亮五路總口安營紮寨的正確指示,才導致失敗,最後全盤皆輸。如果馬謖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指導,到達街亭後,聽從副將王平的意見,在街亭當道安營紮寨,建造軍事要塞,最後還是沒有擋住張郃的五萬大軍,丟掉街亭,馬謖還會被諸葛亮殺掉嗎?

個人認為馬謖不會被殺掉的,依據演義,分析如下。首先,分析馬謖被殺的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五路總口安營紮寨的最高指示。諸葛亮在分派任務時,並沒有當面下令讓馬謖於當道路口安營紮寨,而是通過馬謖的副將王平傳達的這項指令。他知道王平作戰經驗豐富,小心謹慎,才委以重任。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慎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

其二,馬謖立有軍令狀,如若丟失街亭,提頭來見。馬謖自告奮勇守衛街亭時,諸葛亮以其沒有實戰經驗沒有準許。馬謖自認為自己深諳兵馬,怎麼可能守不住一個小小的街亭,因此立下了軍令狀,想要立此不世之功。他說道,不說張郃、司馬懿來襲,即使曹叡御駕親征,也不用擔心。我願意立軍令狀,如果丟失街亭,請將我處斬。

其三,馬謖丟失街亭是導致第一次伐魏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馬謖失去街亭,使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形勢功虧一簣,連剛剛佔領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迅速丟失。諸葛亮也是在使用空城計,騙過同級別的司馬懿,才成功撤退回成都,保全了蜀漢的有生力量。其次,再分析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最高指示,當道安營紮寨,還是擋不住張郃大軍,丟了街亭,會被處斬嗎?不會被殺的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當道築造工事守衛街亭,諸葛亮就不能依照這個理由處斬馬謖了。

如果馬謖已經按照算無遺策的大軍事家諸葛亮的部署,守衛街亭,還是丟了,只能說明諸葛亮的部署有缺陷,還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諸葛亮沒有這個理由來殺馬謖。

其二,馬謖的軍令狀,這個也可以是個「玩笑」。蜀漢在立國前,就有把軍令狀當兒戲的先例。當時,諸葛亮不同意關羽去華容道堵截曹操。關羽為了建功立業,在諸葛亮和劉備面前,信誓旦旦地立下了軍令狀。如果關羽將經過華容道的曹操放走,甘願軍法處置,萬一曹操沒有從華容道逃走,諸葛亮也立有軍令狀。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然而,這就是天大的笑話,說好的軍中無戲言,可是最後,關羽未曾抓獲曹操,放走曹操,卻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如果諸葛亮想給馬謖開脫罪行,他就會按照先例,繞過馬謖死罪,打個幾十大板,就行了。

其三,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當道築造工事守衛街亭,街亭還是丟了,最後不得不撤軍,這隻能是一軍主帥的責任,和執行者馬謖沒有太大的關係。要說處罰,也應該處罰諸葛亮啊,不能把馬謖當作替罪羊。如果諸葛亮把馬謖當作替罪羊處罰了,蜀漢全體將士不答應,後主劉禪也不會答應的。此時的蜀漢需要真正承擔這次軍事失敗之人站出來,而不是推出替罪羊馬謖來。

如果諸葛亮還是個男人,他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自己承認自己的決策失誤,自己從重處罰自己,而不是自己貶自己「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只有諸葛亮真正從嚴處罰自己這,蜀漢才能再度凝聚核心,成為一個強國。

總結:如果馬謖嚴格按照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安營紮寨,諸葛亮是沒有理由、沒有必要處罰馬謖的。但凡有一線生機,諸葛亮也不會親手將自己的得意弟子馬謖宋向深淵。在諸葛亮想要處斬馬謖之時,參軍蔣琬就從成都帶來了後主劉禪的最高旨意,想要救下馬謖。如果馬謖沒有那麼大的罪責,諸葛亮完全可以順坡下驢,饒恕自己最看重的親信馬謖,讓其戴罪立功,經受磨練,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帶領蜀漢走向輝煌。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馬謖如果按諸葛亮當路紮寨指示,丟了街亭,還會被諸葛亮殺掉嗎?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大軍攻打祁山,軍容嚴整,軍紀嚴明,西涼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蜀,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令張郃帶兵馳援,諸葛亮派馬謖帶兵,在街亭與張郃交戰,馬謖違反諸葛亮安排,部署不當,被張郃打敗,諸葛亮遷徙西城一千餘戶至漢中,斬馬謖以嚴肅軍紀。

