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就是技不如人。

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應該是當時清政府最強悍的軍隊了。在與英法聯軍作戰之前,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曾經痛擊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林鳳祥和李開芳的2萬太平軍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主要是馬術非常好,力量也比較強。眾所周知,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如同是裝甲兵,在速度和力量上都高於步兵。騎兵可以截斷敵軍後路,也可以打游擊,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衝到敵軍陣營,擾亂敵軍的陣腳。僧格林沁之所以打不過英法聯軍,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這回面對的是擁有熱兵器的軍隊。

電視劇《一生為奴》中王剛扮演的僧格林沁

清代騎兵

其實,僧格林沁這個人很高傲,他覺得自己的騎兵天下無敵。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區區8000英法軍隊放在眼裡。僧格林沁認為,英法聯軍的火器和清軍也相差不大。

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的研究,當時清軍也有使用火器的軍隊。只不過,清軍的火器是鳥槍,也就是前裝滑膛火繩槍。這種槍長2.01米,射程僅僅100米,射速是每分鐘1到2發。這種槍經常需要兩個士兵抬起來才能使用。這種槍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騎兵,一般彈藥還沒有裝好,騎兵就已經衝殺過來。清軍的炮就更加乏善可陳,首先制鐵的技術就要比西方差很多,製造炮火的工藝也落後,最主要的,當時清軍沒有把炮彈放在乾燥地方的意識,全部都散放在露天的位置,因為潮濕的空氣,很多都已經生鏽。清軍的火炮就如同擺設。

清代抬槍

至於當時英法聯軍,早已使用排槍,而且都是後膛槍,射速很快,火炮也都是加農炮,質量輕,威力大,準確率高。因此,八里橋一戰,清軍陣地的炮彈兩次被聯軍打中,造成自己這邊自爆(此後幾十年,這種情況在清軍這邊發生了無數次)。蒙古騎兵飛速的賓士,全部都做了英法聯軍的靶子。

最後,英法聯軍只損失了12人,而清軍這邊則傷亡3000多人。八里橋之戰,標誌著曾經無敵天下的冷兵器騎兵徹底推出了中國歷史舞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單來說,就是將無鬥志,兵無章法。

之前清軍只有在大沽口贏了一次,但也是有原因的。

僧格林沁巧妙的讓敵人軍艦進入大沽口炮台的射程內,被水中的障礙物阻攔,發生了擱淺,動彈不得。

當時的軍艦,火炮雖不是固定,但根本不可能隨意移動,必須要靠軍艦自己的轉動。

現在軍艦不能動,豈不是活靶子,自然慘敗了。

不過,英法洋人很聰明,很快從戰爭中學習了戰爭。他們直接繞過大沽口炮台正面,從背後包抄大獲全勝。

僧格林沁其實是知道英法聯軍厲害的,第三次大沽口戰鬥又再次確信了這一點。

當時清軍本來就不擅長野戰,也缺乏足夠的先進武器,是防禦比較厲害。

而現在耗費巨資建造的炮台,買了這麼多新式火炮又部署了重兵,最終仍然被英法聯軍攻破,天津也丟了

可見,清軍即便在最擅長的作戰模式,也不是英法聯軍對手。

那麼,在八里橋這種平原和英法聯軍拚命,豈不等同於自我毀滅?

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根本就不想打,應該不可能獲勝。

但皇上保護紫禁城,非要他們打,僧格林沁只能硬著頭皮打。

八里橋戰役之前,僧格林沁他們的騎兵就和英法聯軍交過手,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這些蒙古騎兵其實就是蒙古牧民,鬥志頑強但戰鬥力有限,訓練不佳,戰術混亂。

他們的蒙古馬,被洋槍大炮聲音嚇得亂竄,根本控制不住。

相反,八旗騎兵裝備比較好,很多人還配備火槍,但沒有鬥志,根本就不能打硬仗,還不如蒙古騎兵。

明知道八里橋一定會輸,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用兵,其實都是留了一手的。

當天蒙古騎兵確實衝鋒了,但規模並不大,在洋人火槍下難有突破,沖入洋人前30米的也屈指可數。

至於大量的清軍步兵,壓根就沒有參戰,被洋人一頓大炮就轟跑了。

事後僧格林沁和勝寶為了面子,自吹艱苦作戰。

實際上,參戰清軍高達3萬多人,僅僅損失1000到300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至於2萬洋人更誇張: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可見,雙方根本就沒有激烈交手,基本屬於一場驅逐戰。

