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馬明博

首發丨騰訊佛學

“如果小偷偷到一個錢包,他很高興,我能隨喜嗎?”戒嗔問。

“隨喜善行,纔有功德。隨喜不善的行爲,沒有功德,還會在你心裏種下惡的種子,帶來惡果。”

什麼是善?傷害他人的利益,滿足個人的私慾,是惡;利益他人,是善。什麼是功德?古人講“行善爲功,積善成德”。

放生

“隨喜功德會不會搶走別人的功德?”

有位老婆婆喜歡繞塔,別人問她繞了多少圈?她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爲你一隨喜,我的功德就沒有了。”

顯然,她誤解了隨喜的意義。

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說:“看到別人佈施,你以歡喜心讚歎,得到的福報非常大。”

有僧人問:“隨喜的福報到底有多大?”

佛陀說:“好比有人點燃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着火炬前來借火,回去燒火做飯,驅散黑暗。雖然點燃了衆多的火炬,這個火炬依然如故。福報也是這樣。”

老婆婆繞塔的功德不會因有人隨喜而消失;相反,如果有人隨喜她的善行,就像一隻火炬引燃更多的火炬一樣,她的功德也倍增了。

放生

“假如有人做供養,我在一旁隨喜,功德是不是跟實際掏錢的人一樣大?”

真正的隨喜,不是投機取巧,更不是嘴上說說,而是以感恩的心歡喜地參與其中。只用嘴說的隨喜,就像天寒地凍時在紙上畫火取暖一樣。

戒嗔的問題,暴露出他的習氣。當然,菩薩也有習氣。

讀《華嚴經》,我發現菩薩也有習氣,比如“菩提心習氣”、“善根習氣”、“教化衆生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種境界差別習氣”……

細讀深思這一“新發現”,我的歡喜變成了慚愧。

衆生的習氣,都是圍繞如何自私自利展開的,只利己,不利他;菩薩的習氣是“善法欲”(欲成就世間的善法),都是利他的。是否利他,是菩薩與衆生行爲的差別之處。

以行願著稱的普賢菩薩,“隨喜功德”是不是他的“行習氣”、“願習氣”?

放生

“佛學太複雜了。二諦、三學、四無量心、五根五力、六度萬行、七菩提分、八正道、九品往生、十大行願……面對這七七八八,你沒煩惱過?”

“戒嗔,不學佛就沒有煩惱,是嗎?”

“不學佛也有煩惱。”他輕聲說。

佛陀開示人間,目的不是讓衆生起煩惱,而是讓衆生“離苦得樂”(遠離煩惱,生起喜樂)。也就是說,佛法是讓人開心的。

來峨眉之前,戒嗔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被他人的車撞了一下。高速驚魂讓他心生恐懼,來朝山,他想借佛光驅散心底的陰影。

“我開車遵守交規,就像佛教徒持戒一樣,這是善因啊,爲什麼會帶來被撞的惡果呢?我實在想不明白。”

“是按交規開車這個善因,結出了被撞的惡果嗎?”

戒嗔張了張嘴,把想說的話又咽了下去。

“如果你那天沒開車上高速,或者早一會兒晚一會兒經過事發地,或者那個司機沒有在電話裏和他老婆吵架……這件事還會發生嗎?”

“你是說這場車禍是我命中註定的?”

“英國科學奇人斯蒂芬·霍金說,有些人相信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但是他過馬路時,依然會左看右看。任何事都不是孤立的,是衆多因緣的和合。從因果的角度說,你遇到這起車禍,就像米拉日巴說的:即便過錯是別人的,業障一定是自己的。”

戒嗔一臉莫名其妙,“我按交規開車,也有業障?”

“你按交規開車,能保證你不出錯,但無法保證別人不出錯。”

“那他爲什麼偏偏撞我?”

“那是他出錯了,你和他一起承擔了這個錯誤的結果。爲什麼偏偏是你呢?有沒有這種可能:在過去的某一世,你和他結下的某個惡緣,導致了這場車禍。由於這些年你接觸佛學,得到三寶的加持,雖然被撞了,但身心無恙,只是虛驚一場。再回到因果的角度說,經過這一撞,你和他之間的債了清了。”

戒嗔的臉色陰轉多雲,“如果真像你說的,那也不錯。”說着,他笑了。

我說:“隨喜你的功德。”

戒嗔一愣:“我有什麼功德?你解開了我的心結,是你有功德。”

《普賢行願品》中不僅講到“隨喜功德”,還講到“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萬年寺,幫戒嗔解開心結,讓他生歡喜心,普賢菩薩看到了也會喜歡的。

弘一法師手抄的《嘉言集》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人如果心生歡喜,也是有功德的,因爲天地間多了一份喜悅。

禪門認爲,五穀是身體的食物,喜悅是心靈的食物。在寺院用齋,餐前唸誦的《供養偈》中,有“禪悅爲食,法喜充滿”的句子。

在《華嚴經疏》中,唐代的澄觀法師把“心生歡喜”稱作“法喜食”,把“心常喜樂”稱作“禪悅食”。滋養肉身的食物,大家都能喫到;滋養心靈的食物,像法喜、禪悅,如果不禪修,你就喫不到。

心靈缺乏喜悅,就像飢餓沒有食物一樣,煎熬難耐,沒有希望,甚至感到絕望,因此陷入抑鬱。說到抑鬱,臨牀醫學發現,喜悅是最有效的治療抑鬱症的藥物。

“我有個好主意!把抑鬱症患者組織到一起教他們禪修,他們如果一旦體會到法喜、禪悅,不就不藥而癒了嗎!”戒嗔有時就這樣可愛。

歡喜是菩薩的特徵。《華嚴經》把菩薩的修行次第比作十個臺階(“十地”),第一個臺階叫“歡喜地”。

我想起彌勒殿裏的菩薩與羅漢像,對賢友、戒嗔說:“下午,你們可以去彌勒殿看看,那裏的阿羅漢或許愁眉苦臉,但佛菩薩都滿臉歡喜。”

喜悅是禪修者的試金石。一個人是否在禪修中得到受用,就看他是不是充滿歡喜。學禪多年如果還寒霜滿面,那說明他還沒體會到佛法的溫暖,心中還沒生起智慧的火焰,無明的冰塊還沒完全融化。

說到喜悅,道家講“欲學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佛家的菩薩主張自利利他,自處時自得其樂,與人相處時皆大歡喜。

隨喜,可以隨喜他人,也可隨喜自己。隨喜他人和隨喜自己能合二爲一嗎?英國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提供了這樣一個答案—

“若要優美的嘴脣,要講親切的話;若要可愛的眼睛,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若要苗條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若要美麗的頭髮,讓小孩子一天撫摸一次你的頭髮;若要優雅的姿勢,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止你一個。”

每個人生命裏都隱藏着一扇門;打開它,就是一片霽月光風的天地。能打開這扇門的鑰匙,名叫“歡喜”。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過悲苦的生活。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歡喜的性格,那就從現在開始,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多一點喜悅吧。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原標題:喜悅是心靈的食物。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圖片來源:龍泉寺動漫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