這段記載明確,是馬謖沒執行諸葛亮指示,導致失敗。但《三國志》卷39馬謖傳卻說,當時眾人看好宿將魏延、吳懿等人,可諸葛亮違背大家意思,委派馬謖,馬謖失誤,致諸葛亮只能退軍回漢中。馬謖被逮捕,入獄後病死,諸葛亮很傷心。所以,馬謖究竟是被諸葛亮斬首,還是關進監獄,最後病死,爭議很大不好說。

不過,就算馬謖被斬首,由頭是馬謖違反軍紀,這包括兩點 : 一是馬謖立了軍令狀,願意睹上全家性命,那不殺全家,殺馬謖一人,很合情合理吧?二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布置,擅自改變駐紮地,是導致失敗的主因,馬謖自己都說,願以死謝罪。那麼按提問,如果按諸葛亮說的,布設軍營寨柵,丟了街亭,會怎麼樣呢?

馬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立軍令狀時,諸葛亮的諄諄叮囑,馬謖會想到後果,填字畫押前,就會提出類似問題,到時候算誰責任?就算馬謖糊塗,忘記這關鍵一環,從事後諸葛亮處理這件事,上表自貶三級,深刻反思、檢查自責、總結教訓等看,在那種情況下,估計諸葛不會隱瞞自己過失,會在批評馬謖,不知根據實際,臨陣變通,思想僵化之後,給予必要處分,同時自己也會分擔一些責任,不會全推給馬謖,更不會殺掉馬謖。

因為諸葛亮如果這麼作,只會自貶自損,降低自身威信,損失戰鬥力,最終危害的,是自己畢生奮鬥的事業,得不償失。不過,按諸葛亮性格,這可能給諸葛亮一壓力,就是會反覆推敲、研究自己以前布設軍營、攻守經驗、可能的情況下,還會親臨街亭,實地勘察,琢磨失手的原因,改進的方略等,記入心得體會,傳授給姜維等,儘力避免以後重犯錯誤。(324)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來前期非常順利的,北伐軍成功拿下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隴西郡也指日可拔。但是由於馬謖的不聽指揮,失去了街亭隘口的控制權,導致了關中軍介入到隴右混戰局面。之後北伐軍全線潰敗,諸葛亮被迫撤軍。

事後,為了明正軍法,諸葛亮深究了此次敗仗的責任。不但將自己貶低了三級,將趙雲貶為了鎮軍將軍,還剝奪了將軍黃襲的兵權,斬殺了馬謖、張休、李盛等一幹將領。

這邊就圍繞馬謖為什麼被殺的問題,深入討論一下,看看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指示鎮守街亭,在同樣失街亭的情況下,會不會被斬?馬謖被斬的原因

第一:謖違亮節度

公元228年初,諸葛亮屯軍南鄭,準備北伐曹魏。

首先!他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統領一支疑軍,出斜穀道,佯裝攻打右扶風郿縣地區。曹睿派大將軍曹真督領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趙雲、鄧芝。

然後諸葛亮親提主力大軍,由坦道向隴右地區進發,出其不意的對隴右五郡用兵。由於隴右諸郡疏於防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相繼請降。唯有廣魏、隴西二郡仍然負隅頑抗,打算坐守待援。

考慮到廣魏郡城池堅固,且資源充足,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諸葛亮將戰略目標,鎖定在了隴西一郡。而拔掉隴西郡的時間,預算為一個月左右。

曹魏方面,大將軍曹真並未識破趙雲、鄧芝的疑軍,仍然在郿縣一帶與之周旋。曹睿親自坐鎮長安,派張郃統領五萬大軍,打算由街亭支援到隴右地區。

而街亭,是關中進入隴右的關鍵節點,對第一次北伐來說,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馬謖的任務,就是堅守街亭隘口,阻擊張郃所部,儘可能的拖住張郃,給主力大軍拔掉隴西郡爭取足夠的時間。

確切的說,諸葛亮北伐總共才幾萬兵馬,馬謖這邊的兵力並不多,肯定是打不贏張郃的五萬精兵的。

諸葛亮給馬謖下達的任務,並不是要他去擊敗張郃。相反,是讓他阻擊,拖緩張郃進軍的速度。

或許十天,或許半個月,或許一個月,主力部隊就有可能拔掉隴西。

只要拔掉了隴西城,街亭兵敗與否,就不影響大局了。一旦隴右四郡連成一片之後,張郃就是一支孤軍,他的支援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所以!諸葛亮的節度就是,拖,拖,拖,據城堅守,讓張郃軍攻堅,浪費魏軍的時間。

