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愛情是好的愛情

近幾年好像一直有一句流行語: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娛樂圈的八卦一個接着一個,很多伴隨着青春記憶的王子公主配紛紛以離婚收場,喫瓜羣衆眼中的“模範愛侶”難逃晴天大炸雷的結局。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恩愛可以“秀”,可以發揮演員的靈魂演技,但這樣的“演出”總會崩塌,分手、離婚、撕逼,各種醜事被爆出,隱私都變成了公開的醜聞。

不光是娛樂圈。去年《人民日報》發佈了近些年的離婚率情況:離婚率在這30年內總體呈上漲趨勢,數量上漲了6.53倍!

截圖來源於微博@人民日報

我們越來越追求效率、高速。愛情也變得越來越快餐式:來得快,去得也快。多數的閃婚讓沒有經歷過磨合的婚姻異常脆弱。

前段時間,我的跆拳道教練向戀愛三個月的女朋友求婚,爲了滿足女生30歲前結婚的願望,教練爲她設計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求婚儀式。本以爲一句“我願意”是幸福生活的開篇,沒想到僅僅在兩人領證的三週後,教練就開始後悔、退縮——他討厭妻子的弟弟住在兩個人的新家裏,討厭妻子掌握家中財政大權,討厭妻子居高臨下的說教嘴臉。他想離婚,甚至想重新開始一段愛情……

“裝修好房子,分了錢就離婚。”這句話成爲了他和朋友們倒苦水時候的口頭禪。

以前的人東西壞了修修補補還可以堅持在用,可現如今卻更傾向於無限便捷的“以舊換新”。現在的婚姻年輕且脆弱,曾經說了那麼多海誓山盟的一雙人還沒耐心等到婚姻堅固,就等不及將它親手毀掉。一紙婚書不再神聖莊嚴,反而是那麼荒誕滑稽,哪怕花花世界吹來那麼一丟丟的星星之火,都可以燎起心裏整片騷浪賤的草原。

婚姻和愛情變得太脆弱,彷彿一夜之間所有美好都可以煙消雲散。能經歷時間沖刷、雖歷盡滄桑卻依舊固若金湯的婚姻,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維繫的。像打籃球,你來我往,擁抱珍惜,而不是像踢足球,把壓力和責任統統踢給對方來承擔。

都說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等號的意義是什麼?等號的意義就是那些不重要的事——1+1=2,不重要的是兩個人以外的所有,強調的是屬於兩個人規模的家庭組合;而0.5+0.5=1中,不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個體差異,強調的是各去一半來維護這個家庭的完整和諧。

生活會教會我們很多道理,尤其是在柴米油鹽的“醃製”中,很多屬於愛情、婚姻、生活的味道都會慢慢滲透出來。

兩個人需要共同成長,誰能那麼幸運一出門就遇見那個和自己方方面面都嚴絲合縫的人呢?有條件要幸福,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幸福。

我還沒上初中的時候,奶奶查出了尿毒症,前前後後七八年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很多外債。我媽媽在這七年中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每次逛商場也只是看看、摸摸就走了。終於有一天,媽媽試了一件很合適的皮衣,翻看標籤,發現要三千塊。於是她把衣服遞還給店員,隨便找了一個“不合適、不喜歡”的理由就離開了。

晚上我偶然路過父母的房間聽到爸爸對媽媽說:媳婦兒,這幾年真的苦了你了,你穿那件衣服真挺好看的,這錢你喜歡什麼就買點。咱們不差這三千塊錢了。那天,我媽哭了,這是迄今爲止25年來,我唯一一次見她流淚。

截圖來源於電影《我愛你》

韓國有一部電影《我愛你》:男主人公是個老爺爺,但並不像老年人那樣“慈眉善目”,他性格倔強、脾氣暴躁、耳聾聲大、嘴硬心軟。即使跟兒子孫女住在一起,還閒不住每天穿梭在小區裏送牛奶賺錢。一個下雪的早上,上坡的他“撞”倒了下坡的拾荒老奶奶,這一撞,撞出了一段入心入肺的“黃昏戀”。

年輕人的愛情舒展在空間裏,而老年人的愛情卻蜷縮在時間中。

幾年後,奶奶的老年癡呆症越發嚴重,幾乎記不起任何事情,只記得這個老公。他只能每天把老伴兒反鎖在屋裏,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爲老伴兒清理因爲失禁而弄髒的衣服和身體,然後和老伴兒嘮叨一會兒一天的工作生活瑣碎。日子雖然有點忙碌,有點清貧,也還過得下去。

