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記者 趙燕華

圖/通訊員 穗規資宣

被譽爲“九年磨一村”的廣州冼村改造新方案終於出爐!22日召開的廣州市規委會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上,《冼村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得全票通過,在改造地塊總建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放寬融資區限高,增加居住面積,冼村小學從原來的18班擴大到30班。

新版規劃的出爐,也意味着歷時9年的城中村改造不僅要“做得成”,更要“做得好”,從一個小區域的改造到融入珠江新城的品質提升。

CBD裏最後一個城中村

冼村位於珠江新城核心區東側,是CBD裏最後一個城中村,西北側有地鐵13號、18號線換乘站冼村站。冼村自2010年啓動改造以來,由於受到拆遷安置、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等因素的影響,至今尚未完成,與周邊建設完善的城市風貌差異巨大。

“九年磨一村”,冼村改造歷程有幾個重要時刻:2010年2月,冼村三舊改造方案通過;2012年9月,冼村復建安置地塊修詳規獲得批覆;2018年市更新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冼村改造調整方案。

據悉,現階段更新改造工作有81%的村民住宅與外單位住宅已簽約,尚有262棟村民房屋與143戶外單位住宅未簽約;已簽約村民住宅已基本拆除完畢,舊村內部較爲混亂;東南側有6棟100米高新建村民回遷房,其中3棟已交付使用,另外有3棟回遷房在建。

冼村改造經過省市區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關心下,在過去期間各項工作都取得重大進展。現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將會加快落實後續工作,其中包括將冼村控規調整方案進一步完善,優化整體格局。

本次規劃優化範圍包括冼村地塊(23.35公頃)與冼村小學擴建地塊(1.63公頃)。規劃調整綜合考慮對區域有利的方向進行,總體原則是:容積率不變,也就是總建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調整公建配套比例、優化空間佈局,助力推進冼村改造、改善城市面貌。

增加20處公服設施

村民合法產權面積100%回遷

根據規委會最新通過的規劃,冼村改造範圍計容總建築面積107.7萬平方米,容積率6.99,與原控規一致。回遷區計容總建築量爲62萬平方米,其中住宅42.5萬平方米,公服2.5萬平方米,商業與公寓17萬平方米。融資區建築面積45.7萬平方米,均爲商業或商務功能。

相比原方案,總建築面積107.7萬平方米不變,復建與融資區共26.65萬平方米公寓與商業商務建築轉爲住宅,融資區2.93萬平方米商業辦公建築轉爲公服與市政設施。以合法合理、公共利益不受損害、多方共贏爲前提,穩步推進改造工作。

規劃進一步優化調整佈局及配套設施,提高居住舒適度,調整後的冼村復建區建築有多棟回遷住宅、集體物業、公建配套等。能夠保障改造範圍內合法產權面積百分百原址回遷,讓村民切實地享受改造利好,確保冼村改造工作順利推進。

此外,合理規劃了酒店、商鋪、肉菜市場、停車位等冼村集體物業,集體經濟收入將大幅提升,同時村內業態及配套豐富。從“硬件”上提高冼村集體收益,讓村民享受改造紅利。

規劃修改後,居住人口從原控規的1.6萬人增加到2.2萬人,按新增居住建築量11%的比例配套公服設施,改造範圍內配套公服設施40處,共5.43萬平方米建築量;較原更新改造方案新增20處共2.93萬平方米公服設施。

包括增加9班幼兒園、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站、肉菜市場、公共廁所、託老所等。此外,冼村小學從原來的18班擴大到30班,擴建後的小學用地從8961平方米增加到13965平方米,容積率與建設量按照相關學校建設標準執行。

規劃還增加110千伏變電站解決區域供電問題,同時增加一個垃圾壓縮站。通過一體化建設、景觀式設計、地下形式等,降低變電站、垃圾壓縮站等市政設施對周邊的影響。

打造“冼村綠廊”

融入珠江新城“綠廊環”

作爲珠江新城核心區的最後一個城中村,冼村改造歷經9年,新版規劃的出爐,意味着這一改造不僅要“做得成”,更要“做得好”。

爲了冼村地塊更好地與珠江新城的城市風貌相融合、相協調,規劃適當放寬了融資區的建築高度,形成冼村改造範圍內100米~300米錯落有致的建築序列,同時適當放寬建築密度,釋放更多的集中公共空間。

未來西側融資商務辦公區立面採用簡約現代的公共建築風格,與花城廣場中軸的辦公樓形象互相交融;東側居住附件區則以簡潔明快的體量分割與周邊相容的顏色搭配,使外觀具有現代感且與周邊和諧共榮。

經優化後的規劃方案,一方面提升冼村村貌,另一方面在城市天際線、建築風貌、建築高度、公共空間格局等各方面均與珠江新城整體形象相匹配,可融入並助力城市門戶地區城市風貌的進一步完善與提升。

據悉,冼村地塊改造將積極融入天河中央商務區整體提升行動計劃,完善珠江新城公共空間體系,打造“冼村綠廊”,聯繫“花城水鏡”、“興盛綠街”、“獵德水岸”、“中軸互通計劃”四大景觀提升行動計劃,營造珠江新城“綠廊環”,作爲近期CBD建設提升亮點之一。

6個祠堂集中遷移

規劃半下沉中央綠地廣場

交通方面,本次規劃在冼村範圍內的西北側與南側新增兩條非定位道路,以進一步優化區域交通組織;另外,加快地鐵13、18號線換乘站冼村站,以及西北側規劃立交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便交通通行。地塊內部設置地下車行環道,進一步提升規劃範圍內車行效率,同時整合連通地下停車場,實現停車共享,總共規劃8838個停車位。

公共空間方面,採用立體的公共開敞空間建設,在高密度、高強度開發建設下,儘可能提升社區內綠地綠化、休閒活動、人流集散空間比例,提升社區宜居品質,具體包括:立體慢行系統,高層塔樓之間的空中花園,半下沉中央綠地廣場,人文社區中心。

其中,建設連通融資區的綠色屋頂空中平臺,跨道路聯繫地鐵站點、商業裙樓與半下沉廣場,引導人流從地鐵站走入地塊內部,提升活力,帶動產業,並未周邊人羣提供更多的綠地休閒空間。

傳承文化方面,應村集體要求,將村內現有的6個祠堂、1個大廟以及碑刻等整體遷移至地塊中央,同時在旁邊形成社區廣場,承載村民祭祖、婚嫁等傳統活動。規劃祠堂集中保護區與社區廣場佔地面積0.8公頃,將成爲CBD中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展示空間。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實習生 吳靜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