薩沙個人認為,這是僧格林沁打給皇上看的,目的表明我也打了,只是沒打贏。

實際上,僧格林沁根本不願意把所有部隊拿出來,在平原和洋人決戰,自我毀滅。

當年大沽口、天津一線那麼好的地形,尚且沒有拼,又怎麼可能在這裡拼。

對此,洋人也很清楚。

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托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法皇提議再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但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里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1860年9月,在北京東郊八里橋附近發生了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此戰過後,咸豐皇帝逃離北京,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無數奇珍異寶流失海外。中國經濟開始逐步呈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特徵。

這場屈辱性的戰役被史學界稱為八里橋之戰。八里橋距離京師僅8公里的距離,此橋若被拿下,則清政府的管理機制將成為任由英法聯軍宰割的羔羊。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守軍扛不住大口徑炮火的衝擊,最終被聯軍攻陷,守將僧格林沁統率蒙古精銳騎兵3萬餘名,從天津撤防退至北京八里橋一帶,準備發揮騎兵優勢與英法聯軍進行野戰。當時,咸豐帝派大臣與英法聯軍進行求和談判遭到拒絕,聯軍決定進攻北京。

在英法聯軍從天津前往北京的路上,在張家灣遭到隱藏在樹林中的清軍炮兵伏擊,一通炮彈過後,3000餘名正牌蒙古騎兵精銳對聯軍發起了衝鋒,據對當時雙方使用的兵器分析,聯軍步兵所使用的槍最多只有打一發子彈的時間,清軍騎兵精銳便能移動到白刃戰的距離。

然而,急匆匆從草原調來的馬兒沒聽過如此巨大的聲響和火光,在英軍反應迅速的幾百支格里芬火箭轟擊下,互相衝撞,亂作一團,還沒摸到敵人的邊就被反衝鋒打退,這一戰英軍死亡1人,受傷17,法軍無人陣亡。張家灣伏擊戰就這麼凄慘落幕了,同時也為八里橋慘敗埋下了伏筆。

當時參戰的清軍已經普遍裝備了火繩槍,而聯軍的武器大都是燧發滑膛槍,二者都是發射球形鉛彈,裝填方式也一樣的費事,都需要站立姿勢裝填散裝火藥,搗實之後再放入彈丸發射,所以在火槍方面雙方的差距並不是很大,而且清軍有兩萬的蒙古騎兵,這對英法聯軍來說無非是無比巨大的衝擊力,為什麼有著人數優勢和強大衝擊力的清軍會慘敗呢?

很大程度上是主將決策失誤造成的。9月21日凌晨,英法聯軍共8000人的隊伍向八里橋進發,清軍將領僧格林沁部加上調來的騎兵約3萬名將士,在八里橋向英法聯軍發起衝鋒。這些騎兵如死士一般,面對英法聯軍排炮毫不畏懼,一批接著一批的衝擊,數不清的騎兵在過橋之前就死傷過半,受炮火驚嚇的馬匹紛紛沖向清軍陣營,最終僅有少數騎兵得以過橋。遺憾的是,過橋之後的清軍陣型散亂幾乎無法動搖英法聯軍的刺刀方陣。這些經歷過拿破崙戰爭洗禮的聯軍在近距離作戰時擁有絕對的優勢,騎兵的腰刀來不及靠近,便被長桿刺刀刺穿身體,精銳部隊一開始便幾乎傷亡殆盡。

騎兵衝鋒過後,身穿黃馬褂的皇家禁衛軍排著笨拙陣型,扛著火繩槍,頂著英軍的炮火齊步向前推進。甚至試圖以白刃戰阻擋聯軍,直到後來隊伍被炸的破爛不堪,法軍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橋做最後的衝鋒。曾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衛軍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潰了,