但馬謖不以為然,他認為,只是據城堅守,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況且街亭城池簡陋,易攻難守,被擊破是必然的。不如先發制人,擺下一個局,將張郃徹底擊敗。

於是,他選擇依南山【孤山】紮營,想效仿當年的定軍山一戰,打出居高臨下的氣勢。

同時!他主動捨棄了水源,想效仿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跟張郃玩一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套路,以最大化居高臨下的效果。

馬謖這麼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與張郃決一死戰,一戰就定出勝負。結果可想而知。北伐大局,在短短几天之內,就徹底宣告了失敗。

馬謖只圖一時貪功,卻忽略了諸葛亮的大戰略藍圖,最終導致北伐全線崩潰。北伐兵敗,他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

因此!謖違亮節度,是馬謖被斬殺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亮違眾提謖

馬謖只是一個參軍,但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常常與馬謖徹夜長談兵書兵法。兩人亦師亦友,情誼非常深厚。

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

在討論街亭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是魏延、吳懿兩員身經百戰的大將。

結果諸葛亮選擇的,是完全沒有作戰經驗的馬謖。他任命馬謖為先鋒的舉動,是「違眾拔謖」,屬於破格提拔。有很多人都不服氣。

如今因為馬謖不聽調度,違背將令,打出了一個全軍覆沒的大敗仗。

群情鼎沸,怨聲四起,都希望諸葛亮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給出一個交代。

所以諸葛亮要「戮謖以謝眾」,「謝眾」也是馬謖被斬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馬謖之死,有以上兩個原因。最主要原因是違背諸葛亮的節度。其次是諸葛亮破格提拔,斬馬謖以安撫眾人的情緒。

那麼?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他還會被斬殺嗎?

答案是否定的。

實際上,從陳壽的《三國志》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並不想殺掉馬謖。因為在人才極度匱乏的後蜀時代中,殺馬謖這麼一個大才,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此!返回漢中後,諸葛亮在第一時間,只是將馬謖下了大獄,並沒有馬上將他殺掉來明正軍法。後邊人群鼎沸,實在沒辦法了,諸葛亮才下令將馬謖殺掉。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諸葛亮是不會殺他的……

第一,馬謖沒有違背軍令,他的一切的行動指揮,都遵循的是諸葛亮的指示。這樣的情況打了敗仗,只能說明諸葛亮的策略出了問題。

第二,馬謖沒有主動請命,也沒有立下軍令文書。他只是一個文官,並非武官將領,他的作戰經驗為零,這點諸葛亮是清楚的。諸葛亮主動提拔一個文官去做前線統率,打敗仗的鍋馬謖肯定是不背的。

第三,雖然馬謖統軍能力一般,但他確實有大才,諸葛亮非常欣賞他的才能。特別是人才匱乏的後蜀時代,諸葛亮更不願殺掉馬謖。



如果馬謖沒有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諸葛亮只能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怪自己的用人失誤。


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在當道設下營寨,如果街亭丟失會不會承擔軍事責任?或者會不會免於一死。在筆者看來,他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防守並不是重點,能不能守住街亭阻止曹魏的援軍通過才是重點,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真實的歷史都是如此。

在真實的歷史上,史書中並沒有記錄諸葛亮如何安排馬謖守衛街亭,只有《三國演義》中有過描寫,但不管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沒有布置過有關馬謖的戰術,但有一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不過這一次戰鬥,核心任務並不是採用什麼樣的防衛手段,而是如何阻止曹魏的援軍通過,即便在《三國演義》中,馬謖也說的非常清楚:街亭若失,願斬全家!這才是整個軍事行動的重點!

所以能否守住這一路口的重點,並不在於諸葛亮如何布置,而在於馬謖如何能夠應對來自戰場上的變化,換言之,就算馬謖率領全部軍隊堵住路口,無法完成阻擊任務,他也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軍事責任,因為他的任務是完成阻擊,而不是貫徹執行諸葛亮的布置。

或者退一步講,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布置完全堵住街亭這個路口,卻仍然沒有阻止對手通過,那馬謖更要承擔全部責任,因為你的任務就是守住這裡,你的軍隊也全部集中在這裡,可最後恰恰在這個區域被對手擊敗,難道你要怪罪守衛這個地域的計劃是錯的,如果是錯的,為何對手準確出現在這個地區?

可以說,諸葛亮判斷魏國的援軍會出現在這一地區是完全準確的,安排部隊在這一帶進行阻擊也是完全準確的,但擔任阻擊的指揮官一旦完成不了任務,這就不能把大鍋推給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判斷是絕對準確的,只是你沒有完成實際要求而已!

