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來自西藏墨脫軍人的照片,腿上聚集的不是一般生物,而是專門嗜血的螞蟥,看着令人毛骨悚然,實在不忍直視,心中只有兩個字——心疼。

邊防官兵戍守墨脫,都是從跋涉山路開始的。

當年,墨脫不通公路,官兵只能在每年6月到9月——多雄拉山的開山期,徒步進駐墨脫。

1998年入伍的周國仁,是在次年夏天打着揹包、拄着手杖,跟着老兵從林芝市米林縣向墨脫進發的。

“進一次墨脫,就像經歷一次戰鬥。”憶及當年,周國仁感慨頗多,“進駐墨脫,得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事!”

百里進山路,也是一條“生死路”。官兵從米林縣派鎮出發,沿途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天險“老虎嘴”,數次穿越千年不化的冰川、飛流直下的瀑布,通過螞蟥肆虐的原始森林……

“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西藏始末紀要》中,對墨脫邊境地區有這樣一段描述。

說是路,其實沒有路,官兵在荊棘林中開路、在懸崖上架梯,在絕壁上攀巖、在江河上溜索,一路上險惡不斷。巡邏一次,最短要3天,最長則需15天。

老營長文豪在墨脫守防11年,在近200公里的漫長邊防線上,他先後31次走掉腳趾甲。墨脫邊防營先後有近30名官兵獻出寶貴生命,其中多數倒在了巡邏途中。

路,是世世代代的墨脫人連通外界、維持生計的唯一通道;路,是墨脫軍民心中的一個夢想。

從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駐地政府下決心爲墨脫修建公路,但由於地質災害頻發,建設難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2013年10月,墨脫公路正式建成,這條季節性公路,結束了墨脫不通公路的歷史。有了路,墨脫這朵“隱祕蓮花”,向世人綻放出最美的容顏。

“墨脫不再遠,再也不是‘高原孤島’了。”周國仁還記得,他和戰友聽說公路修通時的興奮勁兒。

路通了,從林芝到墨脫乘車只需10小時,新兵成建制乘車進墨脫不再是奢望;路通了,官兵外出執勤再也不用徒步翻山越嶺。

墨脫現有鋼索吊橋14座、鋼架橋12座,基本連通了墨脫境內的山川。如今,官兵們巡邏到江河、峽谷,基本不用漂牛皮筏子、走藤條籠子、蕩溜索繩子了。

讓周國仁感觸最深的是,駐地政府和西藏軍區協力攻關,爲墨脫邊防營改建邊防巡邏公路。一條條通往邊境巡邏點的簡易公路,在官兵腳下延伸。通往中緬邊境14號點位的巡邏路,三分之二路程修通了公路,不僅巡邏時間節約了2天,巡邏安全係數也大大提升。

路通百通。隨着交通道路在墨脫邊防延伸,一條條“信息高速路”的建成,也爲邊防建設帶來巨大變化。

十幾年前,邊防營巡邏隊前出巡邏15天,經常失去聯繫。今天,邊防營守防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個距首都北京超過2000公里的“信息孤島”,實現了3G網絡全覆蓋。

官兵巡邏執勤的信息,可實時傳回營部和軍分區;連隊還用上了“遠程會診”系統,一旦巡邏途中出現緊急情況,可以隨時隨地連線醫療專家。

“老墨脫”周國仁感慨,第二故鄉墨脫的變化天翻地覆,如今墨脫戍邊軍人都期盼能在這裏多幹幾年。

王衛紅說,再過不久,一條連接林芝和墨脫的新建公路將通車,這是一條全年通車的公路。那時,邊防官兵可不分季節隨時進出墨脫,從墨脫到林芝的路程,將縮短至半日之內。

墨脫路,這條飽經風霜,承載着墨脫戍邊人光榮和使命、幸福和夢想的邊防通道,必將留下邊關戰友更加堅實的足跡。

相關文章