直到老伴兒查出了癌症晚期,日復一日加劇的腹痛持續折磨着老伴兒,他再也不忍心看着她痛苦,卻更害怕他追不上她即將離去的腳步——於是,他封好門窗,給老伴兒喂下藥,然後打開了煤氣,跟老伴兒手拉着手,安安靜靜地躺下。那是一段催人淚下的獨白:對不起,我是一個膽小的老頭,沒有你我不敢活下去,所以緊緊地抓住我的手,讓我們下輩子再結緣。

他們沒有醒來,也不會再有病痛,不會分開。

牽你的手來生再相聚,《我愛你》截圖

我的姥姥姥爺也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症患者,他們會慢慢忘記眼前的事和人,到最後誰也不認識。

一路風風雨雨七八十年,老夫妻孕育了七個孩子,靠姥爺做木匠活兒養活了這一大家子人。

前些年,老兩口腿腳還利索,腦子也清醒,在小園子裏過着閒暇時間“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的小日子,雖然有時會不注意把假牙掉在地裏,直到喫飯的時候才能想起來這回事。

姥爺很高,八十多歲依舊走路帶風,姥姥很矮,走起路來顫顫巍巍。老兩口出門壓馬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老太婆!出來走一小時,一路全在等你!姥爺一邊嗔怪,一邊走到姥姥身邊,握着姥姥的手,放慢了也邁小了步子。也是看了他們我才知道“老伴兒”這個詞兒究竟有多麼地恰切。

也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老兩口的腦子開始變得越發不清楚。姥爺一定要去半個世紀前工作過的廠,一定要去把他放在廠裏面沒做好的板凳拿回家裏來趕工,免得姥姥在洗衣服的時候彎着腰很累。

我們都不知道這些記憶是多少年之前故事了,可是對於姥爺來說,這份記憶變成了最真實和最迫在眉睫的事。

患了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就像是孩子一樣,是需要被看護的。

一個不留神,姥爺出了家門,很久沒回來。那是東北一個很冷很冷的冬天,姥姥90歲,執拗地像一個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羽絨服也不穿一門心思往門外跑,一定要跟着孩子們找自己的老頭子回來,怎麼勸也不聽。尋回了姥爺,姥姥一臉的淚水,責問他怎麼可以亂跑。姥爺說他沒有亂走,是去廠子做板凳了,只是不知怎麼就迷路了,找不到廠子,又找不到家……委屈得像一個犯了錯的侷促不安的孩子。

再後來,姥姥的腦子也不清楚了,阿茲海默症侵蝕了他們兩個人。

慢慢地,他們除了彼此,誰也不認識了。因爲不再記得別人,所以沒有什麼是比對方更加重要的,哪怕分開一分鐘也要互相找,要一次次問身邊那些“並不太認識”的兒子女兒,我的老太太、老頭子去哪兒了。

行動變慢,時間也變慢。有時候我會想,好的婚姻和愛情是可以戰勝時間的吧,當年紀大到意識混亂的時候,依舊能從過去讀取記憶,拼湊出過往幸福故事。那他們是不是活在了幾十年前戀愛的場景裏,是不是還會偶爾納悶明明自己才二三十歲,爲什麼好像已經過了一輩子那麼久。

雖然他們也經常吵架,這一輩子因爲做飯、因爲洗衣、因爲澆花、因爲養狗……因爲所有可笑的、幼稚的理由吵鬧,如同“同桌拿了一塊橡皮,就要找老師評理”一樣。

可我依然很羨慕他們。耄耋之年,那個陪伴自己一生的吵不散的枕邊人還在,到了生命的盡頭依然不後悔這近一個世紀的陪伴相守。

有人執拗,誓要尋找這世界上那個和自己嚴絲合縫的人。可有哪兩個人可以如同兩塊鄰近的拼圖一樣吻合?哪怕有,又有幾個人能在64億人口碰到那幾乎無限趨近於零的概率?

既然選擇了,那我們該相信的是:擁有了就是最好的,纔是值得珍惜的。

時間太長,生命太短,這千千萬萬個日日夜夜啊,我只願歲月無可回頭。

*本文配圖除特殊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