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魏國援軍的實力太過於強大,還有猛將張頜帶領,史書中雖然沒有交代馬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但恐怕相比較魏國援軍則力量不足,馬謖被擊敗情有可原,對於這樣的客觀元素筆者也表示肯定,但筆者並不認為這是失敗的理由,原因有兩點。

1、諸葛亮的戰前安排就沒有打算讓馬謖擊敗對面的援軍,只是讓他守住路口擔任阻擊而已,從一開始就放低了要求,但是馬謖卻沒有按照要求的時間完成。

2、馬謖大敗,全軍崩潰之後,部將王平帶領著殘餘的千餘人馬,卻通過故布疑陣的方法延遲了張頜的前進,趁機收攏殘兵撤退,這也間接的說明,蜀漢軍隊不是沒有能力阻止曹魏的援軍,王平帶著少量人馬都可以讓魏軍不敢輕易進攻,手握著主力兵馬的馬謖卻反而在第一時間就直接被打的人仰馬翻,說得過去嗎?恐怕從根本上,還是指揮官的指揮素質不過關而已!如果換成一個其他的、久經沙場的統帥,恐怕出現不了這樣的結果。

可以說這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但不代表完成不了,只可惜諸葛亮選錯了人!


只要街亭丟失,馬謖必被斬。

因雙方已立下軍令狀。

馬謖自願去守街亭,諸葛亮說他抵不過張郃、司馬懿,馬謖說『』即使曹睿親自來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訖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馬謖說:『』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軍令狀寫完了,孔明才告訴他,當道紮營。至於用什麼戰術,怎麼能守住街亭,那是你馬謖的責任。如果街亭未丟,馬謖即使在山上紮營,也不為錯。孔明說怎麼守,那只是建議。沒寫在軍令狀里。其實,馬謖只是個參軍,不是大將,給他配備的大將王平,還沒有兵權,即使王平為大將也打不過名將張郃。派馬謖守街亭這本身就是錯誤。諸葛亮不放心,又派了高翔領一萬兵守列柳城,又派大將魏延在街亭右邊駐守。都是打補丁。不解決問題。沒有馬謖要立一大功的衝動,諸葛亮派趙雲或魏延再配備王平,就不會這樣被動了。

諸葛亮錯用馬謖,是諸葛亮一生的大錯,自貶三級。當他得知街亭已失,自嘆,『』大勢去矣『』。本來首次北伐,曹睿一夥還摸不準諸葛亮什麼來頭。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策略,已獲三鎮:南安,天水,安定。街亭是此三鎮的總路口,又是蜀軍糧道,如果不丟,繼續擴大戰果,曹魏的雍州、涼州,就可能被諸葛亮拿下,再進攻長安,就多了一個後方。減輕蜀道運糧壓力。

街亭丟失之後,曹睿,曹真,司馬懿,還有張郃,郭淮,都清醒了,加強了各要道防守。以後的每次北伐,難度是越來越大了。

馬謖不斬,軍令如何?以後還怎麼實施軍令。只斬馬謖,這還沒斬他全家,諸葛亮已是手下留情了。

斬馬謖,一是嚴肅軍紀,二是,顯示諸葛亮北伐的堅強決心。


殺掉不至於。

違抗命令和執行不力是兩個概念。

如果馬謖接到的是防守街亭這種模糊命令,他可能會死。

但接到的命令是斷路防守,他卻自作主張讓開大路,跑山上防守,就是嚴重違令了。

其實打仗風險確實很高,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話說起容易,其實都是主官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做法。

贏了無所謂,但一旦輸了主官的後果相當嚴重。

馬謖是找死,本來他的任務就是狙擊戰,結果他想搞成殲滅戰。

大路駐寨,會形成對峙形態。戰爭會進行得比較漫長。畢竟攻城拔寨是硬鋼,司馬懿也不可能飛過去。

但路旁山上下寨,就是打算打野戰了。

馬謖的算盤應該是,放司馬懿的部隊過去,自己率軍從山上一鼓作氣衝下來打截擊……

但他忘了,戰爭不是書本,敵人也不是擺設。司馬懿一看如此形勢,簡直驚掉了下巴。

本來設想會打攻堅戰,結果碰到書獃子,想伏擊。好么,將計就計,我部隊也不忙著過去了,就地反包圍……

慢慢耗。

所以諸葛亮斬馬謖一點都不冤,這廝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傢伙。可以當謀士,不能做主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