正如英國人所贊:「好一場白刃戰」,戰鬥結束後,清軍傷亡過半,而英法聯軍以共5人陣亡的極小代價拿下了八里橋,此後帝國首都向侵略者敞開了大門。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八里橋之戰可以說是清朝軍隊最血性的一次,清軍士兵、將領的英勇表現甚至於獲得了英法聯軍指揮官們的一致讚揚。只可惜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恃勇少謀,莽撞的率領騎兵部隊正面衝鋒英法聯軍軍陣;而經過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洗禮,工業化的武裝,英法列強的武器裝備、戰術戰法都有了極大進步,將戰爭變成了屠殺,英法聯軍12人陣亡卻消滅了過萬清軍,這可以說是時代的碾壓。

對於八里橋之戰的慘敗,很多人歸咎於清軍缺乏勇氣,這是一種謬傳,當時清軍的戰鬥意志遠不是之後可比的。首先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勝保等人是清廷中少有的主戰派,是敢於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將領,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是很得軍心的;其次參與八里橋之戰的清軍主力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僧格林沁率領他們殲滅太平天國北伐軍,俘虜悍將林鳳祥、李開芳,這樣一支經歷過實戰考驗、戰功榮耀加身、將士用命的部隊是很有戰鬥力的。就是英法聯軍參戰軍官寫的書中都給予了清軍極高的評價,稱呼他們為勇敢的鬥士。但是八里橋之戰的結果是清軍慘敗,只能說清軍完全落後於時代,不是個人勇武能夠挽救的。

1、清軍的戰術思想落後於世界。八里橋之戰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是一個驍勇善戰的蒙古漢子,他沒有和西方列強國家交戰的經驗,還沉浸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敵的思想中;特別是僧格林沁的戰爭經驗主要來自於鎮壓太平天國,大小數百戰其麾下的精銳騎兵屢建功勛,這更助長了僧格林沁的驕傲情緒。在才有了八里橋之戰時,僧格林沁在沒有摸清英法聯軍戰鬥力的情況下,草率集結軍隊在野外和英法聯軍決戰,以至於慘敗而歸損失慘重,使得京城門戶洞開。

相反的是西方國家經歷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洗禮,戰術思想較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有了長足進步。拿破崙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軍事藝術的巨匠」,其開創的大兵團機動作戰,步兵、炮兵和騎兵的攻防結合,炮兵的集中使用等新式戰術在歐洲多年大戰中被各國吸收使用;特別是拿破崙本人是使用騎兵的大行家,多次使用騎兵遠距離突襲擊敗反法聯軍,因此反法同盟為了擊敗拿破崙也研究出了很多步槍打騎兵的戰法,比如壕溝搭配炮射霰彈、空心方陣、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等。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就曾經大敗沙俄強悍的哥薩克騎兵,這回打更加落後的清軍騎兵不和玩似的。

2、清軍的武器裝備遠落後於世界。八里橋之戰中,清軍的主要裝備還是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除了少量進口的舊式滑膛槍外,還在使用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等17世紀技術水平的落後東西,這裝備都比不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軍隊,更何況是經過多年發展後的歐洲列強。

歐洲列強持續不斷的爭霸戰爭推動技術進步,各國工業化使得新式裝備能夠快速、大規模的裝備全軍。刺刀、新式線膛步槍、新式後裝火炮等武器裝備,野戰醫院等後勤保障設施,有線電報等通信設備,蒸汽動力的艦船等交通工具,這些科技發明極大地增強了西方國家的戰鬥力。

在八里橋之戰中,清軍的密集正面衝鋒根本難以突破英法聯軍新式武器構成的火力網,即使有少部分騎兵依靠悍勇和精湛騎術沖入敵軍陣地也因人數太少難以造成威脅,被迫在敵人火力的逼使下潰退。

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化軍隊在世界各地的征戰中面對封建軍隊,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八里橋之戰只不過是再次印證了工業化國家對於非工業化國家的碾壓優勢,落後就要挨打。面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滿清統治者徹底畏懼西方列強的強大武力,甘願與外國侵略者合作以維持自己的統治,各種賣國條約簽的是非常痛快。同時清朝的有識之士們被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打醒,開始走出國門前往西方強國尋找救亡圖存之路。


