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聖嘆時代《推背圖》解讀勘誤之三十四象

後金聖嘆時代《推背圖》解讀勘誤之第三十四象

第三十四象 丁酉 巽下巽上 巽

讖曰

頭有發 衣怕白 太平時 王殺王 頌曰 太平又見血花飛

五色章成裏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見夢全非 金聖嘆註解:「證已往之事易,推未來之事難,然既證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將來。吾但願自此以後,吾所謂賓士者皆幸而中,吾所謂不賓士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無罪矣。此象疑遭水災或兵戎和天災共見,此一亂也。」 【勘誤】

金批版《推背圖》,從第三十四象開始,金聖嘆不能給出具體解讀。後人多解讀此為「天平天國」運動,皆因裡面有「太平」、「洪」等詞(具體解讀,大家可以搜索,這裡不展開)。這一解讀似乎為大眾所接受,雖然有一些解釋的理由不被採納,但也僅僅是限於「太平天國」的範疇下解釋。但這種解讀實際是錯誤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清朝歷史悠久,第三十三象是清入關,第三十四象就忽然的到了太平天國,然後三十五、三十六,連著三象都是清末的事情,在《推背圖》的大時代預測中,從來沒有此種現象。 (二)「太平」就把本象界定在太平天國的話,太具體,太明確,這不是預測文的文風。 (三)太平天國運動的解讀者,過多的解讀了「王殺王」,這是太平天國末期的亂想,作為歷史大勢的預測者,不會關注這些細節。

【新解】

經過研究分析,此 象的正確解讀應該為「三藩之亂」的預測。 清朝到三藩之亂前,已經天下太平,三藩分別封王,其中吳三桂一派最為強大,封在雲南。吳三桂本來幫助清軍入主中原,後又反叛,是為三藩之亂之首。在過去的地理區劃中,三藩的主要勢力位於苗疆。因此,本象解讀為「三藩之亂」就非常恰當了。 一、太平時,王殺王,就是說康熙裁撤三藩,引發三藩之亂。至於「頭有發」「衣怕白」「太平又見血花飛「,這都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是凶兆的表現,「頭有發」是清朝留頭不留髮的「恐怖」。有清一朝,反抗者都留髮。不僅僅是太平軍。這幾句,說的是太平年歲下,發生了流血死亡,而流血死亡的預測就是王殺王。那麼王殺王,如何鎖定是三藩之亂呢? 二、」五色章成裏外衣「,裏外不是人,喫裡爬外,都是描述一個人不忠誠的辭彙。吳三桂,先是事明,後反叛助清,又反清。這是典型的裏外不是人的形象。太平年間血花飛,就是因為這個裡外不是人的吳三桂,又反了。 三、」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這裡就是預測了,苗疆(苗疆範圍廣泛,不止是雲南,主要是長江以南,和中原較遠的地區。)等地的反叛行為不能成功。漢族的中原夢,一度認為可以實現,畢竟持續八年,吳三桂創立了「周」,但結局卻全非,清朝繼續統治很多很多年。「太平天國」解讀者把「曾」字解讀為曾國藩,完全是為瞭解釋而解釋。 四、圖中水邊三具屍骨,也暗含了三藩之數,三藩之亂失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