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所繪《壽桃圖》,樹枝從右上往左下斜出,樹上寥寥幾筆勾勒三桃,生機盎然,遙寄深切祝福;張大千所書《君之鄉裏吾鄰裏》,七言絕句,懷念相聚之歡,以文字表達“不勝寒處最情溫”的感激之情。

這便是上個世紀張大千贈送給同鄉兼好友程有秋的作品。3月30日,兩幅作品漂洋過海回到祖國懷抱,並得以首次公開展示。

“老鄉,你將來有困難的時候把這"桃子"拿去賣,可以換點錢。”美籍華人程宇平在展開作品《壽桃圖》時,回憶起兩件書畫作品的創作緣由。

1970年,張大千已經聞名於世,想念故鄉的他,從美國卡米爾到了臺灣梨山採風,那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當地沒有旅館,巧遇梨山管理局工作人員程有秋(程宇平父親),因兩人各持一口四川話,並得知雙方老家都是內江,他鄉遇故知,兩人一見如故。當時景區設施簡陋,天氣寒冷,程有秋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特將自住居所騰讓張大千一行居住,並陪同遊覽風景,兩人相處甚歡,結下厚誼。

“當時五月份,水蜜桃結出果實了,但還沒有成熟,這也讓大千先生留下遺憾。”程宇平繼續道,張大千返回美國卡米爾後畫了一幅桃子圖送來,表達對梨山桃子的想念以及對程有秋的祝福,並風趣幽默地告訴程有秋:“老鄉啊,你將來有困難的時候把這"桃子"拿去賣,可以換點錢。”又過了幾個月,思念故友的張大千再創作贈送一幅七言絕句詩《君之鄉裏吾鄰裏》:“君之鄉裏吾鄰裏,異地相逢快莫論。挈我瓊樓看玉宇,不勝寒處最情溫。” 這首詩在張大千回憶錄中有提及。

收到兩幅作品,程有秋一家視爲珍寶,掛在家中牆壁上。直到1996年,定居美國的程有秋去世,生前特別交代,要求後人將兩件作品送回國內老家,用作品說明大千先生愛國愛家的情懷,讓更多人知曉這段異地偶遇老鄉的佳話。

“這兩幅作品掛在我家牆上將近50年,5年前我就已經在爲送還書畫之事奔忙,幸好遇到內江人民支持和幫助。現在交回來,是榮幸、榮譽,也是驕傲。”程宇平說。

2019年3月5日,在得知美籍華人程宇平先生遵其父親遺願,欲將張大千書畫作品各一幅捐回家鄉內江後,內江市文廣旅局、大千園管委會立即開展工作,積極協助完成程宇平父親遺願,並根據程宇平提供的線索,全力尋訪親友及祠堂信息。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程宇平親友信息全部找到。3月26日,內江市政府,市文廣旅局、大千園管委會有關人員赴成都拜訪程宇平一行,告知其尋親過程及結果,並協調省文物局組織5名專家對作品進行鑑定。

經鑑定,作品流傳有序、品相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及史料價值。

“這些精彩的作品不僅能讓我們重溫49年前那段感人的場景,也爲研究張大千先生的生平和藝術歷程,提供了寶貴的文獻及實物資料,爲內江的文化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千園管委會工作人員表示。

“整幅圖簡潔,用筆流暢,桃葉以石青暈染,形神兼備,更用寥寥幾筆壽桃,暗喻健康長壽,足見兩人友誼深厚,落款"有秋吾兄法家贈之 庚戌五月大千張爰 克密爾可以居寫"飽含敬重。再看書法作品,以行書創作的七言絕句,情真意切,回憶兩人相處時光,表達對對方收留自己的感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用筆遒勁,落款中"有秋鄉兄乞正 兄隆昌人與吾內江才百二十里爲近鄰也"等,更從稱謂可見其關係密切。” 內江師範學院張大千研究中心主任、內江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羅宗良在看到作品後,讚不絕口。

國家二級美術師、內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田心偉表示:“張大千先生真跡回到內江,是爲內江書畫之鄉的建設添磚加瓦之舉。”

目前,兩幅作品存放於張大千紀念館。

12全文閱讀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