八里橋之戰清軍的慘敗,可以算得上是封建軍隊面對現代化軍隊的必然結局,也讓幾乎百戰百勝的僧格林沁,將他的神話徹底終結。

在八里橋之戰爆發前,僧格林沁可以算得上是滿清朝野當中,戰鬥力最強、成績最顯著的高級將領,他先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不敗神話,曾經在清軍面前威風凜凜的敵人,卻在他的面前紛紛落馬敗退。

1、太平天國北伐軍,一直轉戰數千里,橫掃多個省份的農民起義軍,一舉從揚州殺到天津城下,天下震動,更讓京城一片混亂,但僧格林沁的出現,一舉擋住了這支勁旅的進攻勢頭,並在一年之後將這支起義軍徹底消滅。

2、英法聯軍,20年前的鴉片戰爭,數千英國海陸軍橫掃中國沿海上萬里,幾十萬清軍兵勇無法抵禦,但在20年後的大沽口之戰中,在僧王面前卻徹底栽了跟頭,擊沉軍艦四艘殺傷英法聯軍數百人,這一仗竟然成了清朝近代史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外作戰勝利。

因此當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再次率領軍隊對抗英法聯軍時,清廷高層也許還抱有幻想,幻想他們仍然有打敗英法聯軍的可能,但他們卻忽略了,眼前的這支軍隊,並不是一支沒有戒備的軍隊,而是一支有備而來的現代化陸軍。

這一次在對手有所準備,並且深入內地的情況下,僧格林沁沒有機會想大沽口之戰那樣對對手發起偷襲,有所準備的英法聯軍反倒展現出了陣地戰和反擊戰的優勢,配合得當的排槍射擊,搭配的天衣無縫的步炮配合,為了對付蒙古騎兵,英法聯軍甚至準備了大量的康格里夫火箭和戰術配合更加得當的歐洲騎兵,在對手做好一切準備的情況下,百戰百勝的僧格林沁卻喪失了最起碼的冷靜,仍然把對手當成了農民軍或者沒有戒備的軍隊,以為憑藉著自己這支正規軍,依靠強有力的衝鋒和防守就可以打退敵人,可最後的結果。。。。

蒙古騎兵直挺挺的向布好陣勢的英法聯軍步兵方陣發起攻擊,結果直接遭到排槍掃射和炮火轟擊,在康格里夫火箭彈面前,沒有體驗到最強火力戰的、由蒙古牧民臨時組成的蒙古騎兵,直接被打的一鬨而散。

幻想著在八里橋與英法聯軍進行炮火對射,但火炮技術和炮火指揮更加精密的英法聯軍,卻直接秒殺了清軍的炮隊。

失去了火力支持,自己引以為豪的蒙古騎兵更是被打的四散而逃,在清朝末年的腐敗體系下,戰爭來臨時才匆忙從民間徵集百姓組成軍隊,面對把軍人當成職業的英法聯軍,火力技術素質。。。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呈現了天差地別的差距,對付農民軍他們也許算的上精銳,但在英法聯軍面前,他們更像是烏合之眾,兩三萬人的防禦大軍,僅僅傷亡了一兩千人就直接潰散而逃,也許在這一刻清廷才意識到,他們不僅僅是毀於海上力量,即便在陸地上面對精銳的歐洲新式軍隊,清朝最精銳的部隊也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八里橋之戰是一場技術對比差距實在太大的戰鬥,清軍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


八里橋之戰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比較恥辱的一場戰役,直接導致偌大的一個首都被外國軍隊佔領。究其成敗得失,武器優劣對比已被論證無數次,筆者不在此贅述,就雙方的戰略戰術談談吧。

