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看H5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豔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那些在寫字樓里加班敲代碼的工程師,成了互聯網世界裏真正的“俠客”。

  他們是來自中國互聯網圈的頂尖技術高手,用手中熟稔的IT技術“行俠仗義”,向外界傳遞溫暖。他們用各自擅長的“絕技”搭建起一個強大的技術平臺——“碼上公益”,廣發“英雄帖”:凡是熱衷公益的機構遇到任何技術難題都可以來找他們幫忙解決。

  在今天,技術可以讓很多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變成現實:AI學會下圍棋,用代碼寫出的邏輯能夠識別指紋和麪孔……這羣愛心極客,選擇用代碼讓世界變得更有溫度。

  “碼上公益”就是一個由民間發起、旨在撬動更龐大民間力量的技術志願者公益平臺。目前已有168家公益機構入駐。

  與此同時,來自全國300多個城市的3265名“愛心極客”也在這裏集結,包括開發、測試、產品、運營等多個領域的專家。

  如今,愛心極客們已敲下10萬行最美代碼,爲公益機構提供711條幫助建議,爲73個公益項目直接提供技術支持,其中35個脫貧項目間接讓1000萬人受益。遇到技術難題找“碼上公益”,成爲公益機構尋求技術力量支持的首選。

  許琴是阿里雲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寫代碼、加班是她和同事們的日常。幾年前,人們開始對空氣質量格外關注,一個做空氣和水污染的公益組織找到他們,說一下子有上百萬人湧入該組織建立的App,瞬間造成癱瘓。

  許琴和同事們很快幫他們解決了技術難題,同時也在心裏留下思考。在互聯網時代,公益組織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他們對公益組織尋訪調研發現,我國目前約有1萬家公益組織普遍存在信息化需要,急需IT人才,“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缺乏技術支持會遇到很多困難。”

  “另一方面,中國有185萬名工程師,很多人空有兼濟天下的抱負卻無用武之地。”許琴笑着說,身邊很多技術大牛雖然不善言辭,但特別熱心公益,“去老人院陪伴老人也不擅長,只能跑去西湖邊撿垃圾。”

  她希望能夠改變這一現狀。能不能建立一個平臺,讓愛心極客和公益組織在這裏“牽手”,讓程序員用技術的力量幫助公益組織解決技術難題,同時也能找到做公益的最大價值。於是,許琴在公司內網論壇發起第一次志願者招募。工程師李斯立刻在釘釘羣裏看到這個消息:一個叫做“碼上公益”的技術+公益的民間項目急需技術支持!技術和公益的召喚讓他心動,像是點亮了自己心懷已久的夢想。

  許琴說:“本想着能找到兩三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就不錯了,沒想到一下子吸引了50多名工程師參與。”

  團隊的小夥伴們,平日都各有繁重的工作,只能趁着空閒時間各自開發,難得對上時間,找一個小會議室,討論各自的進度和下一步的方案。

  50多名工程師最終用1000多個小時的業餘時間完成了平臺建設。6個月後,國內首個互聯網技術志願者平臺——“碼上公益”誕生。

  “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很多人開玩笑說我們不務正業。”許琴說,他們倒是希望這個平臺能讓全國100多萬名工程師都能有“不務正業”的機會,都能用自己的鍵盤和代碼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10萬行最美代碼背後的3000多名愛心極客,有科技公司的高管、性格靦腆的女工程師,也有青春洋溢的高校研究生、臨近退休的老專家……大涼山山區遠程支教項目、雲上公益美術課、美麗環境行動者、愛心圖書角借閱App開發、未來幼兒園……許多明星公益項目都誕生在他們的指尖。

  2017年雲棲大會上,“碼上公益”被這樣介紹:“科技+溫度,是這個平臺希望傳導的態度;把愛心極客團結起來,通過衆包的模式,能爲公益發一份光熱;科技+公益,會產生巨大能量和傳遞人間溫暖。”

  坐在臺下來自溫州的工程師肖溫和被“碼上公益”打動了,很快,他註冊成爲平臺上的一名愛心極客。

  在此之前,肖溫和的公益之路已經走了很久,“工齡15年,做公益12年”。他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公益方式,拜訪福利院、養老院、義賣助學、支教,等等,“總覺得不解渴,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

