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朝康熙年間,轟轟烈烈的漢族人民反抗滿清異族統治的軍事鬥爭已經基本上被撲滅了。

滿清統治者吸取了教訓,改變了政治策略;作出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整頓吏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的生活開始穩定下來;康熙皇帝也很重視文化的建設,尊重知識分子,拉攏一些明朝遺民中的著名人物;使得當世的人們都認為康熙是一位明君。同時,有識之士也看到自康熙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之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堅如磐石,無法撼動了。所以,大多明朝遺民雖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開始承認清朝統治的正統性、合法性了。

康熙皇帝的畫像

康熙即位不久,就剷除了以鰲拜為首的滿清頑固勢力,停止了跑馬圈地、肆意掠奪百姓財產的惡劣陋政;減輕人民的賦稅;開始重視生產,發展經濟;採取措施來緩和滿漢之間的階級矛盾。

清軍收復台灣

1681年,康熙派施琅率軍收復台灣,清朝政府開始在台灣開府設縣,進行正式的行政管理。

康熙剛毅睿智,舉重若輕,一舉平定了氣勢洶洶的「三藩之亂」;贏得了天下人的讚譽和敬服。

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

康熙出兵平定噶爾丹叛亂,維護了西北邊陲的穩定。

明末清初的一大大家—黃宗羲畫像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使得國家強盛,社會發展,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這一切使得明朝遺民們對「反清復明」徹底死心了,在內心深處也不得不承認康熙皇帝的確是一代聖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畫像

隱居深山老林的明朝遺民開始走出來了,像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雖然是心有不甘,但是也公開露面,開始開辦學堂,講學著書。並且放棄了「反清復明」的宣傳鼓動工作。他們也不再堅持所謂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無也』的教條了。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畫像

康熙年間,大部分著名的明朝遺民實際上都已經承認了滿清朝廷的合法性。當時,黃宗羲等人都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們去參加清朝舉行的科舉考試。而他們自己,畢竟自尊心使然,不願去清朝政府里去做官。

康熙為人練達世故,飽讀詩書,也很清楚這些明朝遺民的心理,就在北京開設「博學鴻儒科」,給地方官下令,盛情邀約這些著名的「山林隱逸」來參加這一盛世曠舉。於是,一部分人去了,得到康熙和朝廷的熱烈歡迎,賦予其極高的美譽。

沒有去的人,對康熙也心存好感,對滿清政府的敵意也基本上煙消雲散了。

遺民中的著名人物對滿清的心理都變化了,其他明朝遺民更是如此。他們紛紛走出去,不圖自己升官發財,最起碼要讓子孫後代好好讀書,爭取在新朝盛世里中個狀元,以便光宗耀祖啊。


個人觀點,主要原因有幾個:

一是戰亂多年,百廢待興,人心思定。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康熙皇帝個人的漢化程度,決定了他在治國理政中的漢化程度。在人心思定的前提下,康熙主動選擇了民族融合的政治路徑——至少是表面上的融合。他的作為得到了絕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的認可,這當中就包括明遺民。

三是始終強調明亡於大順,清作為明的藩臣,在關鍵時刻入關勤王,誅滅李自成、張獻忠等亂軍,為明朝皇帝報仇雪恨。不管從理論層面這種解釋的合理性在哪?也不論他的「繼承」合法性是否站得住腳,事實上這樣的說辭,確實起到了作用。

四是當時除了手握重兵的三藩和鄭氏,國內已經沒有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力量。這點也很關鍵。


個人觀點:

1.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收回台灣,東北反擊沙俄,對內政局相對穩定,維護了清朝統一局面。

2. 清廷進行文字獄統治,讀書人都是人心惶惶,都不敢亂談政治,談明朝事迹。

3. 前明氣數已盡,朱三太子等案件牽扯出來的人都沒好下場,根本無法和清朝強大的軍隊對抗。


只要自己能吃飽飯 不飢不寒天下姓誰無所謂 歷朝歷代農民起義軍都是實在生活不下去 才奮起反抗的


滿清起碼還減稅了


不是一些,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