武器作為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八里橋之戰前清軍與聯軍交戰兩次,一勝一負。其中第二次大姑之戰就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將成功的將聯軍禦敵於國門外。八里橋之戰時的清軍一線部隊有3萬餘人,守衛北京的部隊有13萬人,其中擁有騎兵部隊萬餘人還有大量的火器營部隊。總而言之,駐守從大沽至天津再到北京一帶的清軍正規軍部隊接近20萬人,多數是拱衛京畿的精銳之師。英法聯軍總兵力約2萬人,清一色熱兵器配置。兩相比較,清軍佔有人數、機動、地理等一系列有利條件,而英法聯軍只不過佔有武器先進這一個優勢。如果清軍指揮得當,雖然會付出重大傷亡代價,但絕不至於搞得喪師失地。

從第二次大沽之戰直到八里橋之戰期間相隔1年有餘,清王朝被勝利沖昏頭腦,同時將精力都集中在南方鎮壓太平天國,忽略了大沽口防禦。直到聯軍艦隊完全封鎖渤海以後,咸豐皇帝仍然以為聯軍不過是耀武揚威挑釁而已,並沒有認真備戰。守將僧格林沁也遵守以「撫局為要」的既定國策,忽略了戰備。

在這樣一個麻痹大意的情況下,英法聯軍出其不意的突破了大沽口防禦,一直打到天津城下。清王朝這才意識到了厲害,於是咸豐帝派人到天津去同聯軍議和,還是沒有進行備戰。於是聯軍以議和為幌子,拖延時間,補充軍備。雙方談判半個多月後,最終以破裂告終。咸豐帝這才下決心與之決戰,命令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率兵在通州八里橋、張家灣直到北京一帶布防,迎戰侵略軍。

但是清軍系倉促臨敵,軍力部署和作戰指揮存在著嚴重失誤。僧格林沁和勝保沒有利用英法聯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人生地不熟的弱點主動出擊,反而將部隊圍繞著八里橋縱深分散配置搞了一個被動挨打的陣勢,更沒有充分動員地方武裝開展敵後行動,一味地以主力部隊死打硬拼。結果僧格林沁、勝保兩部相繼受挫,聯軍很快攻佔八里橋和張家灣。

此時的北京已經處於聯軍炮口之下,但是聯軍因為連續作戰消耗甚大,也只好停下來修整補充。而拱衛京畿的15萬清軍八旗軍、綠營兵及火器營部隊則因為咸豐帝「北狩熱河」沒有發動反擊,貽誤了最後的戰機。


八里橋,位於通州以東,距離北京約八公里。1860年9月21日,為了保衛北京,英法聯軍和清軍在八里橋爆發了一場重要的戰鬥,因此被稱為「八里橋之戰」。

戰鬥開始時,僧格林沁手下有蒙古馬隊一萬人,步兵一萬人;此外,直隸提督成保、副都統勝保率領大約一萬名綠營兵作為僧格林沁的後備部隊。

清軍總數三萬人,相比之下,進攻一方的英法聯軍總數大約八千人左右。

然而,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也就是法國議員們所謂的「讓人發笑的戰爭」。因為,三萬人的清軍死傷過半,英法聯軍傷亡總數不過寥寥幾十人而已。

在很多人印象中,清軍八旗以「騎射得天下」,蒙古騎兵更是赫赫有名,為什麼失敗的如此之慘?

小奔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清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

因為,英軍裝備了新發明的阿姆斯特朗炮。這是世界上最早裝備的後裝線膛炮,有效射程2000米,最高射程3500米,5.5千克的炮彈發射後,會炸成42片碎片,飛向不同的方向。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殺傷力、準確性和超長射程面前,一籌莫展。他們甚至根本來不及衝到,就被呼嘯而至的炮彈撕成碎片。

一位英國軍官如此記載:「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炮彈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

此外,英法聯軍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以及部分線膛步槍,相比之下,清軍的主要裝備依然是冷兵器時代的弓箭刀槍,以及少部分的抬槍,鳥槍等。

二、清軍在火力上處於劣勢,在士兵單兵素質上也處於劣勢。

英法聯軍剛剛經過殘酷的克里米亞戰爭考驗,以及鎮壓印度大起義的戰爭考驗,兵員也絕大多數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可以說是身經百戰,單兵素質極高。