  第一次用技術助力公益,是在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後。肖溫和在朋友的啓發下,從晚上到第二天凌晨5時,緊急製作了一個在線祈福網頁。隨後,他便一發不可收,因爲他技術強又熱心公益,成爲身邊公益圈子裏不可多得的能人,總有公益組織找他幫忙解決技術困難。

  肖溫和成爲公益機構的幕後力量,也發現一些問題,“很多人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別人需要什麼。”這正是公益組織與技術人才之間面臨的問題——信息不對稱。

  “碼上公益”在互聯網上架起一座橋,試着填平信息鴻溝。令肖溫和驚喜的是,他在平臺上發現不少好創意、好點子,技術和公益碰撞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他認爲自己最適合申請做項目經理的角色,“我的公益經歷比較豐富,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可以給他們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

  一個叫“寶貝愛藍天精準捐衣平臺”的項目,讓他發現一種新的公益模式。在此之前,他參與過一些捐衣項目,也曾跟一些把捐來的衣服拿去變賣的人對峙。

  他清楚地記得,一個冬天,他在活動現場參與收衣活動時,一位路過的老人認真看了項目介紹後,把身上穿着的大衣脫下捐出來。這對肖溫和觸動很大,“很多人並不是隨隨便便捐掉一件衣服,而是拿出一份份真心。”這讓他堅定信念——一定不能讓人借公益來牟利。

  技術破解公益的困境,讓愛心能更高效精準地傳遞,這讓肖溫和眼前一亮。捐衣平臺可以瞭解每一位受助人對衣物的需求(包括受助人身高、性別、對衣服需求的季節性和數量),驗證當地需求的真實性,保證每件衣物捐得其所。愛心志願者團隊對每一件捐衣做嚴格質檢,標準是“如果這件捐衣您願意給自己的孩子或者親人穿,那麼它纔是合格的”。最後,還對捐衣的落實情況進行反饋,包括衣物的發出證明,受助當地收貨的情況和圖文反饋。

  爲做好技術支持,肖溫和專門跑到上海,和公益組織相關負責人多次頭腦風暴,並拿出自己全部的空餘時間。他欣喜地看到,技術可以讓公益更透明,也能幫助人們消除不信任和質疑,讓公益能走得更遠。

  如今,肖溫和已經幫助了21個公益項目,他的舉動在公司引起不小的愛心漣漪,公司領導爲鼓勵員工投身公益,還給他專門安排了一個年輕工程師做公益助理。

  在上海,愛心極客戚俊爲第一家社區食物銀行開發了一套智能系統,實現公益食品分發、公益地圖、志願者線路調度等功能,更好地管理愛心志願者從超市、企業收集的“餘量食物”,並最快、最精準地提供給需要的人。

  武漢大學電信學院研究生遊炬峯,在“碼上公益”平臺看到愛心圖書角項目,決定加入。這個項目計劃建立一個鄉村兒童圖書借閱平臺,從而實時採集借閱習慣、偏好、軌跡與學習成長數據,構建中國鄉村兒童閱讀大數據庫,爲更科學有效地進行閱讀推廣提供精準的策略指引。

  如何與天南地北的項目成員溝通,實現合理統籌與工作分配,如何與需求方溝通,確認每個環節的問題與交付時間,這一切對遊炬峯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現在的他,已經從一個普通學生變爲公益達人。據統計,遊炬峯參與開發的愛心圖書角借閱平臺已在全國3000多所鄉村小學普及,約有100萬名鄉村學子與5萬名鄉村教師受益。

  遊炬峯表示:“只需要一臺能寫代碼的筆記本,一個小程序就能幫助上百萬人,連我自己都很驚訝。”

  2019年情人節,這羣身居幕後的IT工程師用自己的方式向公益組織發出“告白”。全國37個城市300多名工程師站成整齊的方陣,齊刷刷地手捧筆記本電腦,電腦屏幕上寫着大大的“愛,碼上愛”的字樣。這場全國範圍的“極客式告白”迅速引發關注。

  他們自嘲說,“這樣確實略有點尬”,但他們依舊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蔘與到“用技術助力公益”的行動中來,一起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