相比之下,滿清卻被已經持續十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拖得精疲力盡,軍隊死傷很多,僅有的一支野戰素質較高的湘軍,正在南方和太平軍爭奪安慶。

也就是說,咸豐皇帝可以用來和英法聯軍對抗的軍隊並不多,蒙古馬隊的騎兵很多人,只不過是察哈爾的蒙古牧民。他們中大部分人,早已喪失了祖先的勇武精神,射出的箭不但速度慢,又不準。他們所騎的馬,也不是久經戰陣的戰馬,因此一聽到槍炮聲,就嚇得到處亂跑。

這樣的素質差距體現在騎兵對決中,英軍女王龍騎兵以勢不可擋的衝鋒撕碎了清軍的陣型,許多蒙古騎兵被砍翻在地,目擊者驚人用了同一個形容來描述雙方騎兵接觸瞬間的場景:「看起來就像在打九柱球(類似保齡球)一樣。」

三、清軍不僅在火力和訓練上處於劣勢,在指揮上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僧格林沁是清軍當中難得的騎兵統帥,然而在八里橋之戰中,他捨棄不用一向引以為豪的步兵正面誘敵,騎兵迂迴兩翼夾擊戰術。

反而是把步兵隱藏在灌木叢中,用騎兵正面強行衝擊,最後在敵人的優勢火力面前,哪能不失敗呢?

此外,清軍壓根不知道夜襲、騎兵襲擾、破壞補給線等等,只是擺出大兵團決戰的架勢,但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敗得更加徹底而已。

因為以上三點原因,清軍雖然作戰不能不說勇猛,犧牲不能不說慘烈,卻遭到了極其慘痛的失敗,值得我們後人深思。


感謝邀請,這個八里橋之戰,可以說是非常有名的,資料查了半天,大家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總結都是清軍是古代冷兵器,而聯軍卻是熱武器,這是兩個時代的作戰方式,當這兩方人馬碰到一起的時候,結果可想而知。

僧格林沁這邊的清軍有近三萬人,騎兵大概有七八千那個樣子,而英軍一萬五左右法軍七千,我感覺戰敗的原因跟武器是有一定的關係,,但戰術運用指揮也非常重要,身為蒙古的僧格林沁出生於內陸,基本和西方現代軍事交流為零,跟近現代打這種戰爭完全沒心理準備!

清軍的騎兵戰術運用在冷兵器時代是沒毛病,但是和近現代的英法聯軍這樣打明顯不妥,英法聯軍其實是殖民軍,真正的英法純種人沒多少,大多都是半路招來的小弟,英軍大多都是紅頭阿三,法軍也沒幾個是真正的法國人,其實他們的凝聚力也是有限的。

聯軍的前裝燧發槍裝彈時間長,而且是需要以站立的形勢才能裝彈,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訓練操作,如果不是訓練有素的步兵,否則看見騎兵鋪天蓋地衝過來,不嚇尿褲子也好不到哪兒去,還有就是陣勢一亂,還如何連續射擊造成傷害。

所以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把自己最擅長的機動性優勢給摒棄了,如果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對方行軍的時候採用一小撥騎兵去騷擾和夜裡偷襲的方式可能傷亡情況會大為改觀吧。

還有就是八里橋之戰大家也在議論傷亡情況,說有記載聯軍最終傷亡為5-12個人不等,個人感覺這種說法純屬瞎基霸扯淡,別的不說,就那七八千騎兵衝過去,踩也給這幫鱉孫踩死幾百個!

總的來說,此次戰爭跟兵器是有關係,但如果有一個好的指揮,有一個鬥志昂揚的氣勢,有視死如歸的意念,我想結果也不至於這麼憋屈!

(我是谷朴說,您的關注,留言和點贊就是對小谷最大的勉勵!)


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等人都不缺少勇氣,當時英法聯軍方面有不少關於清軍奮勇殺敵的記載: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拚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清軍悍勇無畏的衝鋒,給人的印象深刻。然而,在英法聯軍的密集火力下,這些人的衝鋒是徒勞的。

但是這種勇,表現的卻是匹夫之勇。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離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去了將近一代人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清朝和海外列強有了更多的交流。可是,這種交流並沒有改變當時清朝的軍事弱勢。

就拿參加八里橋之戰的蒙古騎兵來說,他們所採用的戰術和500年前沒有區別,當蒙古騎兵打算藉助叢林的掩護襲擊法軍炮隊時,不僅被法國的開花炮彈炸的人仰馬翻,而且在英國龍騎兵的反擊下輕易就被衝散了。與其說他們是英勇的軍人,不如說是無畏的牧民!

在爭奪八里橋的戰鬥中,清軍炮隊被法軍的線膛炮挨個點名,輕易摧毀,而清軍的炮彈沒有一發打中法軍。

整場戰爭清軍出動了5萬多人(騎兵3萬),但戰鬥中損失不過3千人就被打敗了,而英法聯軍的陣亡只有5人!當英法聯軍端著刺刀向八里橋衝鋒的時候,大部分蒙古騎兵直接跑回了草原,連北京都沒回,可見紀律性只之差!

所以,要說八里橋之戰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主要還是在於清軍當時沒有正規的近代化軍隊。他的步兵是中原的農民,騎兵是草原的牧民。這樣的部隊,面對精銳的英法聯軍輸掉很正常。

另外,僧格林沁不僅打不過英法聯軍,也不是捻軍的對手,而捻軍不過是一群騎著騾馬的農民。


觀點: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之間的一次典型的正面決戰,它以清軍慘敗,聯軍大勝告終,反映了當時東西方軍隊之間軍力的代際差距。

不客氣的說,這就是一場熱兵器軍團對冷兵器軍團的屠殺。


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進軍到北京東郊的通州地區,咸豐皇帝決定與他們決戰。

當時指揮清軍的是以兇猛彪悍著稱的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當時他手上有兩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分布在八里橋和附近通惠河畔叢林中。英法聯軍總兵力五六千人,分成東西南三路軍,南路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二旅為主攻部隊。

9月21日凌晨,僧格林沁讓主力步兵隱蔽,命令馬隊向法軍寬大的正面發動集團攻擊,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妄圖把法軍包抄分割,就像古代戰場上常見的那種打法一樣。法軍依託戰壕為隱蔽,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炮和拿破崙炮以及步槍組合的密集火力予以還擊。勇敢的蒙古騎兵身背大刀長矛弓箭,迎著槍林彈雨發起一波一波前仆後繼的攻擊,法國人用射程一千米的槍炮把這些「野蠻人」射殺在寬闊的平地上,勇敢的騎兵竟然最近的時候能衝到距離法國軍隊50米的地方,相信法國人心裡當時也有點發毛:哪有這麼不要命的瘋子戰法,明明就是送死屠殺嘛!

整個衝鋒持續了四個小時,蒙古騎兵傷亡過萬,法國人死亡人數只有12人!

僧格林沁沒有見到希望中的短兵相接的場面,如果雙方肉搏,聯軍絕對會被兇悍的清朝勇士撕成碎片,現在呢,全軍覆沒。

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動用了最兇悍的蒙古騎兵,使用了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衝鋒陣型,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戰士們不怕犧牲;而法國士兵及時放在當時歐洲戰場上比較,也只是一般般的軍事水平。但是一邊倒的慘敗,再次證明了軍力代差的可怕!

所謂軍力代差,就是軍事形態的時代差距,法國人藉助軍事工業的發展,在武器裝備,軍事思想,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已經全面超越了僧格林沁部隊,這是質變!

正所謂,武術再高,也怕菜刀!刀法再高,也怕大炮!法國統帥回國之後,在議會炫耀自己的戰績,遭到了一些熟悉內情的議員和媒體的嘲笑,說這就像大人把小孩打敗了,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結論:可是,中國人無論如何笑不出來!落後就要挨打,簡單樸實的一句總結,背後隱藏了多少血淚和屈辱!八里橋之戰,應當被所有人牢記,當有人固步自封的時候,將給他們聽。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鐵鎚砸歷史,為您生產有價值的談資,如是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